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校长(登上央视)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域秘境,但由于这里多年冻土,国家高速公路网始终无法完全打通。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一代又一代科研团队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在青藏高原默默坚守。长安大学杰出校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汪双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坚守青藏高原30多年,创新公路冻土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使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本期推送,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优秀的长大人~
汪双杰,长安大学1979级校友,现任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我国交通领域冻土工程首席专家,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结缘公路,结缘青藏高原
汪双杰出生于长江之滨的安徽,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1979年,17岁的他考入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从此与公路结缘。汪双杰永远记得当时老校长说过的话,“同学们,我们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外的汽车进入家庭了,交通那么发达,我们国家不可能永远是那种状态。我们国家汽车进入家庭的那一天,那就是我们国家公路一定发展到很高水平的那一天,你们安心学习,你们有用武之地。”198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工作第二年,他受到当时交通部委托,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通往全军最高边防哨所的边防公路进行勘察设计。那条公路海拔4700米左右,当时的工作环境之艰苦,汪双杰至今历历在目:窝在大卡车后厢里忍受山路颠簸;扛着测量仪器,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胸口憋闷呼吸困难;风大时吹得人站不稳;雨雪冰雹随时来袭,却无处躲避;加班到深夜,头疼欲裂难以入睡,次日清晨又得早起前往工地……
在这近十个月时间里,汪双杰除了要忍受各种高原反应的考验,还经受了心灵的巨大的打击。他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患病离世,等他接到电报时,已是一个多月后。面对大雪封山前必须打通道路的军令,作为唯一受地方部委委派,来到部队担负技术重担的汪双杰,只有强忍悲痛,擦干眼泪,一直坚守岗位。直到第二年春天,这个工程才告一段落,当汪双杰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坟头上已是草色青青。第一次莽莽高原的种种经历已经掩藏在汪双杰的记忆深处,并化作了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第一次与青藏高原结缘,给汪双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虽然艰苦,但汪双杰却深感工作有价值。从那以后,只要单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他总是争取前往,不仅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而且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及灾害有了全面了解。
30多年用心坚守,硕果累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沿海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的提升,大量的西部人才都跑到东南沿海去发展。当时,有人提出给已经升任为总工办主任的汪双杰120万的年薪,让他去南方工作。这对于当时年薪不到两万块钱的汪双杰来说,虽然很有诱惑,但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2001年,在我国知名冻土专家武憼民先生举荐下,汪双杰成为当时交通部投入经费最多、研究人员最多、科技影响最大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长年累月地战斗在青藏公路沿线。在2001年至2008年这关键的八年间,汪双杰带领团队刻苦攻关,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他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带领的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在青海、西藏公路建设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也使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这30多年来,汪双杰坚守在青藏高原,专注于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围绕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尺度大带来强聚热、路面结构厚而导致强储热、黑色沥青路面引起强吸热等世界性难题,揭示了冻土与工程相互作用机制和病害规律,发现大尺度路基吸热的能量倍增效应,建立高速公路热融风险评价方法,创建公路冻土工程尺度效应理论,填补了国际冻土工程理论空白。他揭示公路冻土路基能量聚集耗散平衡过程,首创公路冻土路基能量平衡设计方法,提出不同冻土路基结构间的能量平衡点及相应等效结构尺度,建立新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设计参数体系,攻克了公路冻土工程效能控制难题。首次提出冻土区公路工程二次建设的原则,发明系列大尺度冻土路基路面能量调控特殊结构,突破了大尺度路基融沉变形难以控制的难题,实现了“宽厚黑”冻土公路热融风险的长效防控,推动了冻土公路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他所创新的公路冻土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国际冻土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多年的坚守,在青藏公路上对冻土的勘查和研究,让汪双杰和他的团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有了用武之地。汪双杰说:“对一项工作你要执着,要坚守,希望总会留给那些怀抱希望的人。如果你心中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你也不可能落到你身上。”
言传身教,为祖国培育更多英才
为了尽快培养更多有志于冻土研究的年轻人,近十年来,汪双杰等人先后创立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基地。作为实验室主任、年轻人的导师,不论管理工作多繁重,汪双杰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工作。
2000年以来,汪双杰维护下来的科研数据和新一代的勘验人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交通运输部一位领导感慨道,“汪双杰是我们国家公路多年冻土研究的最优秀的传承人,没有他的话,一院(中国交建第一公路勘查设计研究院)可能也坚持不下来。”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第三代冻土科研人员已担负起延续高原冻土科研火种的重任。在青藏公路的历次整治、改建中探索形成的冻土工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奠定了我国冻土工程的研究基础,我国冻土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得以创建。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作为第二代冻土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汪双杰始终没有忘记长安大学老校长的教诲,他认为匠心之难既在于“匠”,更在于“心”。面向未来,只有把“两路”精神传承下去,才能扛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大国工匠的时代责任。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长安大学招生就业处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人才陕西、中国交建、央视财经、中国公路、科协改革进行时微信公众号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上一篇:香港大学深圳在职博士(香港留学)
下一篇:大学生诚信守则(两个月内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