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大学是985还是211(创世界唯一)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6 10:30:01

长江滔滔,浦江悠悠,千万年水脉浸润,滋养了上海的浓厚文韵;世纪长流,同舟共济,百十载风雨砥砺,打磨出同济大学的烁烁华光。越过近代大学的求索之旅,穿过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走过世纪之交的奋进长路,踏上“世界一流”的光辉征程,同济大学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太多故事。将时光的画卷缓缓铺展,这十部出自同济人笔下的“秀骨龙章”纷纷跃然于纸上。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第一篇:百年深厚底蕴,渊远流长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此即为同济大学之学脉源流。1917年,学校由华人接办;1923年,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学校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二十年风云变迁,同济大学立下了巍巍上庠的里程碑。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同济大学辗转沪、浙、赣、桂、滇、川等6地而办学不止,老一辈同济人踏遍万水千山而弦诵不绝,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历史诗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经济社会建设,同济大学以多个优势学科支援其它高校,抑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学校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历经沧桑变换而初心不改,同济人始终不忘“厚国聚民,莫先乎工”的历史使命,打造出誉满海内外的同济工科教育。从“实业救国”到“建设新中国”,同济人以铁肩担起“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社会责任,写下了志在家国的岁月华章。

第二篇:一流综合实力,锐意图强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阵拂遍神州的春风,也翻开了学校与祖国携手向前的新时代篇章。同济大学紧跟时代浪潮,提出“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德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多学科并进的建设局面。自那时起,同济大学不断摸索前进,在寻找迈向国际一流新方向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

1996年,学校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学校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学校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A类高校。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1979年方毅副总理来校视察,强调同济大学要实现“两个转变”

同舟共济,不忘初心,同济大学发挥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秉承百余年深厚积淀和四十余年锐意进取,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在国内外各大权威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前列,在最新QS2022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8位(全球第211位)。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最新QS2022世界大学排名(部分截图)

如今的同济大学,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社会栋梁、专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科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数(A+、A、A-)12个;在5月发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36个学科上榜,上榜数位列全国第10位;在9月最新的ESI学科榜单中,学校1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第三篇:科研硕果报喜,登顶高峰

科研水平和学科实力一同构成了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同济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科研特色,为一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提供直接技术支持,也实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而结出这些喜人硕果的“树木”,正是同济那一大批领先于国内外的研发平台。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

鲜艳芬芳的果实要结在坚实高大的树上,而在同济大学之内,根根高耸的“良材嘉木”直插云霄,纷纷触及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高度。现阶段,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世界唯一的“1.5公里长高速磁浮工程试验线”、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国内第一个“八自由度驾驶模拟器”,以及国内领先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依托各大科研基地平台,同济大学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为导向,科技攻关能力不断提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汽车风洞

2018年,同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和获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三,获批经费位列全国高校第四。2019年,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位列全国第二,所获国家科技奖项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等均居全国高校前列。2020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批57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主持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项。

第四篇:先进人才培养,助梦远航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为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需求,同济大学在2019年正式成立新生院,促进跨学院的大类培养和学科交叉培养。新生院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支撑一年级新生在新生院的通识教育,及二年级在专业学院的专业教育。在该模式的推动下,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生升学率超过70%。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不仅如此,为满足国家对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济大学自2009年起便开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区的探索之路。2019年,学校开始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计划;2020年,学校被列为“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在此前的基础上提出“2+1+X”的本-研衔接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卓越原创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第五篇:名家大师荟萃,凤集鸾翔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奔腾万里,携沿途水脉精华于斯“百川归海”。在一百一十余载的办学历程中,扎根于申城的同济大学也像这茫茫东海一般,汇聚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他们是春蚕,丝缕相积,成就深厚文脉;他们亦是蜡炬,奋力燃烧,照亮学术路途。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战略科学家”、新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李国豪;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冯纪忠;“中国最后一代名士”、将中国园林传至海外的第一人陈从周;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德馨等学界先贤都曾在同济大学执鞭励教。大师们崇高的师德师魂和精深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同济学子,至今仍在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回首过往,沐浴先贤光辉;面向未来,广纳四海英才。近年来,同济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构筑一流人事人才工作体系,高端人才队伍快速增长,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现阶段,学校已经建成了一支规模达到2803人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美国、德国、瑞典等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院士17人。多位两院院士在新生院各学堂任院长,与625名新生导师助力新一代同济学子成长成才。

第六篇:创新国际化教育,视野开放

肇始于“中德合办”,同济大学的血脉之中深植着对外开放的基因。自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后,学校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办学的脚步。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同济大学大力发展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教授在学校设立院士工作室

2014年,学校中德学部作为中德合作成功典范被列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2015年,学校出国留学人数位列中国内地大学第5位;2016年,学校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2017年,学校成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并陆续完成了与东京大学(理工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从理工拓展到其他领域)、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等亚洲十多所名校的校际协议续签……同济大学充分发挥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使命与担当,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在泰晤士大学国际化排名中位列国内第3位。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举办首届开学典礼

如今的同济,在全球拥有近300所合作高校,每年有超过40%学生通过学校赴境外学习交流。“走出去”的同时,学校也不断加强“引进来”,目前,学校有在校国际学生5200人,生源地前三位分别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2020年,学校共有800名毕业生出境留学,其中前往美国、德国和英国的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三,占出境留学毕业生总数的67.75%。

第七篇:行业影响力深远,实力担当

同济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为“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上海进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同济方案”。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孙钧院士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号召全体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行,同济师生为雄安新区规划“未来之城”,在大兴机场科学管控进度保障施工进展,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关键技术上提供“同济智慧”,在“嫦娥”探月落月避障技术上原始创新。由同济土木人、建筑人组成的“国家队”强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建设,造就了中国75%的大跨度桥梁和90%的地铁建养,由同济人所规划项目覆盖了全国40%的地级市。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不仅如此,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近年来联合地方政府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打造了国内规模最大、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集群效应明显的知识型服务业创新集群,其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如今的500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如今,嘉定环同济创智城、普陀桃浦创智城等一系列建设规划先后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新兴产业,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以及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贡献“同济力量”。

第八篇:遍植桃李春晖,积蕴“富矿”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独一无二的“育人品牌”,亦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撑。创校至今,36万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同济大学的黉门内外,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达到162人。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就业新形势,同济大学坚持以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举全校之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与生涯发展教育工作,践行追求卓越的同济精神,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突破。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7.5%,其中近70%的毕业生去往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同时,学校毕业生深造率达56.3%,六成本科生被世界排名前50高校录取;境内升学率达39%,95%的本科生前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继续深造。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优异人才培养质量和出众的校友成绩保证了学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也让同济成为了享誉国际的“人才摇篮”。在2020 QS世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榜单中,同济大学位居大陆地区高校第8位;在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学校以10473元的毕业生平均薪酬位列全国第7位。

第九篇:树立宏伟愿景,与时俱进

2017年,同济大学被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承担起“双一流”建设的光荣使命。基于百余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围绕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同济大学提出了到203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50年前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发展目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作为传统工科优势高校的同济大学直面时代挑战、主动谋划,将“新工科”建设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加快培养新兴领域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学校获批新增10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专业与“新工科”相关,是当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也是获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4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9年,学校获批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全国获得首批建设资格的35所高校之一。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面向未来,同济人始终不忘“擎天柱”的人设,致力于成为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支撑起这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同济人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继续向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等前沿科技领域进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同济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篇:四“济”四校大美,一见难忘

映照左右的如镜碧波,新颖大气的宏宇广厦,生机勃勃的婷婷嘉木,远近闻名的三月樱花……缓缓步入同济校园,大城市的尘嚣刹那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俯仰之间皆风景,一草一木蕴匠心”大美求学园地。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同济大学共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5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1万余册。作为在建筑领域名列前茅的高校,同济大学的诸多校园建筑皆出自知名建筑大师之手,举目望去皆是美轮美奂的“人造奇观”,让同济师生在求知治学的同时,亦能受到美的熏陶。春来粉雨摇落,花开成海的同济深情款款;夏至苍翠欲滴,热情如火的同济书声琅琅;秋到五彩缤纷,诗情画意的同济眼波连连;冬深荣华不减,清隽秀美的同济暖意融融。四时轮换而美景常在,最美的四“济”是无数同济人爱上上海这座城的原因。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美景之外,更有美食。同济大学坐拥33个食堂,天南海北的美食汇聚于此,更有“同济大学德国饮食文化周”“上海高校美食节”“全国地方高校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美食交流活动。一日三餐里包含世界饮食文化,更包含着一种同济态度。此外,同济大学还为广大学子配备了健身房、阅览室、活动室、快递中心、游泳馆等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为他们求学之路提供无微不至的保障。

创世界唯一,走出162位两院院士!同济大学用114年,写出10篇

十篇书罢而意犹未尽,同济之美、之最、之繁华也并非短短十章所能囊括的。10月风物,秋高气爽,站在2021新学期的开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全体同济人必将凝心聚力,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向着未来,书写更多光辉灿烂的时代华章!

欢迎关注"同济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同济大学官网/官微、软科、青塔、最佳大学、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求学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