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来过中国吗?,特蕾莎修女 中国
特蕾莎修女有过什么 感人的事迹
第一堂课 “我的天职就是爱”——爱是成就伟大的最终途
真正的伟人,必能用爱感动世界
提起伟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类人,那就是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投入进爱的传播的人,比如特蕾莎修女。她平生所创造的功绩与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毫不逊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女人,一位修道院的修女。但是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灯枯油尽。她是凡人,却演绎了超凡的爱,并用这种超凡的爱感动了整个世界。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在她的手中接受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而且,据说,她的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一位评委都对她心悦诚服,她成了继1952年吹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位得奖者。
整个世界都没有提出异议,是啊,怎么会有人对爱提出异议呢?特蕾莎修女用爱感动了世界。
其实,那些改变历史的伟大人物,在他们的胸口,也必然有一种对于人类的大爱,这种爱鞭策着他们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这一点上,他们和特蕾莎修女是相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胸怀大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爱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是全世界人的人们共同渴望的生命之光。胸怀大爱,就是完善生命、成就伟大功业、流芳百世的秘诀。
……
★特蕾莎修女★——生平、及相关内容 —《活着就是爱》
1901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7岁时她进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不久就皈依了天主教。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
18岁那年,特里萨加入洛雷托修女会。这是一个属于印度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1928年,这个组织安排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里萨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两年后,在特里萨的一再坚持下,梵蒂冈终于同意她脱离洛雷托修女会。她在印度的美国医疗传教修女会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训练后,只身进入贫民区。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特里萨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立下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也必须是穷人。”这个慈善机构所有的药品都是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交加的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聚集在收容所外,扬言要杀死特里萨嬷嬷。特里萨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病人平静地去死吧!”说完,她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精神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终于没趣地走了。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特里萨的事业得到政府的支持,1962年印度航空公司遵照甘地的指示,免费向她提供各条航线的机票,铁路亦如此。尽管特里萨声誉鹊起,但她总是对记者说,她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她喜欢说,为一个目的去工作就是幸福。
1982年11月,正当黎巴嫩战火纷飞之际,特里萨却乘机抵达贝鲁特,协助被击毁的依拉斯美亚医院救出了37名弱智及伤残儿童。1985年,她带领28名修女前往受灾的埃塞俄比亚,夜以继日地帮助医务人员料理病人。1985年下半年,艾滋病像野火一样在欧美蔓延,人们陷入恐怖之中。特里萨前往纽约,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协助医务人员护理病人。
特里萨嬷嬷曾于1985年1月应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的邀请访问中国。正值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这位闻名世界的女性却只穿了一身白衣,外套一件深蓝色的破旧毛衣,脚穿一双半旧的凉鞋。朴素的装束使在场的中国人深受感动,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主席宗怀德主教立刻派人购买了御寒衣,分送给特里萨和她的助手。主教还告诉她,中国的慈善事业都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特里萨满意地说:“中国给我的印象很好。”
1997年9月5日,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87.
是谁说 特雷莎修女的信仰有问题 不能去天堂的
如果特雷莎修女不能升天堂,就没有人能去天堂了!
特蕾莎VS释永信
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修女(嬷嬷);释永信是佛教禅宗的和尚(方丈)。
特蕾莎在人多贫瘠的印度,释永信在人多贫瘠的中国。
特里萨修女生于富裕的家庭,释永信出身于淮河边一个穷困乡镇。
特蕾莎令富人羞愧,释永信令富人羡慕。
特蕾莎接受过传教士训练, 释永信有MBA学位。
德蕾莎是天主教慈善工作者,释永信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特蕾莎获得获得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诺贝尔和平奖,世界教科文组织和平教育奖。释永信获得郑州市政府奖励价值百万的大众越野车。
特蕾莎把20万奖金和变卖奖牌的钱给了穷人,释永信换了新坐骑。
特蕾莎是被评为“1947年来最伟大的印度人”,释永信是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
特蕾莎被誉为“穷人的圣女”,释永信被誉为宗教界的“CEO”。
特蕾莎受世界穷人爱戴,释永信受中国政府青睐。
特蕾莎在加尔各答遍寻病弱垂死者,把他们带回,给他们衣食,为他们治疗,握着临终者的手,安慰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与习俗办理丧事。
释永信同志“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每日只睡五六小时,不论日常寺务多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阅读和写作”。
特蕾莎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机构。
释永信同志的少林寺在全球设立有六个分院及十余个相关传播机构。“洋弟子”达三百余万之众。
特蕾莎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释永信不详。
特蕾莎创办麻疯病康复中心为失业的人建立工厂,设立食品中心、孤儿院、麻风病院,为精神病患者、弱智人和老人建立收容所。
释永信同志“创建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积极开展扶贫助残救灾活动,包括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定期帮贫困学生就学,为缺水村庄打深井,为少数民族贫困村发放救济粮,向贫困乡村卫生院捐赠药品,组织义诊团在省内巡回义诊,资助学术团体,向洪水灾区群众捐钱捐物等,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特蕾莎的遗产只有两套衣服、一双鞋、一个水桶、一个铁造的饭盘和一张床铺盖,“仁爱传教修女会”的许多追随者自愿放弃富裕献身清贫博爱的慈善事业。
释永信同志耗资3.5亿元请谭盾、易中天和黄豆豆等超级明星制作“少林音乐大典”。100元的少林寺门票、6000元的香火费和各种商业经营使少林僧人们集体过上了舒适而现代的生活。
特蕾莎说: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铅笔。
释永信说:我是和尚,但和尚首先也是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特蕾莎修女三次访问中国,希望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她的要求三次被拒绝(中国官员回答她“中国没有穷人”)。
释永信同志“先后访问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地区,为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增进中外友谊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度政府为特蕾莎举行了国葬……
中国到底为什么拒绝特蕾莎修女
我国宗教政策本来就不允许任何外部干预,别说你特蕾莎修女,就是梵蒂冈教皇来了也照拒不误,我国多年来扶贫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需要靠你一个基督教修女???
中国拒绝特蕾莎修女的原因是什么?
提起特蕾莎修女,很多人都把她当做善良和爱的化身。西方媒体也多把她作为利他主义的代表吹鼓成一代圣人,并在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在西方各国受到了大力追捧。但中国政府却多次拒绝了她访华传教的请求,她善良的外表下是不是真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善者?
为什么说特蕾莎修女是个伪善者
德蕾莎修女生于1910年8月26日,12岁时,她立志当修女。19岁时她进入修道院,被命名为德蕾莎修女。后来她被派往印度。德蕾莎修女18岁就来到印度,之后就再没有离开那里。1952年夏,为穷人找到爱与尊严,她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一个19岁的姑娘,自己都居无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教堂门口、公共建筑的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求医生来帮助他们……
特蕾莎修女照片
但加拿大3名学者花了两年时间,却推出论文《特蕾莎修女的阴暗面》。这篇论文引发了人们对特蕾莎修女新一轮的评价。该论文的作者之一、蒙特利尔大学心理教育系教授吉尼韦弗·切纳德最近在接受本刊电话采访时,谈论了这项成果。
记者:为何产生研究这个特殊课题的想法?毕竟,特蕾莎修女已经去世15年了。
切纳德:是在一堂伦理课上产生这个想法的。我们讨论了利他主义,接着就提到了特蕾莎修女,因为她的做法被认为符合利他主义。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这项研究。
记者:根据你们的研究,特蕾莎修女“绝非圣徒”。在1969年以前,有关她所从事的工作,公众并不知情。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切纳德:我们认为,这缘于一个关于她的纪录片。当时,(英国知名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先生去加尔各答会见特蕾莎修女。他想拍摄垂死的人居住的房屋,而那里光线很暗。于是,摄像师麦克米兰先生就用一种新型柯达胶卷拍摄。他们看到胶片后,发现拍摄的光线很亮。马格里奇先生声称这是个奇迹。这就是此后她在媒体上很有知名度的原因。
记者:你们的观点是,她是媒体“造”出来的?
切纳德:我们发现,有关特蕾莎修女的287种书籍和文章中,有153种(占一半多一点)都是偶像化作品。我们认为,特蕾莎修女做了她认为属于善行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说她是在装模作样。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更好受些,这就是为什么媒体集中报道她的原因。
记者:你们在论文中描述她那种武断的天主教价值观,你们也对此进行了批评……
切纳德: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说,最危害和平的是堕胎行为。我不明白,倘若一个女子因遭强奸而选择堕胎,怎么就危害和平了?她还有很多其他矛盾之处。她反对离婚,但针对戴安娜王妃离婚一事,她又同意离婚。在授予她诺贝尔奖之前,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追问才是。
记者:你们还质疑她有关财务方面的处理方式。切纳德答:比如,她从海地(独裁者)杜瓦利埃那里获取资金。她利用这些钱帮助世界各地穷人中的穷人。但是,她获得的这部分钱财,是从非常贫困的人民中窃取来的。对我们来说,这些事情充满矛盾,因为你不能把从此人那里窃取的钱赠给其他人。
特蕾莎照顾穷人的照片
记者:你们还相信,梵蒂冈也加速了对她的美化过程。切纳德:(时任教皇)保罗二世希望涌现大量圣徒或者被美化的人。特蕾莎修女就是其中一员。我们知道的是,他们加速了她被美化的进程。其目的或许是让梵蒂冈重新获得声誉,或者是因为罗马天主教需要一个引以自豪的人。显而易见,在生前,她已经被视为圣徒。合乎逻辑的是,她去世后,他们就正式把她确立为圣徒(编者注:2003年她被教皇保罗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
记者:你们还质疑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所设救助中心的治疗方式。
切纳德:那里缺医少药。很多医生到过那里,看到那里的条件非常糟糕。大量药物不知去向。病人生活在糟糕的环境中。该组织并非真正照顾病人,她只是让这些人待在那里而已。对她来说,受苦就是让你感受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的感觉。所以,在她看来,受苦是好事。接近耶稣受苦和濒死状态,这就是她提供给人们的方式。该组织有大量钱财,她本可以建造印度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医院。
记者:也就是说,资金没有充分利用?
切纳德:据我们了解,他们所有的账户中约有500万美元。在1980年前,她募集了大约1亿美元,约有5%至7%用于施舍医药之类,其他钱则用于给传教士建造房子。
记者:你认为她应当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其他奖项吗?
切纳德:我不认为她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在颁给她诺贝尔奖前,应该对她所做的事情做更多的研究才是。
特蕾莎照片
特蕾莎修女名言有哪些?
1、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2、如果我真的想去爱的话,就必须先学会原谅。
3、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天主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特蕾莎修女的名言。
4、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5、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6、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7、我得到了基督的呼唤,放弃一切跟随他来到贫民窟,在最贫困的地方,作他的仆人。特蕾莎修女的名言。这是命令。
8、假如你爱至成伤,你会发现,伤没有了,却有更多的爱。
9、如今每个人似乎都似乎在为更好的发展和更多的财富而忙的焦头烂额,于是孩子都没有时间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了,而到了家中,却是和睦终结的开始。
10、你和我,我们就是教堂,不是吗?我们必须和人们分享。我们必须忍受今天的折磨,因为人们都在储藏,而不是给予和分享。
特蕾莎修女(南斯拉夫人)为什么帮印度人而不是中国人???
1,首先纠正你一下,她是阿尔巴尼亚人,不是南斯拉夫人。
2,她青年时代曾经被教会派驻印度,所以目睹了印度极端贫困的社会,所以立志救助印度贫民。
3,我国规定基督教和天主教自办教会,不接受外国教会领导,特别是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紧张,所以她也不可能来中国从事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