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事部(2019新当选两院院士公布)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京大学7人入选,入选人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原宁教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汤超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继平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锦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彭练矛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尔丹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11人,信息技术科学部7人,技术科学部15人。
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人,农业学部7人,医药卫生学部10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一起来看北大新当选院士风采!
高原宁,1963年出生。1979-198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0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英国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2000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组建粒子物理实验团队参加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LHCb实验的国际合作。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在强子谱学研究上做出重要成果。2015年首次发现五夸克粒子,被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评为年度物理学重要进展。2017年发现双粲重子,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04-2018年任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院长。
汤超,1986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受李政道先生委托,创立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2003年至2011年任北大物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2011年全职到北大工作,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汤超在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物理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其中有不少已被写入教科书。他多年来致力于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的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他还在国际上担任一些重要学术职务,包括丹麦波尔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编委,美国物理学会物理生物学奖(Delbruck Prize)评奖委员会主席。
张继平,1989年起先后赴美国、 德国学习工作,1995年回国。在当代模表示论的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计划(973), 主持“群表示论”重点国际合作计划(中、美、德、日、丹麦等国),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担任世界数学家联盟发展与交流委员, 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数学家。
作为院长, 张继平带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等方面都名列全国数学院系第一,数学科学学院还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张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他长期在纳米碳材料的物理化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坚持探索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发展纳米材料结构与物性的谱学表征方法,通过催化剂的设计,突破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推动了我国纳米碳材料基础研究的进步。
目前,张锦教授在Nature 和Nat. Mater.等刊物已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他引12450余次,授权专利30余项,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等奖励。
彭练矛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显微学和碳基电子学。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发展了可以精确处理一般材料体系反射和透射电子衍射、弹性和非弹性电子散射的理论框架;建立了确定材料结构所需的重要参数库。在碳基电子学领域,发展形成了整套碳基CMOS集成电路无掺杂制备新技术。采用不同功函数的金属作为电极,实现了碳管理想的欧姆接触,解决了制备性能超越硅基晶体管的碳管CMOS晶体管这一世界难题;利用钇可与碳纳米结构形成完美浸润,获得了高质量的超薄氧化钇栅介质层。在此基础上,首次制备出性能接近理论极限、栅长仅5纳米的碳管晶体管,综合性能超过硅基器件十余倍。
相关工作获2010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2000和2017年十大科技进展,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荣获第四届首都科技盛典—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称号;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俊34年如一日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从事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研究27年。1997年荣获国际胸心外科学界最高青年奖 Graham Fellowship(每年全世界仅一人),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麻省总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等单位学习工作。
在中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连续25年举办全国胸腔镜手术学习班,培训了我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师,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杂志封面文章命名的“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我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针对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使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及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等。发表论文380余篇,中英文专著14部。
董尔丹,1983年毕业于原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1994年博士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1995年-1999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后研修,长期从事交感/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血管功能调控机制研究。2000年-201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曾首任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2017年底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在科学基金医学研究创新体系构建和战略规划实施等科技工程管理所做贡献等,9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奖励或表彰。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大学医学部
下一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