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放大学(长江日报)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6 07:03:02

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下 科教兴国

老校长三题“关键词”见证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武汉电大更名为“武汉开放大学”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但有温度、有广度、有高度。

42年前,在闹市中心,播撒希望火种,教书育人挥洒创业激情。

42年后,依汉水之滨,崛起书香校园,科教兴国收获文明硕果。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科教兴国,首届老校长邓垦饱含深情的三个“关键词”,既囊括了建校42年栉风沐雨奋楫逐梦,更见证了跨越42年的终身教育民心工程。

《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2年征程,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武汉开放大学,前身是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42年来,武汉开放大学围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从建校之初学历补偿向知识补充转变;由文凭提升向技能发展转变;由单一广播电视手段教学到全面推进“六网融通”转变。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乡村、面向广大学习者开放办学,武汉开放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武汉大城崛起的实践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发展动力,42年累计培养20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数百万人次。武汉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马蜂说,站在新的起点,武汉电大转型为武汉开放大学,我们就是要成为学习型武汉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队。

教书育人 办有担当的开放大学

《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88岁高龄邓垦为武汉电大校庆20周年题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当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另一位老人走马上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成立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务委员会的通知》(武政〔1979〕9号),决定由邓垦任武汉电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校长。”

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武汉电大第一任校长就是邓垦。

采访中,原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吴克永对老校长邓垦心系学校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1999年除夕前夕,88岁高龄的邓老重回亲手建立的武汉电大,看望后继的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他看到武汉电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的蓬勃发展之势,欣然命笔,书写“教书育人”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他说,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大而化之”,“教书育人”就是“大”嘛,武汉电大就是干“教书育人”大事的,大事要干好,就要“化之”。我老了,“化”不动了,现在就靠你们“化”了。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暖乎乎、沉甸甸的。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将教育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人数570多万,录取名额仅为27万,无数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大学门外。1979年2月,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手段,为耽误了学习的一代青年圆了大学梦,解决了“有大学上”。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依托武汉市第一职工业余中学已有师资,开办了机械、电子两个专业,成立一年来,两次共招收在职职工学生10298人,还招收了一批知青自费生,共组建教学班422个,电大学生求知若渴,在历次期末统考中及格率始终在90%以上,半数学生保持了各门功课平均80分以上的成绩,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学班和优秀学生。

“电大的今天,是所有教职员工上下一心奋斗出来的。”原副校长胡汉苹回忆当年的电大任职生涯,依然激情澎湃。

当时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位于江岸区张自忠路的一栋三层小楼,10多间教室,上课办公都在一处。胡汉苹笑着说,当年自己担任化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楼下机电师傅开工干活,刺耳的电锯声吵得根本无法上课,她只好跑到楼下,央告师傅停一停。每天下班后,老师们都不回家,自愿加班,印资料,分卷子,干得不亦乐乎。

“在电大的三年学习中,学习条件非常简陋和艰苦。”1984级机械专业学员、武汉硅钢退休工程师黄汉庆动情地说,当时,自己参加过两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才被录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每天他都要从武钢乘车一个多小时回到汉口新华路家中,来不及换下沾满油迹的工作服,就赶着坐在电视机前学习,空着肚子也要把学习笔记写得工工整整。

他说,很多人认为电大不是正规大学,但当年不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非常严格,每学期全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如果不是这段电大学习经历打下牢固的基础,“自己怎么都不敢想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大规模高效培养急需人才让武汉电大飞速发展,相继在各区县设立分校,各大单位也设立分校,一批武字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电大分校,如武锅、武重、武钢、肉联等。1984年武汉电大搬迁至中山大道居仁门原武汉五十八中旧址办学,一大批优秀老师在电大办学舞台上快速成长。

回忆起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生涯,老教授马玉琦动情地说,当年全国电大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考试、统一毕业发证“五统一”的办学模式,电大的第一堂课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通过电视上的高等数学,很多重点大学的教授纷纷运用电视和广播公开授课。电大事业的发展孕育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是中国远程教育的先行者、探路人。

桃李满天下 办有广度的开放大学

1999年,武汉开放大学建校20周年时,老师们来到汉口邓老的家中,邀请老校长邓垦参加庆祝大会,老人家身体健康,笑声爽朗,不仅答应亲自前往,更挥毫泼墨为学校题词“桃李满天下”。

2012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同意依托武汉电大设立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分部,名为“国家开放大学(武汉)”。它高举平民教育旗帜,顺应“互联网+”潮流,打造“网上学习超市”,构建海量优质资源。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绿色军营到街巷社区,武汉开放大学厚植江城热土,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让大批在职职工和社会青年重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教育公平作出积极贡献。培养的学子中,有“全国道德模范”“荆楚楷模”,有全国人大代表、知名作家,更有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广大建设者。

上个月,“中国好人”“荆楚楷模”魏剑英受邀来到武汉市新洲城关高中上了一节思政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全校师生:“人生每天都是新起点,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魏剑英是新洲区汪集街魏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武汉开放大学新洲分校农村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第六届大专班的学员。16年来,魏剑英陆续捐资100多万元帮助近千名贫困生圆了求学梦。

魏剑英在电大读书期间,见缝插针安排学习时间,9∶00上课,他提前把工作安排好,11∶30上完课,立马去福利院看望老人,14∶00再接着进课堂。“我把一周当成8天用,每天工作12小时,和时间赛跑,比别人多出一天来。”

三年电大生涯提高了魏剑英的眼界和格局,他找到了一批想干事敢拼搏的村官“同路人”,而且学以致用,“电大老师教授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咱们用得上”。魏剑英治理维护魏咀村水系的良好经验,被电大搬上了教材,周围的村干部都纷纷上门向他取经。

如今拿到大专文凭,魏剑英又主动参加了传统文化的专业学习,“这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是单纯地提高自己,从而让我的公益事业和团队走得更远”。

据介绍,让魏剑英受益良多的正是教育部推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该计划落地武汉开放大学后,从2007年开始,迄今已经有1400名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很好的带头致富作用。

在武汉开放大学,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医生惊呼她创造了“医学奇迹”,高位截瘫手指不能动弹,如今一分钟能够打100多个字,还可以练书法、画素描,帮学生剪辑短视频。她就是董明。她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历经四年攻读,最终不但完成了学业,还跨专业攻读心理学,并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国家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等。从电大毕业后,董明留在本校工作,发起成立“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先后帮助困难群体8000多个,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

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的使命,疫情期间,逆行的电大学子遍布全市各行各业,特别是广大医护学子,他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救护生命,学校以实际行动支援他们,向他们致敬。

“不好意思,我正在值班,非常忙。”电话那头的杨晨曦,语气中透着疲劳,但是谈起母校给她和众多一线医护人员减免学费,她意外又暖心。

杨晨曦是协和医院一名护士,在武汉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本科学习,疫情期间,她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学校决定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就读护理和药学专业的学费全免,就读其他专业的以及他们的子女学费减半。

杨晨曦非常感谢学校的助学爱心行动,她说:“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优秀的成绩报答母校。”

4月12日,50岁的陈华郑重地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自己能为英雄的城市、伟大的祖国多作贡献。

5月4日,武汉开放大学数万师生收看国家开放大学“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联学活动,东西湖分校陈华同学以《一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为题,分享了自己在隔离点担任志愿者的工作经历。“武汉战疫,守城有我”,陈华主动申请成为隔离点的送餐员和保洁员,总共工作46天。作为消杀组长,他每次都率先进入隔离人员居住房间。他兼任隔离点的快递员和维修工,帮患者和家属捎递东西,排除电路故障,换灯管修门锁,每次听到患者的“谢谢”,他就忘了自己的疲惫。除了做好志愿者工作,陈华每天还抽出时间参加在线学习,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识。

科教兴国 办有特色的开放大学

《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97岁高龄邓垦为武汉电大30周年校庆再度题词

2009年,武汉电大在迎来三十华诞的前夕,收到一份最珍贵的礼物——97岁高龄的老校长邓垦寄来题词:“科教兴国——祝贺武汉电大成立三十周年”。

当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全球时,构建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武汉开放大学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

国家开放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开放大学青年教师李斯怡有一个强烈感受,在学校学习的人群中,参与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老百姓自觉自费学习各类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为何大家依然选择武汉开放大学?李斯怡心中的答案是:这里是一所不设围墙的大学,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搭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平台,满足了广大学习者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同时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武汉市产业结构,开设了一系列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应用型、技能型的本、专科专业,更好地满足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需求。

既能面对面听老师详细解答疑问,也能在家里聆听大咖分享观点,李斯怡认为,这就是武汉开大给普通大众的红利,让普通人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这里他们可以长本领、增见识、交朋友,对于很多新市民而言,电大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武汉这座城市。

全民终身学习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武汉市打造的两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武汉中心”和“武汉终身学习网”均落户武汉开放大学。

展望未来构筑四个平台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开放大学42年奋进路

▲武汉开大校本部学生在云教室上课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启了迈向智慧社会的新时代,武汉开放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超大规模移动网络用户的兴起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学校正全面推进基于网络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环境;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开放性学习全力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可准确反映在线教学活动的状态和效果,记录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据此不断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控性。这些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武汉开大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据武汉开放大学副校长万国邦教授介绍,武汉终身学习网可以在线交流、在线学习、在线管理;已建成9826门课程、10145条课程资源,浏览学习市民逾60万人次。武汉开大已经启动“学分银行”计划,未来在开大每个课程获得的学分,可以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实现学分转移,大学之间相互认可,学习更加自由。

在教学上,武汉开大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开出的“武汉文化概论”“英雄武汉”“汉绣的现状与发展”等课程广受市民欢迎。12门课程入选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在全国省级开大中名列前茅。武汉开放大学探索在线党建、网上课程思政等“新路子”,在线党建有声有色,课程思政屡结硕果。在国家开放大学政法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武汉开大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在国家开放大学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武汉开大又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1个优秀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武汉开放大学校长刘前信表示,武汉开大要在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教育部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及开放大学相关政策和项目支持,武汉开放大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守初心、顽强奋进,抓住机遇、补齐短板,继续争创具有中心城市特色的国内一流开放大学,搭建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为构建学习型大武汉发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