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士坐镇)
未来,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语,但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却“近在咫尺”。前不久,华中大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其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而在华中科技大学,关乎“未来”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立足时代前沿,紧抓革命性技术,来到华中大的你也能从科技的浪漫中一窥未来世界的奥秘,与华中大一同感知未来,引领未来,“喻”见未来——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实践引领,“智”造未来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是华中科技大学为推动工程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大工程观为主线,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扎实提升实践育人能力,而建设的全国最大规模的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目前,中心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有4个实验室,各类实践教学设备4000余台套,开设了36个工程训练项目和40个工程体验项目,用于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指导,年参加工程训练实践学生7000余人,主动实践创新学生10000人次。
在这一被称为“华中大”梦工厂的创新中心中,拥有着承载着“大智慧”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平台”,其将学校教学、科研、产业三方优势有机结合,全面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工业软件,并以学校科技产业成果为核心技术,有力支撑起华中大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平台实施效果显著,不仅提升了学校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更以国内领先水平,具备起引领、示范和推广的价值。
在智能制造产线车间体验真实工业现场;在工业机器人车间学习指令编程;在3D打印室中实现三维的高级乐趣……在这里,华中大学子可以看到震撼人心的智能工厂,在中国智能制造下感受未来科技。
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光电支撑,“芯”存未来
2011年,华中大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批全国首批国家试点学院,是华中地区的唯一获批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区”之一。学院拥有“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光学工程获评A+。
光电学院拥有12万平米建筑面积的新光电信息大楼,并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建有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要平台。在此之下,学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办学经验,逐步推进国际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
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了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了华工科技、楚天激光、锐科光纤激光、安扬激光、帝尔激光等公司的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末,学院黄德修教授向湖北省、武汉市上书并建言献策,推动了“中国光谷”的建设,被誉为“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
光电学院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和后劲足而著称,在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创新创业生力军,对中国光谷,乃至全国的光电子、微电子及信息产业起到了较大的支撑和辐射作用。湖北省200多家激光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管、武汉通信光电子器件研发和生产领域骨干管理和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光电学院;目前国内从事磁性材料研究的骨干力量很多都是光电学院的校友。学院毕业生中,涌现出美国工程院院士汪立宏、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蔡巍等多位知名学者……
依靠光电子,人类得以进入深空深海,探索未知宇宙。在这个光电子的时代,华中大人“芯”存使命,以“光电”创造无限可能,奔赴神秘未来。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基地——净化网络,护航未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签批在武汉建设国内唯一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核心单位,举全校之力建设全国瞩目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华中大网安学院新校区应运而生。
位于临空港的国家网安基地,汇聚了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通过建设一流网络安全学院、一流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打造出中国网络安全“硅谷”;而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生态体系,则是旨在为国家打造出能够引领时代的网络安全“国家队”。
国家网安基地坐拥对标一流的黄鹤网络靶场,其以1500多万的首期投资,搭建起集教学、科研、实测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平台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实测及未来的物联网和工控安全仿真测试,这一超前设计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网安基地致力以科技改变教学,打造最优越的硬件设施:教室中配备有可供书写、视频传输、媒体播放的智慧黑板超大触控屏,天花板中所镶嵌的收音头能够确保每个角落的学生发言清晰;教学楼内设置多处公共休息交流空间,以及26间随处可见的学生讨论室,真正实现处处可学习,随时可研讨;校区内还全面覆盖有生物智能掌脉系统,手掌轻松一扫,开门、支付便可轻松实现,让一切尽在“掌”控。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致力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华中大人始终奔跑在网络通路之上。华中大人必将担起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大任,勇攀互联网世界的科技高峰,去创造一个纯净美好的未来网络世界。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赋能,驱动未来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在2013年、2018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获评优秀。实验室面向运载、能源、信息等领域高端制造装备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在杨叔子、熊有伦、李培根、丁汉、邵新宇等5位院士的带领下,立足于数字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数字制造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形成了行业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我国数字制造技术提升和高端制造装备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不仅诞生出OLED显示喷印制造新原理、新技术,还解决了晶圆级IC芯片封装“卡脖子”难题,更有一批优秀的华中大人从这里走出:2019年,实验室副主任高亮教授凭借“基于拓扑优化的数字化设计”摘得腾讯首届科学探索奖,张海鸥教授团队凭借“智能微铸锻增材制造”技术摘得英国发明展双金奖,FOCUS学生团队凭借“球场智能服务型机器人”项目斩获首届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大赛特等奖;2020年,黄永安教授凭借“变体飞行器的‘随机智变’超级皮肤”获得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奖项,实验室iRobotCNC夺取全球首个机器人抓取云竞赛冠军……在这里,华中大人不断突破已知边界,追求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为未来赋能。
同济医学院——致力健康,保障未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并且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获评A+,另有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获评A类。
近20年来,同济医学院将同济德文医学堂“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复世”的创建宗旨和华中科技大学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相融合,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基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打造出“学医在同济”的闪亮名片。
110年来,8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从同济医学院走出,其中不乏梁伯强、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吴旻、陆道培、侯云德、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陈孝平等院士大家,更有“全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韦加宁;“全国劳动模范”戴宗晴;“人民好医生”蔡常春等一大批具有崇高道德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医药卫生事业的各个领域为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代代同济人在人类健康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将“学医在同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用不改的初心为人类未来保驾护航。
遥不可及的未来,现在已近在咫尺,把握当下便是把握未来,在华中大,你将“喻”见每一种可能。未来一定属于科技,也一定属于你们,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华中科技大学,使命的号角早已吹响,美好的未来等你奔赴!
部分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