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mba(媒体聚焦)
站在高起点的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决定了它必须担负起中国现代管理教育领头羊的重任。
“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中国MBA教育的发祥地”……一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中国管理学界就被冠以这样的称谓。这个由中美合作创建的高起点工商管理学院,曾在亚太MBA联合会举办的“国际MBA群英会暨2006中国MBA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大会唯一学院奖——“中国MBA教育开拓奖”;曾任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巴鲁奇和大连理工大学首任校长屈伯川,荣获“推动中国MBA教育特别贡献奖”。
一切,还要从1980年的一个电话开始。
机遇来临
1980年4月,一通电话从北京打进老校长屈伯川家里。打电话的是学校的徐彭寿教授,他当时正在教育部学习,恰好获悉国家科委、经委、教育部正在实施一个中美合作的管理培训新项目,有关负责人正在京津地区选择接收高校。
屈伯川获悉这个消息后思考:“选址的目标是否可以跳出京津地区?”于是,他当晚就动身去了北京。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1979年春节刚过,邓小平便踏上了访美的旅程,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抓科技同时必须抓教育、一个拖后腿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会管理。”在邓小平的关怀下,1979年5月,中美双方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务部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合作议定书》,协议中提出在工业科学技术管理领域内两国合作举办管理培训项目,并将此项目列为中美两国科技合作总协议中的一个子项目。协议签订后,国家经委牵头开始落实各项办学事宜。
机遇垂青于敢于创造奇迹的人。屈伯川这位享誉全国的教育家敏锐地抓住了机遇,而且也创造了奇迹。1980年4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会谈,正式确定项目合作事宜,美国帮助中国培训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地点设置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创业艰难。为落实培训项目,学校可谓竭尽人力物力财力。因为国家拨款暂时没到账,学校在财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拿出20多万元资金投入建设。“这在当时我们每月58元工资的条件下,学校几乎拿出了全部家底”,徐彭寿教授回忆说。
1980年8月18日,国际化、高水准的“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在大连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以此为标志,培训中心开创了我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先河。同期,大连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成立,与培训中心互为依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系统引进西方现代管理教育的中国高等院校,也是国内最早设立现代管理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新诞生的“舶来品”如何在中国落地。美方协调人李文翰回忆了当时邓小平接见的情形,“他(邓小平)说只要原原本本介绍美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经验和方法就可以,而不是来教中国人怎么做。中国学员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吸收你们的经验和知识,然后再来改进、变更以适合中国的环境”。
于是,教学内容便设置了组织行为、市场营销、战略决策、公司财务、生产与运营等,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课程体系就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内容。
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期间给予培训中心很高评价,随后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第二个培训五年计划,扩大合作培训范围,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合作开办MBA教育,大连理工大学便成为国内第一所全面引进“美式MBA学位教育”的高等院校。
1986年9月,第一期MBA完成国内学业的40名学员赴美实习。12月16日,中美合作培养的第一批MBA学员在纽约举行毕业典礼,两国政府都给予了特别关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出席毕业典礼。到1991年,双方合作培养了五期MBA学员。从1980年到1991年,来大连授课的美方教师达135人,共250多人次,培训学员20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杰出代表。
高歌猛进
站在高起点的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决定了它必须担负起中国现代管理教育领头羊的重任。
1981年,王众托院士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提出建立现代管理教育发展系统工程学科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国家批准。于是,大连理工大学成为首批获得系统工程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这项本土化建设方略成为影响中国几代企业家、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至今仍被延用。1985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成立,王众托院士出任第一任院长,系统工程成为管理学科最重要的支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支撑,打造集国际先进管理教育理念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与培训平台”,这是苏敬勤教授自2005年起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管理与经济学部部长,到2018年卸任,十几年孜孜以求的建设构想。
苏敬勤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摸索一套中国情景下的现代管理教育体系。现代化管理教育,不能闭门自居也不能照搬照套,我们首先要达到国际标准,但更强调中国特色。我们凝练出‘C-MAPs’四要素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情境(Context)—理念(Mindset)—行动(Action)—政策(Policy)。”
构建的这套体系,是他们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起点迈步,到向巨人看齐勇敢直追过程的最好表达。
2010年7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将经济、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教育的“两翼”并行建设,将原管理学院、经济系合并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部,学部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MBA/EMBA教育中心,学科领域横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4个学科门类。这样,MBA/EMBA教育便成为具有强势学科群做支撑,融经济与管理为一体,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
特色培养
经过几代人近40年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教育学科特色愈发明显,优势愈发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便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但“好的案例是国外的,在处理中国问题的时候用不上”。
我国“案例库”兴建早在1980年就已开始,是由“培训中心”的美国专家和中国教师共同开发建设的。担任中方翻译的余凯成教授,最先接替了美国专家的案例教学工作,被称为中国“案例教学之父”。
如今“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现代工商管理教育标志性评价内容。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受全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承担起服务全国234所MBA院校,建设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重任。
“案例教学对情景特别敏感,必须根据国家情境、世界情境变化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学生由教师带队直接深入企业,一个案例分析由几个乃至十几个老师指导完成,案例分析的效果如何直接由企业来检验,“我们不是企业家,但我们能够培养企业家”。“为了适应现代管理教育发展需要,发挥学校理工科优势,2012年、2016年本科培养计划调整,经济管理教学增加了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类课程,提升专业内涵。”负责专业学位教育的宋金波副院长说。
40载耕耘,硕果频出。2018年学院获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同时,学院在为国家“绿色发展”和国家、地方、企业提供现代化高水平的咨政、智库建设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