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解慧明)
2014年9月至今,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高考改革,科学选拔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确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新高考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教育机制的深度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育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目标。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告指出,要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文件的出台,对新时代的新高考、新评价、新育人提出了指导遵循。
新高考改革具有两个亮点: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育人目标形成,强调教育重心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二是给予学生选科自主权,打破传统文理分科,赋予学生在不同层次与学科组合上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与支持,符合高考多元综合评价的趋势要求,进而培养出具备良好核心素养与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因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我们应深入思考研究。
设置“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新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凸显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促进个性化发展。
陕西省从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配套课程标准,全面使用新教材,覆盖普通高中所有年级。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彰显新课程理念、体现现代化水平、符合我省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对此我们应落实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综合性课程设置,建立全时空德育体系。一方面,学校要在关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整体设计活动课、社会实践课,保持学科教学的连贯性,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针对各个学生的特质,为其提供丰富、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与学科选择渠道,将高考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渗透,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除此之外,根据高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智特点,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树立良好志向,研究和创新德育方法,面向高中学校相继推出了“开学第一课”“院士进校园”等教育品牌活动,坚持讲好德育第一课。坚持“一校一案”,将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在德育途径创新中实现校本化、生本化。
二是构建“全面+特色”的课程培育体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必然要求构建“全面+特色”的课程培育体系(即开齐开足课程,加强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实施“选择+保留”的教学组织管理(即选课走班中“保留”行政班、“开放”教学班),深化“创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即完成以“考改”促“教改”,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选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催生普通高中创新驱动发展新思维,引发普通高中结构调整发展新路径。实践表明,采用半开放化的“选课走班”制是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与本质要求,探索出“细化尖端学生分层,弱化中等及其以下学生分层”的实践经验(即“保留”行政班、“开放”教学班)。
实施“全面+个性”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改革
新高考改革启动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开设新课堂。
探索导师制,指导学生成长规划。新的教学实践倡导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以大小班导师制的模式管理学生,并进行德育和精细教育;开设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搭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实践大单元教学;开发各类校本课程;区域学校联盟建设开发平台,探索有关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的课程设置、活动架构、国内外教育改革前沿等资源;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学习+翻转课堂”以及“慕课学习+专家指导”的教学模式;开设以 STEAM 为载体,创客为形式,创新培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创客教育;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机制、“苗圃计划”等。重视育人为本,基础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同行;强调学生为主,共性与个性同步;推行教师为辅,启发式或问题式教学为主,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条件,创设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新高考背景下,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与分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其眼界与境界,让学生拥有看问题的独特方法、角度与立场,挖掘知识背后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改革应当积极进行学科融合,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会选择,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寻找课程中隐藏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方法与指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其责任与担当。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保障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第一,要探索大单元教学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科具体概念起统摄和聚合作用、构成学科结构框架、对学科研究对象本质的认识。第二,要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高中阶段以培养创新志趣为主,注重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设计各种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寻求证据的能力,注重证据的客观性。寻求证据的方法有多种,如观察、实验、调查等,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第三,要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将课堂作为主渠道,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积极倡导问题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也可以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实际来创设新的情境;创设情境不光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关键是要围绕重要概念或者大概念的学习,引出与重要概念有关的问题,将重要概念转化为中心问题,再把中心问题分解成几个逻辑连贯、依次递进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通过适当途径转化为学生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就是逐渐建构重要概念的过程。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实现教育多元化与学科教育创新发展,是高中教育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科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新高考改革的定位目标,重视学科大概念,读懂与理解新课改新教材,赋能学科教学改革创新,指导与研判学科教学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育人目标与发展趋势。
编辑:关中小伙
下一篇:海南大学是几本(这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