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故事)
现在家长们为了学区房可以豪掷千金,而古代中国很多时期也都是崇文抑武的,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视教育、提倡文韬的民族。明清时期,文官的最高职位可以说是“大学士”了,宰相职位的名字中也要突出一个“学”字。
大学士,又被称为内阁大学士或殿阁大学士,为辅助皇帝工作的高级秘书。但不是所有大学士都是殿阁大学士,还有协办大学士,先要晋升到协办大学士后,才有机会继续平步青云晋升殿阁大学士。《清史稿》114卷曰:
大学士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协办佐之。
可以说大学士位高权重、参与机要,是皇帝的亲信助手和最高幕僚。
明朝大学士的由来
大学士起源于唐中宗,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与中书舍人的职权大致相当。但由于唐宋都保有“宰相”的职位,所以那时的大学士还没有多高的权责,只是履行行政秘书的职能。
到了明朝,朱元璋老爷子气血旺盛、精力十足,将丞相胡惟庸宰了后,决定将千余年来的宰相制度废了,什么事都自己干,皇帝直接指挥六部,要什么丞相,劳什子玩意,啥事我自己定就行了。
但实际运行后,朱老爷子发现不对劲,这工作量太大了,一个人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完成。于是不得不给自己找几个帮手,大学士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了,作为皇帝的秘书和顾问。但起初大学士并无实权,也无高位,虽然能接近皇帝但品级较低,仅正五品,这样也能制约其做大,不能分走皇帝手中的权力。
明初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选派低级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而文渊阁在大内禁中,于是便有了“内阁大学士”的名字。
明仁宗年间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形成了“四殿二阁””的大学士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末没有再行更改。而到嘉靖年间,将华盖殿改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改名为建极殿,明朝大学士格局最终确定为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上述排序按由高到低,升迁顺序从东阁开始,以中极殿最为高贵,首辅则依据阁臣的资历和皇帝的宠幸决定,没有固定的职位。
清朝大学士的发展
《清史稿》114卷曰:
初,天聪二年,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十年,更名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顺治元年,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设立文馆,命儒臣入值;十年(1636年)更名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乃清初内阁大学士的雏形。此时已有汉人大学士了,范文程自崇德元年(1636年)即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顺治入关后,设置满、汉大学士,但无定员,兼任各部尚书衔。顺治十五年(1658年)沿袭明制,改设殿阁大学士,为中和殿(原中极殿)、保和殿(原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但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将殿阁大学士改回为内三院大学士,康熙九年(1670年)再改回为殿阁大学士,从此再未更改。
在数量和品级上,根据《清史稿》记载:
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五年,改与汉同。雍正八年,并定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虽然品级上均为正一品,但因殿阁衔不同,尊贵地位自然也不同。清初“四殿二阁”大学士格局中,以中和殿最为尊贵。到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增设体仁阁后,以保和殿最为尊贵,而清朝大学士格局也最终确定为“三殿三阁”,按尊贵程度排序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明清大学士那些事
明朝大学士中居首者被称为“首辅”,因为有票拟之权,所以是大学士中权力最大的,可以比肩曾经的宰相了。
明朝担任首辅时间最长的是永乐年间的杨士奇。明仁宗即位后,擢升杨士奇为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从1424年至1444年,杨士奇连续担任了20年的内阁首辅,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政坛元勋,恩宠至极,也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其次便是嘉靖朝首辅、大名鼎鼎的奸臣严嵩,两次担任首辅,前后共15年时间。
明朝皇帝中换首辅最勤的要数末代皇帝崇祯了。嘉靖帝在位45年不过任用过14个人为首辅、万历帝在位48年有11个人担任过首辅,而崇祯帝在位只有17年却换了17个首辅!崇祯帝的名言“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完全是推脱责任,治国安邦讲究稳健发展,需要政治上的稳定性,而高层干部这么密集的更换,施行的政策必然也是朝令夕改毫无长远规划,赶上内忧外患,又怎能不亡国。崇祯作为帝国第一责任人,难辞其咎。
清代大学士在设为殿阁制后,最尊贵的是中和殿,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只有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巴哈纳和图海都是满人,巴泰是汉军八旗,汉人血统旗人身份,只有金之俊是纯粹的汉人,原明朝大臣,但其声名不好,先后投降李自成和清朝,被讥讽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
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后,按顺序保和殿最为尊贵,康熙朝的索额图、雍正朝的马齐、张廷玉、鄂尔泰等均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到乾隆帝裁撤中和殿后,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的只有傅恒,是乾隆帝的小舅子、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的弟弟,直到清朝灭亡,虽有保和殿大学士的职位,但再没有人获得过该头衔,被束之高阁,实际上最尊贵的位置又变成文华殿大学士。如乾隆宠臣和珅,就是文华殿大学士。
有再造清朝之功的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而他的学生“大清裱糊匠”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在爵位上,曾国藩的侯爵要高过李鸿章的伯爵,但官职上曾的武英殿大学士却不如李的文华殿大学士,且李鸿章担任文华殿大学士达28年之久。
尾声
无论早期的“四殿二阁”制还是后来的“三殿三阁”制,殿阁大学士一般都保持六个位置,但不一定全部授满,实际上四位大学士的情况是最常见的。
权力是会转移的,大学士所谓的权力也是逐渐过渡发展的。清初虽有内阁,但受制于当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并无实权;康熙时设立南书房,旨在剥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加强皇权,权力集中到南书房,统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雍正时因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皇权进一步集中,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
制度的变迁其实都是权力转移的需要。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