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创始人(难开难开)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6 19:42:02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

这句话是形容的“学府北辰”之一,北方著名大学——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的艰难处境。

说起南开大学,绕不过一个人:创办人之一张伯苓。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北洋官兵

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出生于1876年。

张伯苓投身教育,说起来还颇为曲折。少年张伯苓选择的人生之路并不是教育,而是从戎。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张伯苓和其他17名同学被派往北洋舰队实习。

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张伯苓由于资历尚幼,未能上舰操舵,眼睁睁看着北洋舰队全灭,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让他如急火焚心。

张伯苓并未就此离开海军,1896年,他被派往通济舰服务。两年后,英国强租威海卫,他又随舰前去办理移交,再次目睹了屈辱的一幕。

威海卫原本日军所占,悬挂日本太阳旗,清政府前往接收后,按照《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要立即转让给英国。

于是码头上演一出戏剧,中国的威海卫飘扬着太阳旗,太阳旗被降下,升起大清黄龙旗,随后清政府与英国代表交接,黄龙旗升起不到一天又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英国米字旗。

这场“国帜三易”的闹剧让张伯苓彻底对大清死心。他不禁自问: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

国家积弱到如此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海军无法拯救中国,张伯苓从威海卫归来后,愤然退役。

张伯苓思索良久,又东渡日本看到明治维新对教育的重视和努力,结识了倡导新学的严修,乃痛感“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决定献身于教育救国,从此开始他传奇而曲折的人生。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北洋水师官兵张伯苓

南开有个张伯苓

老舍、曹禺都说过: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

说这话时候,南开大学已经是“学府北辰”之一,是当时条件下,学术上最璀璨的星星。

然而南开大学创办的艰辛,不是个中人是无法体会的。

1904年,在严修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在天津城西南一块俗称为“南开洼”的地方,创建了“私立中学堂”,后正式定名为“南开学校”,此为南开之始。

创立之初,南开中学仅有75名学生,经过张伯苓等人的不倦努力,到1917年,已发展到有学生1000多人。

完成中学学业后,一届届毕业生不得不依依不舍离开。在十几年办学中,张伯苓越来越觉得“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建于1907年的东楼,现为伯苓楼,南开中学堂第一座建筑物

在那个年代,办高等学校既无经验,又无资金。

张伯苓心怀执念,不顾劝阻,以41岁的年龄赴美学习考察,当起了学生。此时他已功成名就,完全不必如此屈尊自己与洋学生同堂读书,但对张伯苓而言,当年立下的教育救国的誓言才是心之所系,身份、地位这些不过是过眼烟云。

1918年12月,张伯苓归国,带回了西方私立大学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但他还有资金问题需要解决。

这里要提到徐世昌、黎元洪等人,虽说这些政客们在民国舞台上长袖善舞,但在教育上他们也不含糊。得益于他们和天津士绅的资助,张伯苓得以筹措到资金,1919年春,大学教室开建,当年秋季落成。先开文科,后设理科和商科,后成为文、理、商三个学院,1923年又设女中,在当时十分难得。周恩来总理就曾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南开中学课堂上

中国不亡

南开校长张伯苓每天都在校园内挺胸阔步地行走,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他已然成为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被称为“南开先生”。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立志以教育救国的张伯苓自然不会有稍许妥协,哪怕面对日本驻天津司令梅津,他也敢当众给他难堪,南开和张伯苓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七七事变后,日本首先对南开动手,南开成为第一所被炸毁的学校,37栋建筑、十几万册图书资料在持续一天的轰炸中化为灰烬。

张伯苓难抑情绪,他说:南开凝聚我一生心血,战端一开,难以保全。保不住就不保了,决不能向日本人屈服!打烂了南开可以重建,国家一旦灭亡了,还谈什么教育!

听者无不动容!

蒋介石宣称: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

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建议得到批准,南开与清华、北大合组为临时大学,先于长沙开学,随后迁到昆明,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学校,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婉拒蒋介石

张伯苓因其教育上的成就受到国府重视,但他志不在政治,虽曾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也是虚以为蛇,还曾被迫出任考试院院长,不久也辞去。48年后,张伯苓避居重庆,深居简出,更不愿卷入政治。

到了1949年11月的一天,张伯苓重庆的家中迎来了贵客——蒋介石亲自到访。

蒋此来的目的直截了当:重庆局势紧张,请张伯苓立即起程去台湾。

面前的蒋介石虽身着军装,却已没了往日的神采,张伯苓与他更是相对无话。良久,才回复了一句:您抬爱我了。

局面陷入僵局。

还好张伯苓夫人王淑贞出来解围,向蒋大倒苦水,张伯苓年纪已老身体又不好,去了台湾也做不了什么事啦,您就让他退休吧。

蒋介石沉吟了一会,见夫妻不为所动,只好慢慢起身告辞,张伯苓送出门外,两人沉默无言。

张伯苓选择留守大陆,1950年5月,他从重庆来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热烈欢迎,此后他回到故乡天津。可惜此时张伯苓年岁已高,虽然有心为人民政府出力,终于力不从心。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魂归南开

张伯苓的一生,就是实践他志愿“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的一生。他的成就并非仅仅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连为一体,形成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包罗了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在南北都播下新式学校的火种,培育出无数人才。

周恩来总理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大学部,校长正是张伯苓,他曾回忆:我小时候,到张校长家总是给我贴饼子,熬鱼吃。

老舍、曹禺、梅贻琦、范文澜、吴大猷、熊十力等也都是南开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张伯苓因此被后世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实至名归。

难开难开,越难越开——南开大学有多难开,创办人张伯苓最清楚

1986年,南开大学张伯苓铜像落成,张伯苓夫妇的骨灰合葬于铜像后。

他又回到了钟爱一生的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