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拍广告(掌握这些视频拍摄技巧)
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宇宙说明书。
不知道你有没有喜欢过这类的视频:一眼看上去很酷、很有节奏感,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并且有着新奇的运镜或者转场,内容则是一些第三人称的镜头、例如旅行过程的记录等等。这些视频没有对白、只有配乐,配乐就如同专门为视频量身定制的,每一处的节奏都刚刚好。
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爱上了拍视频。
我们可以有很多名词来称呼这类的视频,比如以前可以叫它旅拍视频、短视频,也可以叫它「MV(Music Video,音乐视频)」。后来,我们又把它改称为「Vlog(Video Log,视频日志)」。
所以我就很好奇:这种好像还挺带感的视频,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到底什么是 B-roll
无论是上述哪种叫法,我们都可以粗浅地把这类简短视频的内容分为两类:A-roll 和 B-roll。拿现在火热的 Vlog 来举例:如果要拍一条旅游打卡视频,那么 A-roll 就是「对着镜头讲故事」的部分,比如对打卡地的介绍,行程的安排,诸如此类。而其它辅助叙事的镜头都可以算作 B-roll,比如打卡地的自然风景、人情风貌等等,也可以加入一些富有电影感的画面、一些偶然间拍到的趣闻。
很显然,一条视频可以没有 A-roll,但不能没有 B-roll。没有一位观众会乐意看着作者从头到尾对着镜头扯闲篇,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视频都是奔着丰富多彩的 B-roll 去的,我们说「喜欢某某视频」,也大多指的是喜欢它的 B-roll。
那么,想要拍出一些「像样的 B-roll」,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去年,我制作了一条《我的世界》的游戏视频:《百年工大|我的世界 B-roll 挑战!快来一起云返校吧~》。虽然现实的拍摄条件和游戏确实有很大差距,但是很多思路和技巧还是相通的。所以,在这里就把它作为案例来分享一下,聊聊如何从零开始拍一条「像样的 B-roll」。
主题
拍视频拍视频,「拍」字当头。但是在拍摄开始之前,还是需要先讲一下「主题」。这并不是小时候写作文那样的形式主义,而是很多新手(也包括我)刚开始上来拍视频的时候,确实会忘记主题表达。我在大学里剪辑的第一个视频,就被老师戏称为「杂耍蒙太奇」。
——奇不奇我不知道,总之就是杂耍,也就是没有主线。
视频的主线其实就是拍摄者的思考痕迹。这个主线可以是「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也可以是逻辑上的一些层次关系。
拿视频中的实例来说,我的主线就是从校门进入,然后一直游历到标志性的建筑物——主楼——
再拍摄各个地方的细节——
接着用延时摄影(由我的小伙伴拍摄完成)来展示建造的过程——
最后用一些大范围延时摄影(由我的小伙伴拍摄完成)来收束。
梳理主题的好处是,可以让整个视频过程条理清晰,叙事不紧不慢。
拍摄
然后让我们来聊聊拍摄。
提到拍摄,最热的关键词肯定是「运镜」,干净利落的运镜可以让视频质量瞬间脱颖而出。而「运镜」中最热门的,无非就是希区柯克、盗梦空间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稳定器支持类似的模式,这些戏剧化的运镜很容易被不分场合地滥用,造成视觉疲劳,所以使用时一定要克制。
几种特殊的运镜方法
第一种运镜方法,是希区柯克导演在电影中常用的方式,故而也被称为「希区柯克变焦运镜」。这种看上去空间扭曲的运镜有个明显的特征:在改变镜头焦距的同时也改变拍摄的距离,从而让拍摄主体在画面的大小和位置都不改变,常常被用来渲染紧张局促的氛围。
具体的运镜手法其实就四个字:推拉变焦。人往前走的时候,焦距就往回拉,人往后走的时候,焦距就往前伸。总之,需要保证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不变。这样就可以用通过改变焦距来营造出空间压缩感上的变化。
另一种运镜方法,是诺兰导演在《盗梦空间》中常用的运镜方式,故而又称「盗梦空间运镜」。这种运镜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所有景物都在旋转,并且镜头快速推进,甚至还可以加入镜面对称、速度反转等等,让效果更加戏剧化。这种运镜方式特别适合纵深感较强的场景,来营造穿越时空的梦幻感。所以在拍这条视频时,我几乎是一瞬间,就决定把它用在「校门-校训石-主楼广场-主楼」这条中轴线上,效果也很成功,这样的运镜方式瞬间提升了画面的观感。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稳定器都自带这种模式,如果没有稳定器的话,也可以手动实现。拍的时候先假想一条中轴,然后边前进 / 后退,边让相机 / 手机的镜头绕轴旋转,效果就出来了。
虽然容易被滥用,这两种技巧依然是可以迅速提升画面质感的运镜技巧。因为平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以这样华丽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人眼的焦距不会变化,主楼也不会突然天旋地转。适当加入这类的镜头,整个视频一下子就有了视觉冲击力。
除此之外,「拼接运镜」也很有意思。还记得何同学当时红得发紫的 5G 视频吗?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紧随其后的第二条视频:《【何同学】涨粉百万后,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在视频的 3:40 处,有一个教科书般的拼接运镜。
同样,我在视频里也使用了类似的拍摄方法(由我的小伙伴完成拍摄)。
可以看出,画面中的两个标志性元素经过镜头推拉,最终合并到了一起,构成了校门的视图。
实际拍摄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交汇处的构图,然后确定首尾两个视觉兴趣点,最后从一个兴趣点一气呵成运动到交汇处,再运动到另一个兴趣点。这样,在剪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一分为二,将后半部分倒放和变速,就可以实现拼接的效果。
利用方向来运镜
上面的几种方法虽然看上去形式新颖,但不宜滥用。实际上在 B-roll 中,利用拍摄方向来运镜的方法则最为普遍。因为我们观看视频是有逻辑的。只要镜头在运动,就必定会有方向,而两个同方向的镜头接在一块,天然地就有一种连贯性和合理性。为了后期制作方便,我们更多地会在拍摄的时候就有意去制造这些逻辑。
简而言之,通过方向来运镜的通俗的表述就是,在拍摄的一条 B-roll 的结尾,将相机往上 / 下 / 左 / 右 / 前 / 后等等方向甩过,然后在另一条 B-roll 的开头,以相同方向甩入。后期剪辑时,将两条 B-roll 剪在一起,配合简单的叠化转场,就可以形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感受。
导演华胜辉在做客「新片场」时,曾经分享了自己制作短片《折叠东京》时的运镜方法;知名视频博主 Daniel Schiffer 也在自己的广告短片幕后分享中介绍过类似的方法,讲的都是通过方向来运镜。
其它运镜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运镜方法之外,还可以在 B-roll 中加入 POV(Point of View,第一人称视角)、长镜头(一镜到底)、延时摄影等等,让画面内容富于变化。
POV:目前大多数主流稳定器都支持 POV 的拍摄模式。一镜到底:可以不用傻乎乎地真的一条视频拍到死。在合适的地方中断拍摄,后期巧用相似素材做遮罩,做「伪一镜到底」,是常规的操作方法。延时摄影:这种拍摄方式在平面摄影中会提得更多,门槛也相对来讲更低一些。篇幅原因,不再赘述。想要让运镜更加自然,还可以在运动方向上做文章。这一点和太极有些神似,也就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打个比方,如果想要向右运镜,可以在此之前先向左「引」一段,然后向右就会显得更流畅自然。
素材管理
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对于制作一条完整的 B-roll 来说,拍摄只是完成了前期流程,在转入后期流程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不过在「演奏」之前,我们还需要先来把「谱子」收拾一下。后期流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素材管理。其实素材有很多种分类依据,比如时间、设备、画面景别、拍摄场景等等。我们不需要管得那么多,在剪 B-roll 的时候,给素材大致分一下类别就可以了。
例如,前文所讲的「通过方向来运镜」,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入画出画可能很随机,各个方向都有,那就需要在管理素材的时候,将它们按照入画出画的方向来归类,或者打上备注,方便将来调用同方向的素材进行衔接。
配乐
配乐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好的配乐就如同一个情绪放大器,可以极大地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所以选择配乐的时候也有诸多因素需要考量。
配乐的风格
一般来说一条视频可能只有 B-roll,也可能 A-roll 和 B-roll 都有。如果视频是 A-roll 和 B-roll 混合,需要针对 B-roll 的部分选择单独的配乐。如果整个视频只包含 B-roll,那么在剪辑之前,尤其需要谨慎挑选一下配乐,因为配乐的风格往往就代表了这条视频的风格。
合适的配乐可以和画面内容融为一体,强化画面所表达的情感。许多新手常犯的错误就是,后期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开歌单听一通,哪首听着顺耳就选择哪首。这样做其实不太妥当,原因很简单:一首曲子好听,并不代表它适合作为配乐;就算它适合作为配乐,也只是契合特定的画面风格。就好像再漂亮的照片,做成手机壁纸也不一定就合适,这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选择配乐之前,最好事先思考一下这条视频适合什么样的曲风,再按方抓药。
例如我在视频中,想表现建筑的宏伟庄严,所以选择了一款带有类似「钟声」的配乐,后期再加入一些低音鼓点的音效。这样的黄钟大吕之音配合宏伟的建筑,就显得较为自然。
配乐的节奏
在配乐的选择上,还需要考虑整体节奏的多变性。文似看山不喜平,B-roll 也是如此。叙述类的 A-roll 视频可以选择 Loop(无限循环)型的配乐,而 B-roll 则需要选择一条带有起伏、扬抑得当的配乐,这样才能更容易调动观看者的情绪。
一个小建议是,选择合适的配乐之后,先把它铺陈在空白时间线上,再根据配乐的节奏来放入画面进行剪辑,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剪辑的节奏。
无版税的配乐
关于无版税配乐的去处,可以考虑 Audio Library。曲库里的所有配乐都按照流派、曲调、时长等等分好了类,最重要的是,这些配乐全部可以免费商用。其中一部分是无需署名的,另一部分则需要添加署名信息,使用时应注意甄别。
剪辑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怎样才能剪出有节奏、带感的 B-roll。
明确剪辑思路
我一直认为剪视频和写文章很相似,有的人喜欢一上来就展示气势磅礴的大场面,比如航拍、延时等等,一下子就把人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有的人喜欢欲扬先抑,从局部的特写镜头入手,然后见微知著过渡到整体。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剪辑的时候都需要找准自己的思路。
精简画面内容
新手期常常会犯的一个毛病是「不敢删素材」。原因很简单,前期花费大力气拍了 60 秒的素材,到剪辑的时候大刀阔斧留了 2 秒钟不到,怎么都下不去手。这种毛病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镜头冗长,让一条完整的 B-roll 变成了素材堆砌的拼盘。其实剪 B-roll 有时候和电影预告片有些类似,适当「喂不饱」才更吊人胃口,就好像去饭店吃饭,最好吃的那盘菜永远是感觉不够吃的那盘。所以,适当缩减画面内容对剪出干脆利落的 B-roll 至关重要。
利用「非线性变速」
剪辑这事情很奇妙,有时候,恰当的剪辑可以让前期拍得不好、或者拍不出来的素材枯木逢春。打个比方,知名 UP 主「影视飓风」在《【干货】一小时上手达芬奇剪辑!第五集 关于变速的一切》中 4:00 左右的位置,提到了「非线性变速」的概念。非线性变速的一大好处就是契合配乐的节奏,配合音乐进行「踩点」。在前期拍摄 B-roll 时,由于条件所限,很难形成非线性的运动,可是到了后期剪辑的时候,实现起来就非常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先拍摄匀速的素材,然后在在剪辑时将素材进行变速处理,画面的快慢都可以随心调整。
或许大部分人并不会像 Tim 在视频中那样,使用达芬奇软件来进行剪辑,而是会使用更常见的 FCPX 或者 Premiere 等等,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方法:
如果使用的是 FCPX,则自带的「速度切割」功能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非线性变速。如果使用的是 Premiere,华胜辉也在做客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可以根据前文的链接来搜索到。利用「声音剪辑点」
一般我们看他人的 B-roll 作品,觉得剪辑节奏感把握得很好,会说这个剪辑很「踩点」,而「踩点」讲的则是一个概念:「声音剪辑点」。踩配乐的鼓点就是一种常见的利用声音剪辑点的形式。知名 UP 主兼独立导演「小鹿Lawrence」在《【干货向】听见转场|电影转场教程(下)》中,从影视专业的角度分享了一些关于声音剪辑点的专业知识,如 J-cut、L-cut 等等。巧妙利用声音剪辑点,也可以让不同的画面之间无缝转场。
转场
提到剪 B-roll,又有一个很热的关键词,那就是「转场」。如果在 Bilibili 进行搜索,有大把大把的转场教程,这些「民科」教程往往爱推荐一堆转场插件,仿佛安装了这些酷炫的插件,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剪辑大神。不可否认,很多 B-roll 确实很酷,但靠的并不是转场效果。「滥用转场」是服用了这些「民科」教程后的典型症状,和滥用运镜一样,这样的视频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看多了会「腻」。所以,让我们从头开始,一步一步来。
几种简单的转场
首先是前文提到的「方向运镜」的转场。这类的素材在衔接时,可以顺着运动的方向,添加一个简单的「方向模糊」,这样更有利于素材之间的过渡。
关于转场,许多新手还会做的一件事情是大面积使用「黑场过渡」、「白场过渡」或者「交叉过渡」。因为新手期对剪辑时机的把握还不是很熟练,直接硬切很容易导致画面生硬、跳脱,所以才会转而使用「顿挫感」没那么强烈的淡入淡出、叠化等等。
我的建议是,最好还是下意识地少用淡入淡出和叠化的转场。原因有几个:
一是淡入淡出和叠化在很多时候很「拖节奏」。二是频繁使用黑场、白场会给视频带来很强的「割裂感」。归根结底是第三点:这几个效果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镜头语言,并非所有场合都可以用。所以该用硬切的地方最好还是硬切,这样对培养剪辑感也会有很大好处。
利用相似素材来转场
除了简单的几种叠化,还可以利用相似素材来做转场。「小鹿Lawrence」也曾经分享过他的转场技巧,其中就提到了利用相似素材的方法。我在视频中,则是用它配合方向运镜进行转场。实际上,前后两个画面所处的空间位置相去甚远,但是利用「树叶」或者「云朵」这一相似素材,即便是剪辑的时候直接硬切,也不会违和,可以达到无缝转换空间的目的。
其他转场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让人喜闻乐见的转场,比如遮罩、亮度抠像等等,不一而足。转场的目的是为了画面衔接和内容表达,不是为了炫技。只需要记住这一点,做出柔和克制的无缝转场就不成问题。
音效
精美的画面和配乐固然吸引人,而恰到好处的音效则可以进一步拉近观看者的距离,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强化配乐的节奏
我们可以把音效加到配乐的鼓点上,来强化配乐的节奏。由于配乐的鼓点往往是画面的「声音剪辑点」,所以可以在这里加入一些声音,来充当转场音效的作用。我在视频的开头部分,衔接几个局部画面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加入了非常低沉的「咚」的音效。
利用或伪造环境音
此外,实际拍摄过程中的环境音也可以当作音效来使用,比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夏天的蝉鸣声、马路上的车流声等等,这会让画面更加真实。
当然了,如果拍摄过程中没有真实声音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加入音效来「制造」声音。比如拍摄汽车时,大多是生活化的场景,不会有太大的声音发出,但是后期剪辑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启动、过弯的音效,来让画面更有张力。
具体到这则视频中,我在拍摄盗梦空间镜头时,加入了「咻咻咻」的穿梭音效;在拍摄水面的 POV 镜头时,加入了一些水流的音效,这些都比单调地铺陈配乐效果好得多。
无版税的音效
关于音效的下载,前文所提到的 Audio Library 同样有提供,另外 Adobe Audition 提供的音效也可以免费使用。
其它
除了上面提到的所有这些方法,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的话,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
将单一的技巧复合起来
如果你留意我使用过的案例,也许会发现有一部分动图出现了不止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实际拍摄剪辑一个画面时,可能同时运用了多种技巧。所以,将单一的技巧进行排列组合,就又会诞生出很多新花样。
利用其它奇技淫巧
片头的航拍俯视效果,来自 Google earth studio,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高空来拍摄自己想要的画面。使用之前只需要注册一下账号并声明用途,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收到反馈邮件,然后就可以尽情创作了。
而我片头的 Logo 动画,则是从零开始自学了一下午 Principle 的成果。这是 macOS 中的一款动效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做出一些轻量的动画效果,相信你上手一个下午做出来的成果一定比我好得多。
此外,如果你曾看过一些其他的 B-roll,也许会对它们「手写体」的短片标题很感兴趣,iPad 上的 Zen Brush 就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这是一款书法应用,可以将你挥毫泼墨的过程录制成动画保存下来,接下来可以怎么玩就不用多说了。
总结
拍摄一条 B-roll——或者广义上来讲,拍摄任何一条完整的视频——其实和很多工作一样,「里子」远没有「面子」看起来那么简单。它难就难在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完整流程,哪怕是一个七八分钟的小短片,也会经历从策划、编剧,到实际拍摄时的勘景、制片、灯光、录音、服化道,再到后期的剪辑、字幕、调色、动画、特效包装,直到最后的宣发等等大量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但是拍视频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2010 年索尼发布了第一台微单「奶昔(NEX-5C)」,2018 年由 iPhone X 拍摄的电影作品《三分钟》横空出世。随着影像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拍视频的门槛越来越低,「单兵作战」拥有了更多的可能,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利用微单、手机等轻量化的器材,就可以轻松实现脑海中的创意。
从积累审美开始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普通的视频爱好者,只是想纯粹地拍摄一些记录生活的 B-roll,我有一个小小的个人建议:从积累审美开始。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远离一些速成的毫无营养的「流量垃圾」,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这也是我提给自己的建议。
比如有的人喜欢《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色调,有的人喜欢《爱乐之城》的氛围,有的人喜欢《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情绪—— 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拉一些很老很老的片子,完全可以从这些近几年的电影入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拉一些 8 分甚至 8.5 分以上的电影作品,并且最好是文艺片而非商业片,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剥去电影的商业套路,真正去留意镜头语言的运用、寻找自己喜欢的调色风格,这对于我们平时拍摄平淡如水的生活场景会有很大帮助。
内容比技巧更重要
「小鹿 Lawrence」在《对 话 十 年 前 ,刚 入 海 的 自 己》中,有一段对白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但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未来,大家都突然有一天就不看电视了?怎么可能!
而我们真的见证了这一天:「短视频」逐渐取代传统的有线电视节目,成为了席卷全国的娱乐消费形式。一件事情「全民化」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两面的:
一方面,作为我们这样非科班的个人爱好者,即使对视听语言粗通皮毛、对专业的影视理论一知半解,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创作出像模像样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一些其他场合,短视频也正在逐渐变成一棵摇钱树,逐渐与「内容分享」的初衷背道而驰。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内容」。技术进步是推动艺术创作蓬勃发展的原动力,而科学技术的核心,大家心里都明白,是「以人为本」。短短十来年时间,相机就从「有钱人的消遣」一下子就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我在文中也介绍了拍摄 B-roll 的各种技巧,从拍摄到剪辑、转场、配乐、音效……十八般武艺齐上阵。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当下想了什么、拍了什么。
还是拿这条片子举例,当时拍这条《我的世界》B-roll 的时候,主楼其实早就搭好了,已经在服务器里躺了一年了。当时由于疫情的缘故取消了开学,大家都呆在家里长蘑菇,遂再次回服务器填坑。也正是由于回不了学校,所以视频发布之后,大家「云返校」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并非什么一呼百应的博主大 V,只是哈工大上万名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没有做任何宣发的前提下,我将视频首发在了大学生们仍然在玩的 QQ 空间里面,结果发布后仅仅几个小时,就自然累积了一万多的播放量。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不是为了自卖自夸,而是想表达一点:内容比技巧更重要。我相信这一万播放量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冲着小伙伴们搭建的建筑去的,我只是把小伙伴们的劳动成果剪成了一条视频而已,或许某些拍 B-roll 的技巧确实也发挥了作用,但是,「在《我的世界》里建造校园」这么个事儿才是内容的核心。作为所谓的「内容创作者」,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内容,最需要打磨的东西也是内容,它是我们所经历、见闻、感悟、分享的一切,构成了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气息的独特的个体。
拍视频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在行业内的大方之家面前,我也只是一个门外汉,这些所谓的经验就如同苇草一般微不足道,不过是班门弄斧罢了。希望这些内容恰好能够帮助到你,让刚接触视频拍摄的你少走一些弯路,拍出一条脱颖而出的 B-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