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目标(怎么以能力增长为短期学习目标)
在学习如何制定短期学习目标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如果没有做好个人目标管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 一味追求"理想"公司,迟迟不入职,或频繁换公司
在学校期间学了很多科学做事的方法,但是入职之后,发现公司的做事方法不那么科学,所以认为这家公司并不适合自己,然后再去找一家非常理想的公司。
· 学习过程急躁,课程没学完即开始找工作,追求短期快速入职
这种同学通常练习做的不是很好,甚至直接把练习略掉了,或者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还没有落地尝试,就已经去找工作了。
· 入职之后认为环境不好,怨天尤人
这点与追求理想公司有一些相似,进入一家公司发现老板好像不是那么懂、同事做事方法也不是那么科学,总之感觉比较业余,所以感觉入坑了。
· 把学习的课程量或工作内容当作学习目标,不去关注能力的增长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今天学习/复习了多少课程、明天做哪些事、后天看了几本书籍,把这些设定为目标,但实际上这些目标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能力。正确的姿势是以能力增长为目标,而不是仅仅代表着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的指标。
上述4点是常见的共性问题,那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呢?
一、要用正确的视角做个人目标管理
1、学了多少课程,做了多少工作内容,并不等于你拥有能力。只有遇到困难,才说明你在接触新的知识,你才真正走在进步的路上。
比如今天做了一个实操练习,但效果很不理想,或者知识点无法应用到实操中,那应该思考问题是什么,应该重新改进,花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重新去尝试才可能进步,这是学习的必经路径。所以,学习的目标是真正掌握能力,而不是仅仅是学习了多少课程或者完成了多少工作量。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很多同学会设定1个短期目标,如这周完成几项作业,要做几个实操练习等等,这样的目标是不合格的,为什么呢?因为面试官要看的是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你有没有完成项目的实力,而不是你能完成多少工作量。
2、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理想公司,理想公司是和个人能力匹配在一起的。
一个非常理想的公司,做事相对很科学,对人的要求也会很高。大部分经过培训的学生,都具备了比较高级的思维,但在落地执行上基本上还是一个小白,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你需要一个台阶,一步一步的去找到更好的公司,当你的能力水平和理想公司的水平相匹配的时候,你当然会入职这样的公司。
但是在一开始,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进步阶梯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入职只是一个起点。比如进入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只让你每天写原创文章,可能你会感觉好没意思,但是正确的思路是,你能不能先把写文章这件事情做好,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数,仅仅这一个指标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可以让这个数字变高。同时你是不是有能力去做一些用户的调查和尝试,然后根据反馈重新制作内容,并最终让数据提升上来,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提升一个台阶,这是进步的路径。
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不要说这家公司不好,因为这个公司并不是你职业的终点,要去一个更好的公司、获得更高的收入,那这个公司就是你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有的视角是:
有一个长期的个人发展目标,短期目标是入职,持续增长能力
现在的每一个工作、每一个具体的执行都是为了满足长期目标而去做的,如果工作是写一篇文章,那就全力研究怎么写好文章,这才是正确的视角。
3、不要纠结学习的速度,更不要着急找工作马上赚钱,把眼光放到全部职业生涯的长期视角看待问题。
扎实能力会让自己走更长远,把能力增长当做学习目标。
有一些同学迫于各种压力,比如经济压力等等,非常焦虑,或是着急找工作。其实无论是利用1个月、3个月,还是6个月的时间完成学习,对于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这些时间都是微不足道的。压根就不用在乎到底是1个月入职、3个月入职、还是6个月入职,只须关心一件事情——学习质量,因为对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说,现在打的基础非常的重要,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质量上,而不是多快入职。
人生目标不同,会导致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职业目标要以入职为起点,但绝不是结束。
现在年龄+10年之后,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不管是入职一家什么样水平的公司,都要清楚未来要过怎样的生活。所以现在这个过程只是一个台阶,我们要做持续个人的精进。当你的能力、你的进步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这家公司的进步速度的时候,那就是你离职的时候。离职的唯一理由就是这家公司不能满足我的快速进步的需求。
二、以能力增长为短期学习目标
看一个短期目标的例子
这个案例把短期目标分成了本月目标和本周目标。
如本周目标中的【复习《10W+爆文撰写技巧》,共计2天课程,周五前看完】,这个目标里虽然有一些数字,但整体是很含糊的;再比如【用Xmind整理上周课程笔记,周六之前完成】,整理课程笔记,其实就是用工具去记录课程的知识点,整理完笔记以后的效果是什么,并没有说明,这个描述也是比较含糊。
本月目标中有【撰写8篇微信文章】、【看完《xxx》课程的视频回放,做好笔记】,这些目标都是偏向于工作量,显然这种短期目标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呢?
学习目标是应该得到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完课程而已。
案例中,目标仅仅在描述工作量,这其实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并且是比较含糊的,比如【看完《xxx》课程的视频回,做好笔记放】,很快的看一遍叫做看,很慢的看一遍也叫做看,质量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做完笔记之后得到什么结果,这里边都没有体现。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以入职这件事情为切入角度,来理一下正确的思维逻辑,然后再回到个人学习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先来看入职这件事情正确的思维逻辑是什么。
· 为什么你可以顺利入职
因为你可以很好的向面试官展示你的思维和能力。
· 做什么可以展示思维和能力
比如有自己的公众号,能讲清楚是怎么定位的、怎么制作内容的、怎么做用户互动的、怎么策划活动的,你有哪些思考,最终通过这些思考你得到了多少粉丝,等等。
又比如在抖音发布了多少视频,做了多少次直播,得到多少赞同,如5个视频一共获得了8W个赞,这些赞背后对应的是策划能力,整理能力等等,这些数字其实是能力的展现,无论学习多少课程,都是为这些能力服务的,如果在短期目标里没有提到关于能力的数字,那这个目标就是不合格的。
· 怎么去设置学习目标
以体现能力的工作内容、工作结果为目标。
比如:一周之内,要完成一篇600赞以上的知乎回答。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设定这样的的量化指标,因为看起来很难完成,所以回避困难。但正确的思路是,为了完成这件事情去做大量的学习,而不是回避这个指标。
上述讲的是如何顺利入职的角度,入职之后也是同样的逻辑。因为需要证明给老板,我们可以帮助公司不断盈利,这样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支撑加薪和升职的理由。如果仅仅跟老板说,我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付出了多少时间,任何一个老板都不是傻子。
再回到个人的学习的角度,仍然不应该以工作量为目标,而是以工作结果为目标。
首先看这个案例里的本周目标,【每周知乎回答2个问题,平均获赞300个,转化50个粉丝】,这样的结果就能体现能力了,用这些数据跟面试官说是有理有据的。除此之外,要对周目标进行分解,要落实到执行层面,比如【每周产出一篇公众号文章,平均阅读量500以上,转化100个粉丝】,那么在目标分解里,就应该写清楚标题是什么,创意结构是什么,到底写哪篇文章。
再看月度目标,比如【完成一次用户调查,就要新请辞调查样本是多少,……】,需要写出调查样本数等相关细节,因为调查10个人与调查1000个人差异是很大的,所以需要把具体的工作量也描述清晰,目标很清楚,后续的执行工作就会很清楚,才会有真正的执行,如果目标不清楚,比如不知道调查样本是多少,以及经过调查获取数据以后,不知道用这些数据干什么,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工作无法执行或是没有结果。
最后给大家两点提示:
第一点:周目标是为完成月度目标服务的,逻辑关系不能混乱。
第二点:目标是为了指引自己行动的,不要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就降低工作质量。
有很多同学做了一个目标,比如一周要发一条抖音短视频,要获得1000个赞,但是没有达到,进而就非常的焦虑,其实没必要焦虑,我们需要把自上而下的目标和自下而上的反馈结合起来,目标是告诉我自己一个大方向。即使在一周之内达不到1000个赞的结果,那就重新去调用户、重新找选题、重新做各种调整等等,我们可以把完成指标的时间拉长,但不要降低工作质量,总之我们的目标是以能力增长为重点,不是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