西北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
专业名片
“立足长安、面向西域、走向世界”
专业简介
1956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正式成立考古学专业,本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该专业利用特有的区位优势,以探寻“周秦汉唐”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内在规律为使命,以“丝绸之路”文明互鉴为学术追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学术情怀,围绕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创新机制体制,为国家培养能够阐释文化遗产核心价值、阐释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承创新与国家长治久安贡献考古学力量。
60余年间,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培育43届本科生,培养各类考古人才2300余人,形成了以西北为主,遍布全国的就业格局,诸多影响中国考古学科的重要专家层出不穷,也有多位毕业生在国际考古学舞台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新世纪以来,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广泛活跃在田野考古一线和科技考古前沿。
走进考古
或是在黄土高原
探究早期国家的起源
或是在山河之间
追根周秦的故地
或是在关中沃土
揭示汉唐的辉煌
或是在西域
寻找游牧民族的摇篮
或是远赴中亚
重走古人迁徙的路线
一处处蜚声国内外的重大考古成果
都活跃着西大考古人的身影
专业建设
本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名牌专业、一流专业。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科获评“A+”。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
目前拥有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专业建设平台。
国内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教学实验室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GT1考古虚拟仿真实验
(点击进入虚拟仿真实验http://xnfz.nwu.edu.cn/course/details-expe/1.html#background)
古代大型青铜器范铸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点击进入虚拟仿真实验http://xnfz.nwu.edu.cn/course/details-expe/3.html#index)
师资力量
目前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具有海外经历者占50%,老中青梯队布局合理。本专业依据自身定位目标与优势研究领域,已成立了五个教学科研团队。各团队通过指导教学工作、组织教学项目、派遣境外访学等形式,有计划地推动现有中青年师资水平的提升。团队也重视对外合作,选聘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作为团队成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准。目前各团队已累计引进外籍教师3名,特聘教授4名,“考古学家工作室”专家3名,青年教师和师资博士后8名。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属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史前考古学
(点击可进入“爱课程”网《史前考古学》全课程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4245.html)
西北大学“史前考古学”课程开设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已基本建成了由“旧石器时代考”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组成的“史前考古学”课程体系。从1994年开始,根据史前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将“史前考古学”教学的基本的内容确定为史前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史前环境(环境考古)、史前人类(体质人类学)和史前文化四大块。
科技考古学概论
(点击可进入“爱课程”网《科技考古学概论》全课程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013.html)
科技考古学是方兴未艾的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具有十分看好的发展前景。《科技考古学概论》课程,对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基本方法及其该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进行概括的阐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以上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点击可进入“爱课程”网《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全课程http://www.icourses.cn/web/sword/portal/videoDetail?courseId=62e8c00f-13d8-1000-a44a-83202360307f#/?resId=62ef990f-13d8-1000-a7cb-83202360307f)
以中国考古学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发现及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重大课题进展为主线,选择北京周口店、安阳殷墟、秦始皇陵等为主要内容,基本贯通中国古代历史进程。这些重大发现,可以生动地揭示中国历史的连续发展特点,以及中华文明的特质。宗旨在于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暖心寄语
院长有话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马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豆海锋
老师有话说
省级教学名师 赵丛苍教授
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洪海教授
考古系主任 翟霖林副教授
马志坤副教授
任萌副教授
李悦老师
初入西大时有老师问我,“你心中的考古学是什么样的”,转眼两年已过,院楼对面的孔子像又厚了一层青苔,我也有了新的答案。我们学习过民族制陶工艺,观察过炭化种子的形态,清理过人骨、测量过猪骨,才知道考古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理论。我们跟着文保的同学学考古现场保护,跟着文博的同学学大遗址规划,才知道“三位一体”使得考古成果得以保存和众知。我们听老师分享丝绸之路考古的酸甜苦辣,才知道“立足长安,面向西域,走向世界”不是口号,而是践行。曾因一时懈怠和偷懒换来师长的痛斥,也曾吐槽满篇背了又忘的陶陶罐罐,可是当我们站在山陵上,举目草矮雁低时,却恨不得大喊大叫说出心中所有的热爱,恍然明白为什么老教授可以把一顶破草帽戴了几十年、把一件工作背心穿一辈子——我们也在这条路上。
——2017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叶芷
在我们心中
西大考古求学生涯
不仅连通了古今的血脉
也连接着彼此的情谊
不仅追寻过去的足迹
也开启未来的旅途
这样的经历
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欢迎广大考生积极报考我校
国家级一流专业---考古学 !
本文来源: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微信号ID:xibeidaxue-zhaosheng
图文素材主要来源于文化遗产学院,编辑/ 潘超 吴瑞宁 ,责编/ 郑战伟 豆海锋
学院简介
西北大学考古学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新中国建立后,西北大学服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布局,于1956年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已经成为专业设置全面、目标方向明确、学术团队充实、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的国内一流考古学科,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结合所在区位优势,形成了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在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早期周秦文化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研究、历代长城综合研究、佛教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分析、土遗址保护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特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54人,正高17人,副高15人,外籍教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1%。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院下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化遗产管理三个系,分别开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考古学),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个(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1个(考古学),陕西省名牌专业2个(考古学、文物保护学),陕西省特色专业2个(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考古学、史前考古学),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平台,现有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省级重点学科2个(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省级特色学科1个(考古学)。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进入A+学科序列。
原文网址:http://culture.nwu.edu.cn/home/index/article/mid/5240/id/188050.html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下一篇:熊本大学(日本N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