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赫宁根大学(大招不断)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3 10:06:01

土壤是生命之根,孕育万物,但盐碱化每年使多达150万公顷的农田停产。今天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盐碱化,提高土壤意识,十分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勇担重任,长久致力于探索并保护土壤健康可持续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上世纪50年代,以李连捷学部委员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就领导了全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上世纪70年代,石元春院士、辛德惠院士创建了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到了80年代,石元春院士、林培教授牵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资源科学系”。1992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这些均为中国农大的土壤保护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时至今日,学校已形成了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并重、现代土地信息技术优势突出的学科特色,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区域土地资源演变规律、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发展、土地信息技术与应用、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被誉为“耕地中大熊猫”的黑土地,因其得天独厚的特质,使其成为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地域,也是牢牢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前些年,过度开垦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让黑土地越来越“瘦”、越来越薄。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2008年来到梨树县考察后,次年与同事们在泉眼沟村建立了试验田。2011年,他又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共同研究适宜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用“宽窄行种植,秸秆全覆盖”来保护黑土地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也成为黑土地保护中的“战斗堡垒”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从探索出“梨树模式”开始,经连续10年监测,目前,梨树县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层0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秸秆焚烧100万吨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拯救“生态裂谷”

在河北省最北部的沽源县,坐落着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个国家级研究站。以此为中心,东北至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西南至内蒙东南、冀北、晋北至鄂尔多斯陕北,中间所形成的狭长带状地区,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这里原本的辽阔大草原,因不合理开发及人口负荷,严重受损,风蚀沙化不断,水土流失频发,土地荒漠化加剧,周边地区沙尘暴不断,使得农牧交错带成为国家生态环境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以学校草业学院王堃教授为代表的“解生态之困”的师生们,于上个世纪末就在沽源扎下了根。他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在千里白盐的苏鲁滩建立起红顶灰墙的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改良土壤为核心的恢复模式”。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一是非洲萨哈尔农牧交错带,另外就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因而,在沽源野外站开展的研究具有国际意义。如今,苏鲁滩逐年变绿,已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1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文章近300篇;取得各项实用推广技术成果3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7项,登记牧草品种8个。逐渐地,沽源野外站成为对农牧交错带贡献最大的野外研究站,成为国家农牧研究中最闪亮的坐标。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成为技术研究的中心

今年11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研究成果“全球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入选2021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近20年来,张福锁院士团队与瓦赫宁根大学作物系统分析团队在间套作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的资助下,系统揭示了间套作体系地上部与地下部互作提高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机理,表明禾本科/豆科间套作能提高氮、磷、铁等元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碳固持和产量稳定性,明确了间套作较单作可增产16-29%,节约氮肥19-33%、磷肥19-36%。相关研究进展相继在Nature Plants, Nature Sustainability, PNAS, 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已成为国际间套作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中心。提升了我国间套作、生态农业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法国、丹麦、英国等国家科研机构引进我国高产高效间套作技术体系和模式,开展综合研究,直接推动了上述国家和欧盟启动一系列相关研究项目。

……

大招不断!针对这一世界性问题,中国农大成果屡屡引发关注,凭啥?

在中国农业大学,还有很多师生奔走在保护土壤的科研之路上,他们坚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信念,心怀对自然的敬畏,尽全力守护我们脚下的土壤。李保国教授说,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未来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基本资源。因此,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国世界土壤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