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考古系(专业篇丨国家级)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7 06:21:01

视频加载中...

专业名片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需求,培养能进行文物科学保护与修复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简介

1989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同类本科专业。1990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了第一届大专学生,在招收两届大学专科学生之后,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

经过多年努力,该专业借助陕西和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依托西北大学考古学科A+学科,以文化遗产科学分析与保护传承为目标,组建了一流师资队伍,设立了以“考古学+化学、信息科学、艺术学等”基础课程和“壁画、彩绘陶器、土遗址等保护修复技术”方向课程构成的“西大模式”的文物保护课程体系,形成了“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成立32年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本科生27届,毕业生763人。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过60%,成为北京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质生源;也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博单位输送了大批青年骨干,在文博行业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达83.2%,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专业建设

历史沿革

1989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1990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6年获批陕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

2007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同年获“文物保护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2008年获批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2009年获批陕西省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

2019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目前,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拥有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示范培训基地、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等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

同时,本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及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区域协作与科研合作等形式,设立了30多个文物保护、修复教学实习基地,并自主建设旬邑、吐鲁番和巴里坤3个实习基地。在校内,配置有13个专题实验室和1个古代人骨标本库的综合实验室和多台大型检测分析仪器,满足不同材质文物分析、保护的教学和研究需求。2020年,文化遗产学院搬迁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文物保护实验室的面积得以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我国配套实验室面积最大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为专业未来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师资力量

近年来,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发展。专业现拥有专职教师19人,师资博士后3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41%,形成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背景齐全、国际视野广阔的师资团队。

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3个教学团队以及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合而成的9个课程组,所有教师均担任学业导师。专业近年来组织出版教材10部,承担各类教改项目20余项,保障了专业的教学深度和质量。同时,专业聘请国内高水平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团队成员;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共建“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准。教学团队也重视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多家知名高校及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与教学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开展多方位的中外学生联合培养工作,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正在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相关专业联合申请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考古学概论、文物保护与修复导论、文化遗产法学、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艺术基础、中西方美术史、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保存环境概论等。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实践教学环节:文物保护技术实验、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壁画文物保护修复、砖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书画装裱与修复、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暖心寄语

院长有话说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马健教授

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选择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文物承载着人类文明丰厚的历史记忆与传统,是支撑、彰显国家人文精神和伟大创造的重要物质载体。我国是拥有超过1亿件套馆藏文物和7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遗产大国,许多文物存在不同程度自然损毁的状况。认识、恢复、展示、传承文物古迹辉煌灿烂的历史风貌正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积累扎实、广博的综合人文知识,掌握前沿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培养专注和耐心的科学态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祝愿大家在这里明志、勤学、广才,共同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豆海锋教授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一个面对古物而富活力的专业,在这里可以与文物对话,与历史交流,与科技同步,通过你们的双手让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西大文保专业期待你的到来!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温睿教授

历史上,人类创造的东西不计其数,但能留存到现在的却十分稀少,它们都是历史的碎片。从事文物保护这个行业,有幸去触摸历史的千万分之一,能去感知历史,认知现在,联系未来。我希望文保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运,同时也明白从事这个行业所肩负的责任。请务必记住:内不愧于心,外不惰于行。

教师有话说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 王丽琴教授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文保学子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愿同学们在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汲取丰富的知识,掌握保护文物的本领,努力成为“文物医院”里合格的“全科医生”。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 孙满利教授

对于文保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秉持“三位一体”的理念,在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措施的同时,注重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 刘成副教授

文保专业学生,一是不能把自己孤立出来,应该把自己融入文化遗产学科体系,要和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协同成长。文保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快乐文保”的情怀。二是应该关注社会对于文物保护的需求,找到自己发展方向。这样大学生活才能过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 凌雪教授

一方面,我们要有专业自信。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我们也应对文化遗产学科、对这个专业怀有一份热情;另一方面是要多阅读、多交流,课堂之外,我们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系主任 杨璐副教授

青春转瞬即逝,但这是人生中思维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可以抓住这段时间,努力学习,会对同学们的未来有很大帮助。学校和学院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无悔青春。

学姐有话说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文物保护技术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认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最早是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许这世上真的有一见钟情,我和文保就是这样吧。转眼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对文物保护朦胧的憧憬已悄然转化为一种使命感。诸如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号召以及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实时热点等等,都更加坚定了我对于文物保护技术的信念。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我总是在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的身份中反复变化:时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时而在实验室中奔忙参与着各类文物修复保护实验;时而操作着精密的实验仪器,时而又在展览中领略文物之美……

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的专业学习之旅使我对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情感已经由最初的喜转化为爱,此所谓一见倾心,再见倾城!诚邀对文物保护技术充满着憧憬之情的学弟学妹们加入文保人的行列,我们一起探索这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神秘”专业!

——2017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吕佳瑛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国家级一流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欢迎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