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弃美归国)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武汉大学1977级临床医学专业校友徐兵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兵河,195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武汉大学1977级临床医学专业校友。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尤其擅长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1998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2019年起任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主任至今。曾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获得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师从院士,赴美深造
1977年,徐兵河考入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这是他从医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度过了5年时光,得良师教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攻读研究生时,徐兵河师从我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孙燕院士,在孙燕院士身边的几年学习,是他成长的关键,终身受益。
1991年,徐兵河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深造。最开始,徐兵河英语不好,而且受限于当时中国临床医生的整体培养水平,实验水平也不高,甚至实验室里许多设备连见都没见过,老板经常着急到在身边盯着他做实验。面对种种困难,徐兵河没有气馁,而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拼命学习,半年后就得心应手了,并协助老板在当时基础研究分数最高的杂志Cancer Research上发了第一篇文章。最终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在他想要离开时老板也极力挽留他,但徐兵河还是选择毅然回国。
美国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使得徐兵河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提升了能力,成为了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走出去”过的学者。
奋斗半生,硕果累累
1993年,徐兵河院士回到国内继续工作,回国的同时,徐兵河也把一些先进理念带回了国,他开始将重心放在对女性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疾病——乳腺癌上,带领团队在乳腺癌的筛查早诊、个体化治疗和肿瘤耐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创建适合我国国情及女性乳房特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超声结合X线的乳腺癌个体化筛查新方法;建立以分子分型为突破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策略,揭示了多种乳腺癌耐药机制,如谷胱苷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影响DNA烷化剂耐药,PAM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HER2阳性乳腺癌耐药相关等,为解决肿瘤耐药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他带头研发的吡咯替尼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国产原研创新药物HER-2小分子抑制剂,打破了HER-2靶点被进口药长期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临床试验快速审批上市先河。
近5年来,徐兵河牵头完成了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首个国产CDK4/6药物SHR6390、首个乳腺癌ADC类药物T-DM1、首个中欧双报国产生物类似药HLX02、国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疗药物优替德隆等一系列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作为国内牵头PI参与的新药临床试验多达100余项,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创新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恶性肿瘤新药开发及临床试验领域,徐兵河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一直说:“不要把晚期乳腺癌看作绝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三十余载风雨兼程,徐兵河院士的名字已经在世界乳腺癌领域被认可和熟知。未来,这位杰出的武大校友将继续勇攀科研高峰,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武汉大学医学部官微、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官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官微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