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大学(穿越三个世纪)
建筑承载着文化的印记,是人类文明的保存者。坐落于天府之国的四川大学,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中国传统的青砖黑瓦,雕梁画栋,飞禽走兽,又融入了西式风格的楼基、墙柱、门窗等。走进川大,你可以看到望江门前的“鲤鱼跃龙门”,华西钟楼上的“祥云松鹤”,江安枝头的“报好音的喜鹊”,祥瑞神兽与川大建筑相得益彰,既增加了观赏性,又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期望。
龙腾跃,凤呈祥,鱼跃龙门显真章
龙,是百兽之首;凤,是百鸟之王,它们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人们寄予了无限美好期望。“龙凤呈祥”“龙章凤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带有真挚期盼的神兽不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也存在于川大。它们或栖于川大建筑檐下,或立于屋脊之上,或雕刻于梁柱,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彰显着学校腾飞发展,也寓意着学子进入川大后,终成人中龙凤,扶摇直上。
两个甲子前,作为“进步势力的大本营”和“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川大在巴蜀大地上,谱写了中国近代史“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光辉篇章;风雨如晦的19世纪,川大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在社会变革洪流中,探求科学真理,为国上下求索;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大作为“全国仅存之完整的最高学府”和“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成为抗战大后方教育文化中心之一;至今,这所名校以“川”流不息,“大”容大为的精神:培育出了60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位三甲医院院长。
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都曾在这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学府求学。
翻阅川大史料,你还可以看到“两弹一星”元勋王方定院士的毕业证,由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大学前身之一)颁发。
可以看到中国新诗奠基人——郭沫若的毕业证。1910年,郭沫若毕业于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这张珍贵的毕业证除了显示基本信息外,还记载了详细的学科成绩。
被誉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的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的毕业证也存在川大。一纸毕业证书,纸薄意浓,却是川大英杰云涌的证明。
进入川大,他们成为“人中龙凤”,见证了川大人才培养的成效,体现着川大百廿风华。沧海桑田,时节如流,而今新一代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犹如鲤鱼,越过川大校门之后即可化身成“龙”,在这里他们奋发有为、力争上游,成为人中龙凤;他们满载母校赋予的知识和技能、精神与力量,奔赴祖国和世界各地,在各领域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凸显着川大学子的卓越风采,奏响了时代强音。
祥云至,仙鹤鸣,展翅翱翔卫国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瑞鸟,寓意着健康长寿。在川大的建筑上,你可以看到门楣上绘着的成对仙鹤,羽翼丰满,展翅翱翔,带着福寿安康之意,庇佑人民健康。
在川大华西,汇聚了众多医学界的明日之星,他们肩负着“仙鹤”使命,厚德精业,求实创新,为人们消除疾病,带来健康。从1910年到2021,川大华西人始终弦歌不辍,薪火不绝,勇攀健康卫生事业时不我待,迈入世界一流队伍只争朝夕。
他们于危难之际授命,于生死边缘逆行——
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离震中最近的国家级大型综合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担负了疑难复杂危重伤员救治中心、灾区医院技术支援中心和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的重任。救治危重伤员数量最多,救治成功率最高,创下世界重大灾难医疗救援史上的许多奇迹,被媒体誉为抗震救灾医疗战线的中流砥柱,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为“不仅有崇高的道德,而且有精湛的技术”,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群体”的光荣称号。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全力投身疫情防控,全力支撑四川省疫情防控,第一时间火线驰援武汉,第一时间支持海外疫情防控,第一时间科技攻关,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他们以血肉之躯,乘医学之风,破伤病之浪——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肿瘤MDT、靶向治疗等多个领域位列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川大华西医院与依图医疗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肺癌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发布。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结节筛查等初级功能,更能够实现肺癌全类型病灶的诊断覆盖,是降低误诊漏诊的好帮手。
2020年,川大华西医院放射科、信息中心利用5G双千兆+远程CT扫描助手,为四川省甘孜州3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远程CT扫描,为患者病情诊治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全国首个通过远程CT进行新冠肺炎病情检查的案例,意味着远程医疗正由传统的“会诊”模式逐渐过渡到“实操”模式,医疗资源地区不均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百多年来,多个医学学科在这里落地,多项医学新技术在这里实现,多个重要成果在这里完成。四川大学华西人如“仙鹤”般守卫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人民带去益寿延年的奥秘,他们的医疗水平不仅走在中国前列,更在时代的使命中,开始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新征程。
悦枝头,绽寒梅,喜上眉梢报好音
喜鹊报喜,梅花飘香。喜鹊立在江安枝头报好音,梅花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构成“喜上眉梢”的吉祥图案,寓意着学子进入川大能够修炼成梅花一样的品格,收获“喜报”;也寓意着川大在百年发展中以梅花高洁、坚强的精神奋发向上,继而“喜报”不断。
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去,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到如今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这是四川大学收获的最大的“喜报”。
百余年里,历风雨,经坎坷,四川大学始终植根祖国西部大地,以不屈不挠、傲霜而立的“寒梅”精神,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不断前进,不断谱写出一个涵乾纳坤、百川归海的壮阔篇章。
如今的川大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川大A类学科达16个,全国第9名;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最好学科排名中,四川大学57个学科上榜,位居高校第3名。
学校专业实力突出,6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列全国高校第3;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四川大学有138个专业上榜,位居全国第1。
前有学科实力当仁不让,后有大师云集、熠熠生辉。截至2021年12月,在四川大学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5人。
……
百廿载历史,赋予了川大厚重的底蕴,更增添了川大一往无前、追求卓越的决心。历经众川汇流,川大始终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澎湃向前,谱写风云双甲子,前行不辍立潮头。
汇祥瑞,昭人文,中西合璧历风雨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文化的桥梁。每一栋建筑都有独特的故事,而川大的建筑或典雅、或庄重、或现代感十足,历经漫长岁月,这些建筑在狂狷与静穆中,缓慢生长。
川大的建筑记录了学校的历史,也是川大人难忘的回忆。作为文化的印记,每一个建筑上驻守着不同的神兽。万德堂、仁德堂门楣与挑梁上的兔、鸽,屋檐上“行走”的狮子;怀德堂屋脊的飞狮与“海马兄弟”;合德堂塔楼的第一层屋檐下有12只石刻凤凰;稚德堂正脊两侧有经西方建筑改造的吻兽鳌鱼,口露獠牙,鱼尾红绿相间,朝天竖立……这些神兽被雕刻到建筑上,既彰显着设计者的巧夺天工,也期望着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承文翁之教,继蜀学渊源,四川大学在这些建筑的见证下,在这些祥瑞神兽的祈佑中,不断取得新成就、砥砺书写新诗篇。
2021年,川大2位教授、4位校友分别当选两院院士;3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华西医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中连续八年蝉联第一;截至目前,共获得立项9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历年来最高数,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获批14项,也为历年来最高数;面上项目立项57项,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2021年也是川大建校125年,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以更加出色的成绩报效祖国、回报人民,全面加快推进学校“两个伟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川大的恢弘篇章。
山河千里,百载光阴,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神兽祥瑞,伴随川大历经风吹雨打,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披星戴月,细数着一代又一代大师的传道授业。未来,这座巍巍学府也将坚守百廿初心,传承薪火,蓄势而上,做顶天立地、仰望星辰的学术殿堂。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官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