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官网信息门户(湖北这个团队)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在中南民族大学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通过一棒棒的传承接力,把青春故事书写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青春力量。这群青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9年、2万名、20万元
2012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先后在广西三江、西藏山南、湖北恩施、贵州铜仁、云南大理、新疆塔城等中西部民族地区持续开展支教工作,累计服务学生20000余名。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17名队员已经抵达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本届支教团抵达服务地后,开展了多样的服务活动。贵州分队服务乡村教育,为山区留守儿童举办丰富有益的陪护活动;云南分队参与疫情防控,下沉社区负责一线值守;西藏分队聚焦生态环保,帮助当地居民及老人美化生活环境;新疆分队组织少先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9年的志愿活动中先后开展了多项品牌活动,共筹集善款20余万元。如“民大书香伴格桑·高原书屋”、“笔友计划”、“青蓝计划”、“七彩四点半”、“七彩假期”、“邦吉美朵”艺术人才培养工程等。
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其中,“笔友计划”更是受到了来自教育部的关注。
笔友计划搭起爱的桥梁
“糌粑、藏面、风干牛肉、酥油茶……姐姐,有机会我带你吃遍藏族美食。”中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刘颖如期收到了一封3200多公里外的信。
写信的少年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中学的九年级学生旦增刚旦。得知这个小笔友用上自己的学习秘笈后,成绩从班级第24名升至前6名,刘颖高兴极了。刚开始通信时,旦增刚旦还曾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苦恼不已。
“看似是我在帮助他,其实我也在被他治愈。”刘颖说,虽然素未谋面,小笔友的关心却一次次翻山越岭而来。“有一回武汉天气转凉,他还专门提醒我添衣服。”
性格内向的藏族小姑娘仓决吉巴从小失去亲人,在福利院长大。一年的书信交流以及支教团的帮助,让仓决吉巴变得活泼起来。
一次书信往来后,仓决吉巴递给第18届研支团团长马万玲一张小纸条:“你为我们做的事我会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们的成长给了研支团坚持做好“笔友计划”的决心。马万玲说:“书信在当下看起来或许是一种很笨拙的交流方式,但恰恰能让远方的人感受到真情流露。”
多年来,有1600名中南民大志愿者与4000多名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孩子,因中南民大研究生支教团的“笔友计划”结缘。他们用9000多封跨越千里的书信见证彼此成长。
奉献西部,锻炼自我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12年,是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100名成员。
研支团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二、三、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湖北省红旗团支部,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目前完成支教的70名成员里,有近50人回校后担任团委学生副书记、兼职辅导员等,在学校一线从事思政工作,成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版块。
已经毕业的成员中,30%的成员在国内外重点高校深造读博,50%的成员扎根基层成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的成员进入企业工作。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续写着研支团人新的奋斗故事。
在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用不长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关注“中南民族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南民族大学官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