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因为杨玉环而亡的吗?(杨玉环毁了大唐),大唐杨玉环真实历史

麦兜
麦兜 2024-03-28 04:54:01

唐朝的灭亡与杨贵妃有关系吗?

唐朝灭亡于907年。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的宠妃。就是说唐玄宗死后145年唐朝才灭亡的。有关系吗?没有直接关系(“诱发因素”也不是)。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玄宗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其在位处于唐朝的中期。907年,唐朝亡于农民战争。

但是,也不是一点没有关系(主要是唐玄宗)。

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玄宗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许多事,凡男人出了问题,都有女子替罪。所谓“红颜祸水”。杨贵妃幸运时,受庞于大唐皇帝;遇灾难时,为唐玄宗替罪。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唐玄宗在位时期,盛唐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唐玄宗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而原来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节度使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而且,后来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杨贵妃同曾祖兄)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十一月十四日,玄宗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才仓促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后来长安失守,唐玄宗逃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唐朝由盛转衰。唐王朝从此不断内忧外患。

1、“红颜祸水”玉环杨贵妃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吗请写明理由。

不要把什么也推给女人,杨玉环只是一个宠妃而已,只能说是个诱因,一个借口,怎么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节度使制度,地方大臣都拥有军队,就像过去诸侯一样,当中央强大时,足矣威慑四方,中央的话语权也能够贯彻到地方,可是当地方强中央弱时,就会不安稳了,唐朝灭亡就是因为安禄山实力强大,有了异心,再有了安史之乱,解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

有人说唐朝的败亡都是因为杨贵妃

当然不是,唐灭亡的原因有

1、军事:唐中期以后唐玄宗穷兵黩武,用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制。这样一来,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也随之膨胀,这导致了地方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这是安史之乱的直接祸根。

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如河北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辄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2、统治者:唐玄宗可算半明半昏的皇帝。而唐肃宗以后基本上都是昏君。对功臣猜忌,对拥兵者姑息,对财物贪得无厌,唐德宗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昏君。唐宪宗基本上是腐朽势力的代表,他信赖宦官,本人却被宦官推倒,以宦官权力大于皇帝为特征的唐后期就此开始。唐穆宗、唐敬宗是驯服在宦官手下的两个皇帝,他们只要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关心朝政。唐文宗有心铲除宦官,结果被宦官监视,只好饮酒求醉,赋诗遣愁,自称受制于家奴。唐宣宗自恃有智术,察察为明,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定都是对的。他的意旨,只许群臣顺从,不许违反。唐僖宗专事游戏,政事全部交给中尉田令孜,呼田令孜为阿父。唐僖宗任意耗费财物,敢出面反对的人,一概交京兆尹杖杀。宰相以下朝官,没有人敢说话。到了唐昭宗,倒是壮志不小,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3、抵抗外族入侵的能力: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而衰,内乱外患,接踵而来。大大改变了大融合的和谐局面。安史之乱靠回纥的协助,方得平服。中原自己逐渐无可用之兵,外族势力愈加强大。回纥与吐蕃相继扰乱西北内地。西南的南昭,唐政府也感到无从应付。大唐天可汗的藩属实际完全丧失。

更有甚者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仓皇逃到陕州避难。结果唐朝首都长安不止被吐蕃攻陷而且吐蕃人还立了伪皇帝,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唐朝和吐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唐蕃清水盟约》。

4、唐中宗时宦官开始弄权,人数多至千余人。唐玄宗更信任宦官,即帝位以后,人数渐增至三千余,穿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品五品)的就有千余人,有些得三品将军职位,职权远远超出内侍省的规定,朝官的职位开始被侵夺,不过,一般是武职,妨害还不大。自唐肃宗时起,宦官权力一直在上升,侵夺官职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宦官统率神策军,尤为工商杂类大开仕进的门路。到唐朝后期,皇帝的废立和生命,都落在宦官手中。宦官自从杀唐宪宗立唐穆宗以后,对皇帝有废、立和生、杀的权力。皇帝在宦官操纵下,有些完全驯服,有些不甘屈辱,想夺回已失的实权。朝官也是这样,有些明显依附宦官,宦官拥有这种权力,被当作既成事实为朝官所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