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和燕京大学)
文/徐永超
提起司徒雷登,你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正是这篇文章,让他成了一个政治符号,一个口诛笔伐的对象。他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对中国有哪些贡献,又因为什么黯然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国家?让我们走近他的传奇人生。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美国派来的传教士,他的童年一直在中国杭州度过,所以他曾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以致11岁时他回到美国上学时,被同学们讥笑为一个"土八怪。从神学院毕业后,司徒雷登打算继承父母的事业,于是带着妻子回到杭州传教。
1919年,司徒雷登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由英美教会开办的学校,走马上任后,司徒雷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办学经费不足。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他多次前往美国筹款。不少企业家及社会精英纷纷解囊,司徒雷登因此筹集了大量款项。
解决了钱的问题,他又为选择校址在北京四处奔波。对此他回忆道:"我们靠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四郊也未能找到一块适宜的地产。一天,我应一些朋友之约到了清华大学堂,其中一位朋友问道:'你们怎么不买我们对面的那块地呢?'我看了看,那块地坐落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干线上,离城五公里,由于那里公路好走,实际上比我们察看过的其他地方离城更近,因而十分吸引人。这里靠近那在山坡上到处集簇着中国旧时代一些最美丽的庙宇和殿堂,并因此而著名的西山。"但那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地,为此,司徒雷登专程前往陕西面见陈树藩,最终他说服陈树藩以6万大洋将这40公顷的地产卖给燕京大学,再加上从附近买进的荒地,燕京大学已初具规模。到1929年,学校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他宣称:"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京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学校及其国际主义理想的感情。"
为了把燕京大学办成一流大学,司徒雷登始终坚持由学校自行聘请教师;对于有真才实学者,他不惜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在他的努力下,那时的燕京大学云集了当时的一批大师,陈寅格、冯友兰、钱穆、俞平伯、顾颉刚费孝通、冰心等都曾在燕京大学任教。为留住教授,他定的待遇十分优厚:他们的月薪是360大洋,而且从不拖欠。此外,司徒雷登还将现代大学体系引入燕大,其教育方法与课程设置诸多方面后来被北大、清华等学校借鉴。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便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水平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两院院士53人,冰心、费孝通、杨绛、钱穆等一批学者,以及外交部长黄华等人。
司徒雷登一直希望他的学生将来成为中国的栋梁。他曾说:"燕京大学应该是一所中国人的学校。"所以,他始终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五卅惨案"发生不久,燕京大学中、美、英等国的教职员工在司徒雷登的支持下,发表了责问英国当局的宣言。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军占领北平后,因为燕京大学有美国背景,所以不敢进入校园。当时的燕京大学,是北平地下党最活跃的场所之一,司徒雷登本人也多次掩护地下党。
珍珠港事变后,日本宪兵队闯进校园,逮捕了司徒雷登和其他18名师生。随后,司徒雷登被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才得以获释。
走出集中营的出司徒雷登,很快就返回了心心念念的燕京大学。当年的10月10日,燕大再一次开学。
这时,司徒雷登在中国声望达到巅峰,国共双方对他都有评价很高。1946年,司徒雷登七十大寿那天,不但叶剑英参加了他的庆祝会,国民政府也颁发"嘉奖令",以表彰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假如他在这一年没有接受驻华大使的任命,司徒雷登本来会以一位教育家被中国人民怀念的。
1946年7月,司徒雷登应马歇尔邀请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做了美国在华利益代言人。
他上任时,正是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身处政治旋涡但不擅长政治运作的的司徒雷登表示:"我之参与若存一线希望,促使双方组成联合政府及统一的军队以结束此场耗竭民力、自相残杀之内战,我即不惜代价,全力以赴。"
但内战依然爆发了,因为他试图维持一个由国民党主导的亲美政权。
之后,他帮助国民党政权争取到美国的大量援助,为蒋介石打内战提供枪炮。
当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时,他向美国政府建言,主张扶持新的代理人;当国民党政权将要覆灭时,仍然策划了妄图分裂中国的南北朝计划;甚至解放军过江后,他仍然留在南京,他希望即将成立的人民政府,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承认美国在华殖民利益,继承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
这才有了那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回到美国的司徒雷登,不得不面对凄凉的晚景,回国仅3个月后,他就一病不起。在学生傅泾波的照料下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病逝。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葬在燕京大学自己妻子的墓旁。但在此后的岁月里,因为种种原因,他的遗愿始终未能达成。直到2008年11月,才被批准安葬在杭州的半山安贤园里。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几行简单的文字:
"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