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系(同济大学李翔宁)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6 14:15:01

2021年3月27日建筑与环境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翔宁应邀演讲,他以“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为主题,探求当代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展现和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实践状态。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李翔宁在建筑与环境论坛演讲

这24个关键词分为四组,第一组是Phenomenon & Appeals (现象与诉求)。现象与诉求说的是真实存在的一些特征,当代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甲方或者政府的决策者在要求建筑师做设计的时候,他们的愿景是什么。

第一个词是 bigness (大),这个大不仅仅是尺度上的简单积累,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成一个从巨大的建筑到一个微型城市的转变。这些年中国以越来越多的巨大建筑在世界上著称,像国际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作品 CCTV 总部大楼,还有鸟巢算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这些都在“大”的层面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尺寸足够大以后,其实是跨越了从建筑向城市的转变。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CCTV总部大楼,雷姆·库哈斯设计

第二个关键词是 monumentality(纪念性)。每一个作品首先都希望能够抓眼球,所有的作品都想让自己成为整个视觉的中心,这种追求通过纪念性的方式在设计中得以达成。中国传统建筑中有非常好的纪念性的处理方法,像天安门广场、故宫等等;也有另外一种纪念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微的春风化雨式给人形成一种纪念性的方式,比如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上面刻着越战当中牺牲军人的名字,通过体量的巨大和对称性来获得纪念性,这一方面也因为具有社会文化的含义而获得了纪念性特征。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越战纪念碑,林璎设计

第三个词是 novelty(新奇)。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新奇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甲方都要求建筑师,甚至很多政府部门都希望建筑建成后能成为网红打卡点。中国诞生了很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性的建筑,这是创造新奇的一种手法。马岩松在加拿大设计的一个高层建筑,以非常曼妙的形态被命名为“梦露大厦”,这是建筑师能够操作的一种创造新奇的方法。当然不管是符号化的“新奇”还是建筑师创造的形式美的“新奇”,呈现了两种对“新奇”不同理解的方式,把它作为一个关键词是因为现在中国市场对建筑的社会需求,对新奇的追求。还有一个关键词是 swiftness(快速),中国现在的建造特征非常重要的就是“快速”。美国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的时候,很多居住区被摧毁。美国那时候讨论怎么建造新社区,讨论是否找中国的营建商,因为他们有技术和核心的管理能力实现快速建造。这次新冠疫情中国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建造方舱医院。“快速建造”作为当代建筑的一种能力或者优势,非常值得去挖掘。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符号化的新奇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建筑师创造的形式美的“新奇”,梦露大厦 ©MAD architects

接下来这个关键词是 cheapness(廉价),也可以用一个中性的词Inexpensive(不昂贵)来表述。中国很多建筑造价较世界平均标准低,当然不排除中国有造价非常昂贵的建筑,比如鸟巢,但是总体上现实中有造价非常低廉的建筑现象存在。低造价能做出非常好的建筑,比如在乡村的营建中,可以用当地的竹子等材料做出非常有价值的生态建筑,也能做出像纸糊的建筑,让人感觉这个建筑的确非常廉价。

最后一个是 heterotopias(异托邦),意思就是建筑和周边的环境完全没有关系,类似飞地、飞碟一样的存在。在我们现在的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周围的文脉、环境没有关联的异托邦的环境存在。比如深圳世界之窗、上海“一城九镇”中出现的欧洲小镇、英国小镇等,这就是异托邦的现象,在很多城市中有大量这样的建筑存在。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深圳世界之窗

第二组是 Operational Framework(操作框架)。在当代中国,建筑师做设计经常遇到业主提出某些要求。有六个关键词,第一个 uncertainty(不确定性),任何人都必须知道有不确定性的现实,尤其老外到了中国以后非常不理解“不确定性”的情况。第二个词是 spatial politics(空间政治),任何一个空间环境的背后都不是中性的,完全脱离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单纯实体,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含义。比如说一个建筑为什么要造成这样,大家为什么会想要这样的房子,其实都是空间政治的一种展开。还有一个词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大家都知道建一个房子一定会要求做绿建的环境评估,所以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做建筑的一个框架或者一种要求。还有一个 urbanity(都市性),中国的艺术家杨泳梁做的一个作品,他把中国的高层大厦模拟成中国传统的山水水墨画,今天人造的自然以及在这种大量的都市化进程中影响了建筑师如何理解这些作品。还有一个词叫 grassroots movement(草根运动),媒体越来越注意到城市决策和建造的过程,既有自上而下的规划,也有越来越多自下而上民意的反映以及最底层市民意愿的反映,包括脱贫的工作,建筑师的实践必须能够体现底层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还有一个 nostalgia(怀旧),在过去三四十年内很多城市快速拆掉了很多历史的痕迹,今天大家越来越觉得历史是非常宝贵的,但是有时候会走到历史的反面去。在上海任何一个80年代以前的房子要被拆掉的时候,在报纸上都会引起很多讨论,说明怀旧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这是对历史的记忆。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杨泳梁作品

第三组是 Theoretical References(话语工具)。建筑师经常会发现,很多建筑讨论和交流的工具和术语都是来自于西方的。如何创造术语——中国自己的话语?比如 tectonics 这个词其实就是建筑构造,不用把它翻译成建构,施工图在西方的说法就是 tectonics drawing 。目前这种施工以及建造的技术对设计的影响,包括数字化的构造和纯手工画的结构大样,这些都会影响施工建造的质量。还有一个就是 regionalism(地域主义),建筑风格在当代如何被呈现,王澍组织过一个论坛——“面向当代的地域主义”。还有一个词叫 critical pragmatism(批判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杜威从五四运动以来传到中国的理论体系,中国人非常好地拥抱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家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判建筑设计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当代创造文化的建筑师,或者一个引领文化的群体,还需要具有对实用主义的批判性。还有一个关键词 everydayness(日常性),这也是建筑当中非常重要的,包括张彤老师讲到的乡村生活,包括动物和日常建造的关系,都是和“日常性”有非常多的联系,建筑师在过去三四十年中经常关注宏大叙事而忘记了日常生活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还有一个词叫 place(场所),场所精神是来自现象学的,场所的品质并不仅仅是他的物质,还存在精神性的内容。还有一个词是 computation(运算),计算机的功能如何带来理论的话语,我们经常会讨论参数化、数字化。

最后一组叫做 Practical Strategies(实践策略)。基于前面的现状以及建造的工业化体系,在这样的理论话语下发展出怎样的实践策略,有6个关键词。第一个词叫 negotiation(协商),我们的建筑师要和开发商、房地产商、政府的决策者、使用者进行协商,这种机制其实是提出解决方案的策略。还有 advocacy(倡导式),今天城市建造或者建筑设计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这在西方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理念,但是今天在中国也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主协商,或者通过我们政治的民主渠道,能够把意见反映到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去,其实“倡导性的规划”或者“倡导性的设计”就是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还有一个词 makeshift(权宜),中国建筑师要发展出一种适合于中国的策略,他可能要走一些曲线救国的方式。还有一个词 formalism(形式主义),经常会把形式主义理解成一种带有批判性的态度,觉得形式主义就是不好的,其实形式是建筑师的血液当中存在的,对形式没有感觉的人没有资格做一个建筑师,这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如何在实践中把“形式”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地方,这是建筑师需要掌握的。最后这两个词其实是相对的,一个是glocal(全球地方性),一个是 Chineseness(中国性)。有个艺术家做的网络作品,他让全球5000人通过摄像机用一个 APP 唱同一首歌,然后把5000人的歌声合成在一起变成一个合唱,这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状态。有很多人并没有出过国,但是他的作品或者他的实践是时时刻刻受到了全球政治和经济策略的影响,既是当下的状态,又是全球化的一部分。Chineseness(中国性),就是我们当下建筑的“中国性”到底在哪儿,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出版了《Japan-ness in Architecture》(建筑的日本性),当代中国建筑的“中国性”到底是什么?

李翔宁教授用24个关键词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复杂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他的精彩演讲让在场观众意犹未尽,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