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前言(职场是社会大学)
根据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
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纸质书价格便宜,电子书获取方便,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毕业之后就少读书,不读书。
第一:成人踏入职场后不想读书不愿读书的原因,一般有二个:
1 本职工作太忙太累。
从早上七点开始挤地铁到晚上七点回家,已经消耗大部分精力,下了班之后只想着休闲娱乐,交友撸串。而读书是需要控制自己专注力,消耗意志力的事。
2 心态浮躁静不下心。
走出象牙塔之后,就很难找到学习的氛围。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回到家也许只有手机里的社交软件和娱乐八卦才能带来一丝温暖。
第二:生活已经那么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1 获取核心竞争力
查理·芒格说:“在我认识的成功人士中,没有一个不是坚持阅读的人。”
俞敏洪说:“读书绝对是我最大的爱好,现在如果让我只选择一件事情,那么我就会请求老天给我一屋子书。”
如果想在职场上有一番事业,而不是浑水摸鱼,向榜样学习是最快的方式。
不可否认,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读书是职业生涯中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2 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富翁与渔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富翁努力了一辈子,结果和渔夫一样都在晒太阳。但细想一下是不一样的,富翁今天可以在这个沙滩晒太阳,明天就可以去别的沙滩晒太阳,而且根本不用担心三餐温饱。反观渔夫,只能一辈子困在这片沙滩上,而且根本不知道明天是否可以捕到鱼维持生计。
富翁与渔夫的不同在于“抗风险”能力,同样毕业三年职场员工,努力与不努力最大的差别在于三年后“抗风险”能力的不同。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呢?居安思危,当温饱已经满足,就要开始思考长远的职业规划,而读书是最快的捷径。
在空闲的下班时间,重新为自己注入新鲜的知识,不要困在自己的那片小沙滩。
第三:摒弃学生时代的填鸭式读书法,建立职场高效读书法:
1 选书:非虚构类书籍
书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虚构类就是小说,故事会之类的,非虚构类就是提升思维或者技能的书。职场人要短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应该以实用类为主,而不是需要慢慢品味人生的婚姻爱情小说。
2 阅读方法:主题读书法+功利读书法
纪录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陈述了一个事实:“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但不是一本书读一辈子,没有足够的知识量,你对一个领域只能是一知半解。短时间内要储存足够的知识量,快速阅读是王道。
比如说你现在想了解经济类的书,如果单凭一本侧重于微观经济学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列出书单,把所有同类型的书都收入囊中。比如侧重于行为经济学的《怪诞行为学》,还有《魔鬼经济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等,在同一个时间把所有同类型的书都读一遍这个方法叫主题读书法。
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选未知领域的书籍,可以让前辈推荐几本或者去豆瓣上把评分较高的前十本书买回家。
可别被厚厚的书给吓到了,如果按照读书时代一页一页地翻,不知道要学到猴年马月,这也是很多人只看到前十页就没再坚持的原因。
作为职场人,应该先从目录看起,把最重要的东西先挑出来看,很多时候一本书的精华只有一两个点,普通的书20万字左右都是在阐述这个论点。
古人看书的态度:“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筋骨,方见髓”
找到精髓,也就找到全书80%的精华,这就是功利读书法。
主题读书法和功利读书法相配合,可以加快我们的阅读效率,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一无所获。
3 记笔记:配合软件事半功倍
上大学时,我喜欢“摘抄”笔记,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能让我共鸣的句子,但手写笔记有几点我觉得很不方便:
没有搜索功能,很多时候想要找资料,需要从头翻到尾,费时费力。我们看书的时候可能在地铁上,在公司里,没有随身携带笔记本。很多时候我们的资料来源于公众号,电脑,没有办法记下来进行资料整合。虽然研究表明纸质笔记对记忆的加强作用更有效,但是在信息需要整合的时代,电子笔记会更方便。
我最常用的是印象笔记,当然你可以选择别的像石墨,word之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用得顺手的软件。
把每天看到的好词好句都拍成照片,把公众号看到的有用信息也截图保存下来,然后用手机端上传到印象笔记,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不同的资料库目录,比如亲子,职场,历史,健康等等之类的,每天晚上都把这些截图用电脑端再看一遍,并分目录保存。每周再做一次复盘,把不需要的知识删除。经过三次阅读增减之后,加深了记忆,同时也保持资料库的整洁。
4 有效输出,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写道:“‘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
这句话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输出:互相引证,融会贯通。
从几本同一主题的书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事物,使你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立体,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把见解写成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只有有效地输出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总结:
俞敏洪的年阅读量是300本,他曾说过:“表面的生存竞争压力非常大,但实际上恰恰放弃了读书作为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就是说大家拿着原始武器在战斗,号称要生存竞争,但是忘了为自己制造核武器。”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效地读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你的职场保驾护航。
下一篇:桂林理工大学排名(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