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疑案魏忠贤阉党之谜,大明疑案魏忠贤阉党之谜
东林党与阉党,究竟是谁最终毁灭了大明帝国?
我认为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崇祯重用东林党之后,东林党取消了海外贸易税、茶叶税等各种税收,朝廷入不敷出,没钱打仗,所以明朝更快地走向了灭亡。东林党人实际上就是江南士大夫,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大地主、大商人,他们肯定会尽可能为自己的阶级谋利,将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了贫苦的老百姓身上。
阉党虽然坏但也有用处
阉党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他们虽然做了很多恶事,祸乱朝纲,但是对国家却还有一定的贡献。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帮朝廷扩充国库,虽然他也从中捞了油水,但是他帮助朝廷变得有钱也是实打实的。而且这些钱是从那些有钱的大地主、大老板手中收来的,没有剥削那些贫苦的老百姓,保证了老百姓不会起兵造反。
魏忠贤通过收税为朝廷收了不少钱,而有了这些钱,朝廷也有能力打仗了。面对满清的入侵,明军再也不会被打得节节败退了,这有钱就是有底气。然而这一切都在东林党上台之后就变了,东林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废除了海外贸易税、盐水等等税收,这可是明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这些钱,朝廷拿什么来打仗?朝廷只能向老百姓收税,很多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还怎么交税,只能揭竿起义了,于是明朝就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东林党只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东林党并没有为明朝作出什么有用的事情,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为国家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崇祯想要这些人为国家捐款,这些人却都哭穷。然而实际上这些人是明朝末年最有钱的人,李自成打进京城之后,他们想要用钱换命,最后都被李自成杀了。都说阉党坏,但是马士英在明朝灭亡之后还能积极抗清,最后以身殉国。而东林党人钱谦益,却害怕被水冻到而不敢殉国,实在是令人耻笑。
年轻朱由检用了哪几招,就轻松解决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明朝天启七年,以十六岁的年龄接替皇位
当时朝中风气腐败以,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横行霸道,朱由检决定以他为目标进行整治,魏忠贤可是明朝中最大的宦官。魏忠贤作为太监首领,在宦官当朝的明朝可谓是权势滔天,他与明熹宗勾结,掌握东厂,是当时权利极大的势力。
整治朝中政治,拿魏忠贤开涮
朝中大小事务都是魏忠贤处理,招惹魏忠贤那就是死路一条,文武百官一大部分都是他的狗腿子,黑恶势力太过严重,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崇祯觉得如果任由魏忠贤势力范围扩大,自己的皇位都有可能不保,于是崇祯在不断巩固自己势力做好准备后,便将阉党头子魏忠贤立马除掉。
朱由检也是非常有计谋的人
对外臣的不信任和自己身边宦官又忠心耿耿,所以他并不选择广纳贤士,大部分事情都交由身边言听计从的宦官去做,使很多开明的贤臣都得不到重用。也有曾向他反应宦官当朝的不妥,但崇祯却不闻不问,谏言者不是削去官职就是受到牢狱之灾。
后来,朱由检宣布了魏忠贤的罪名,但为了稳住朝中大臣,并没有把他处死,只是宣布永世不得踏入京城,还给他分了银两,最后又派人逮捕他,魏忠贤无奈之下便悬梁自尽了,而他的情妇客印月被崇祯皇帝召回审讯,最终在浣衣局被打死。随着这两人的死亡,阉党集团也土崩瓦解。你说这皇帝是多么的牛逼,仅仅年少的他,就去除了朝中最牛的黑势力。
大明疑案16 魏忠贤阉党案之谜 阉党是个怎样的群体
阉党一般指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
明朝初年,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严重危害,明太祖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开始在宫内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由此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宠信宦官王振,阉党势力开始形成。此后明宪宗时宦官汪直、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都曾广树党羽,专擅朝政;明熹宗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明毅宗即位之后,魏忠贤先被免职谪去凤阳,后被迫在路上自杀,阉党主要成员伏法,阉党势力受到致命打击。
闲话大明权宦——魏忠贤
大明“司礼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魏忠贤。
这是长达近两百字的官职头衔,其“九千九百岁”的称号已经足以说明鼎盛时期的魏忠贤,权势有那么逆天。他也应该算是明代 历史 上宦官的巅峰存在了,没有之一。
史书关于魏忠贤的记载,其实是相对琐碎的。大量篇幅用于描述各种人物关系以及其作恶行径,读起来其实挺累的。忠奸黑白暂且不说,我用尽量直白的话语,来讲述我眼中的魏忠贤和天启朝局。
魏忠贤出生于隆庆二年,河北肃宁人。小时候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自然也没有接受什么良好的教育。说他是文盲,是后世文人恶心他的夸张之语,但文化素养不高是肯定的。
自小混迹市井,多少沾染了一些无赖痞气。在那个只有读书务农被看作正经行当的 社会 ,魏忠贤这种整日游手好闲的主,绝对是被当做 社会 蛀虫,即使不肉身毁灭,也会被骂得体无完肤。
无所事事的日子里,魏忠贤抽烟喝酒烫头,游荡于赌馆瓦肆之间,可谓五毒俱全。但贫苦的家境并不足以支撑这种纯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债台不断高筑的他,在一次赌博后彻底崩盘。
很多人说魏忠贤是在老家混不下去了,才自宫来京师谋个活路的。这话对,但也不对。被高利贷追账的他,的确在老家无处藏身,但自宫也不是鲁莽之举,因为当时他的确认识这么一两个宫里的中下层宦官。
明代自阉的行为非常常见,但是阉割后能够最终进宫当差的,属实不多。 而魏忠贤进宫的时间是在万历十七年,当时的他已经二十二岁了,这个年纪还能顺利进宫,可见魏忠贤在对自己下狠手之前,还是为将来铺过路的。
不是自幼入宫,更没在内书堂读过书,本身年纪大,才学也浅,魏忠贤这样的人进了宫,也就只能混碗饭吃。跌跌撞撞巴结了一位刘姓宦官,进了甲字库,也就是皇家仓库的管理员。
魏忠贤在宫中底层熬了十几年,直到万历后期,通过宦官魏朝的介绍,仕途才稍稍有了起色,进入了东宫,做了东宫才人王氏的典膳。你可以理解为是王氏的伙食班班长。
王氏和魏朝,就是魏忠贤日后飞黄腾达的命中贵人。
王氏后来育有一子,就是当时的皇长孙 朱由校 ,也就是日后的明熹宗天启帝。魏忠贤照顾王氏饮食,自然也包含了朱由校。 可以说魏忠贤是看着朱由校长大的。
至于魏朝,后来和魏忠贤的关系好到二人拜了把子。魏朝的老上司就是后来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安 ,是泰昌时期的大宦官,曾多次提点照顾魏忠贤。
魏朝在宫中的“对食”,就是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 ,后来魏忠贤取魏朝而代之,与客氏打得火热。因为自小由客氏照顾长大,朱由校对客氏感情深厚,依赖性非常强。有客氏帮着魏忠贤在朱由校那说好话,奠定了天启年魏忠贤起势的政治基础。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登基,皇长孙朱由校变成了皇太子,东宫旧人水涨船高,魏忠贤也被提升到惜薪司任职,掌管宫廷煤炭及防火诸事。一月之后,光宗驾崩,明熹宗朱由校登基,改次年为天启元年。而魏忠贤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司礼监做了秉笔太监。
魏忠贤以上这份履历,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魏忠贤已经五十三岁了,他从二十二岁入宫,在宫中已经混迹了三十年的时间,期间默默无名。
这三十年里,我们从未听说过魏忠贤有任何的过人之举,相反我们时常能听说,早年在宫中的魏忠贤,是一个“憨傻”之人。他逢人便笑脸相迎,做事也算勤勉,却毫无心机,常常被人捉弄戏耍。
即便他在东宫府邸服侍多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之后,也只勉强给了一个惜薪司的职位,这与很多同为东宫旧宦却身居要职的“老同事”们相比,确实寒酸可怜。
可我们也没听说他有什么抱怨,依旧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耕耘。直到熹宗继位后,他便忽然像换个人似的,开始在朝堂上如鱼得水。
我把这点原因归结为熹宗乳娘客氏的影响。 从男人“贤内助”的角度来说,客氏无疑是合格的。她抛弃魏朝投入了魏忠贤的怀抱,也是她怂恿魏忠贤打压权宦王安,并取而代之。
当客氏看到自己一手带大的熹宗登上大宝之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可以谋得更多的利益,而魏忠贤也是她最好的帮手与工具。
所以,从万历四十八年魏忠贤进入司礼监到天启三年掌控东厂,我们能发现魏忠贤的一个快速上升的曲线,这同时也是他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时间段,这背后的首功应该归功于客氏的枕边风。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讲魏忠贤的时,都会用上“ 客魏之祸 ”这个词。
讲魏忠贤,东林党就无法避免。
所谓东林党,其实就是一群在职的,在野的,或者在士林界很有威望的人,组成的一个有政治诉求的团体。一开始,也就发发牢骚,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就开始在朝中明目张胆地结党。
天启年,魏忠贤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东林党人唱对头戏。 但如果我们抛开史书里告诉我们的善恶之说,有人真的想过,为什么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党如此势成水火,彼此不容呢?
我把原因归为三点:个人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先说魏忠贤和东林党的个人恩怨。
魏忠贤起家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他排挤了魏朝,谋害了光宗旧宦王安。特别是王安,因为王安与东林党人有传统的友谊。
在万历年间, 折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关于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立太子的事情,朝臣与明神宗来来回回斗了好几个回合,朝臣被换了一批又一批。
王安是朱常洛的伴读,也是最早一批心腹。朝臣们都要求神宗立朱常洛为太子,自然王安与一些臣子私下里也走得近一些。
从“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中,王安与东林党几个要员并肩作战,一步一步扶持了朱常洛,朱由校两位君主顺利登上皇位。且在万历四十八年,不论是光宗上台还是熹宗登基,王安都劝谏皇帝提拔了一批东林党人,所以在东林党人眼中,王安是妥妥的自己人啊。
天启元年,王安忽然失势倒台,被发配充军,不久便被杀害。 王安的死 , 表面上是魏忠贤等人干的,但实际上是熹宗自己的授意。可东林党人总不能站出来说皇帝如何如何不是东西吧,自然地也把王安这笔账算在魏忠贤头上。
再者,士大夫们天生就对宦官阶层带有歧视,更何况是魏忠贤这种不学无术之辈。
天启初年,魏忠贤一开始不是没有向东林党人递过橄榄枝。魏忠贤想修宗谱,找东林党人魏大中,被拒绝;魏忠贤想结交东林党人赵南星,被拒接;魏忠贤在玉泉山修坟,想找东林党人缪其昌写碑文,被拒绝;甚至在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后,魏公公依旧想找东林党人韩爌帮着调解下,还是被拒绝。
东林党一系列的态度让魏忠贤明白,在这场政治 游戏 中,没有共存共赢,只有你死我活。
其次是政治因素。
明熹宗登基的时候,十六岁。这个年纪很有意思,因为王振开始集权的时候,明英宗十七岁;刘瑾开始专政时,明武宗也是十六岁。
一边是整天家国天下,满嘴民重君轻,送走了几代君主依旧站立在朝堂上的朝臣;一边是自小照顾自己饮食,还是自己乳娘的“丈夫”的老奴才魏忠贤,换了是你,你会更信任谁?
新君登基,首要任务就是揽权,集权。 从谁身上获得?从朝臣们身上收回来啊。 年纪不大的熹宗,没有永乐帝的雄主铁腕,没有嘉靖帝的谋略权术,他除了依靠宦官,还能找谁?
明代宦官专权,本质上还是皇权的延伸,而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这一主线,始终贯穿在我们的 历史 中。
最后一点就是经济原因。
很少有人会告诉你, 东林党很多成员的身份,其实江南大地主和大财团的代言人 。 而魏忠贤上台后,在财政上,是积极主张向南方增收商业税的。
明代中晚期,特别是万历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商业税其实定得不高,大概是十之一二的水平。
整个帝国重要的税收来源,依旧是加在农业税上。这点在开国初期没有问题,因为人地矛盾并不凸显。随着人口的发展,特权阶层大肆的土地兼并,国家可以征收田税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当然,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是封建王朝的死穴,没法治。
因为土地是最保值的,官员和皇族们会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手中的土地。而这群人因为是特权阶层,是不需要缴纳田税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附到这批人名下,也就躲避了赋税徭役。
朝廷收入越来越少,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入不敷出是必然的。
明神宗万历帝当时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但他本身也是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于是他把目光看向了商业税,万历年间矿监税使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皇帝明白,想通过制度的改革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增收商业税,必然困难重重,会遭到官员的激烈反抗,所以皇帝就以个人命令,用皇权绕过律法,让宦官们到全国各地去收税,收来的钱直接放进皇帝的小金库里。
凭心而论,万历时期矿监税使的行径,严重破坏了地方商业发展,这个定性没有问题。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万历时期连年的战事用兵,很大一部分兵饷的来源,就是从皇帝小金库里拨出来的。
天启年,辽东局势糜烂,内有农民起义运动,外加各种自然灾害,朝廷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魏忠贤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国家行为,向南方发达的商品经济地区增收商业税。而东林党人,就是这批既得利益的代表。
如果纯粹是个人恩怨,魏忠贤和东林党其实很好和解;如果加上了政治因素,也无非是你登场,我下台,大家不用见血;但一牵扯到对方的身家财物,那便是有你没我的生死之战。
所以魏忠贤与东林党之争,是无法避免的。从某种意义来讲,东林党人在经济上每损失一分,大明的病体就能痊愈一分。
魏忠贤是熹宗登基时,进入的司礼监。到天启三年,成为提督东厂太监。 手握司礼监与东厂,却依旧在与东林党人决战初期,被打得非常狼狈。这也侧面说明了当时东林党人权势的可怕。
天启四年之前,魏忠贤就一直在帮皇帝重新构筑政治生态,夺取军政大权。之后汪文言案和杨涟的上疏,正式吹响了东林党与阉党的决战。兜兜转转一年时间,魏忠贤算肃清了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影响。
而魏忠贤的全盛时期,也就在天启六年左右,因为天启七年,明熹宗便驾崩了。各地生祠也集中涌现在这个阶段。当然客观地讲, 因为对很多受灾的农业地区减免赋税,有一定数量的生祠是当地出于感激而修建的。
其实天启年宦官掌权,是必然现象。就像上文说的,熹宗没有能力自己驾驭群臣,只能依靠宦官。但当时还有另外的客观因素。
因为生母早逝,熹宗之后一直由李选侍抚养。李选侍在“移宫案”中被东林党人打压,自此一蹶不振。一同从 历史 舞台走下的,还有万历的宠妃郑贵妃,当时郑贵妃和李选侍结成了政治同盟,一个谋求太后的位子,一个谋求皇后的称号。
这两个女人的倒台,其实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看明英宗时期,有奶奶张太皇太后掌控全局,有母亲孙太后帮着扶持;明神宗的万历初年,主少国疑,还有神宗生母李氏在宫里威慑众人,可到了熹宗上台,后面根本没有可以依靠的母后。
且天启初年,朝臣里没有像“三杨”这样的威望极高的累朝老臣,也没有张居正式的铁血宰铺。熹宗只能选择宦官。
那么为什么熹宗不选择正途出身的司礼监宦官,而是魏忠贤这样的人呢? 因为司礼监的宦官同样不可信。 陈洪与高拱,冯保与张居正,王安与东林党, 内廷外朝一旦结盟,如果没有强势的第三方势力从中平衡,皇帝危矣。
也只有魏忠贤这样不学无术的人,行事不择手段,只求结果,还先天地与文人不对付,作为皇帝的熹宗才用得放心。就像我以前说的,皇帝用什么人最没有顾虑?离开皇帝就会丢命的人。
而魏忠贤的存在,其实也是一种强人政治的延续 ,只是这次不是内阁首辅的说一不二,而是宦官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魏忠贤的阉党,其实就是被东林党打败的齐党,宣党,楚党,浙党等官员外加一些中间势力的重新组合。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东林党不对付。
这群人团结在魏忠贤周围,发起了对东林党的复仇。而当阉党占据了整个朝堂之后,他们自然也要干事。这个时候这些官员发现, 朝廷的做事环境好了很多 ,因为你做事的时候,没有人会再轻易给你下阴招,你可以大着胆子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即使中间有一些小的过错,看在大家都是魏公公手下人的面子上,也没有人会太为难你。
这种做事环境,就是崇祯年间所缺少的 。 因为这样的环境,能够把朝廷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干大事,不会无端损耗在内斗之中。 并且我要强调的是,东林党并不代表有能力,阉党也不全是废物。
这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真实含义吧。
这几年关于魏忠贤的话题,有很多朋友为他洗白。其实洗白这个说法还是片面了,因为魏忠贤做的很多事情,的确很过分,阉党也客观存在藏污纳垢的现象。
只是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对晚明 历史 的了解,发现除了魏忠贤之外,朝臣们也都不是什么好人。既然是五十步笑百步,那就不要只盯着魏忠贤一个人骂了。
凡事存在即合理,我们读 历史 ,自有是非曲直之分,却也忌人云亦云,而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