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震撼)
面向“十四五”建设新征程,为助力学校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全面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1年3月25日,四川大学新版海外宣传形象片Forging Ahead(中文名《继往圣 开来学》)正式发布,一时“刷爆”朋友圈。
爱上四川大学:继往圣 开来学
或许,刷到这个视频的海外网友,仍会发出疑问:四川大学是一所怎样的高校?
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天府之国。曾经,成都市内分别伫立着——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起始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原四川大学;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源于1910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成都科技大学。直到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再到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三校终成一家。因为它们,川大成为更强大的自己。“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奠定了如今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继往”的底气。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历史上,有吴玉章、张澜执掌校务的川大,曾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他们为川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曾经,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每一位如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的川大人坚定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而这些也是川大“继往”的荣光。
步入新时代,后辈们继承前人的事业,不断为川大的未来开辟道路。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4项。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0.80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2021年1月21日,学校正式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以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牵引,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及时对接国家重大计划和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产生一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推动学校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川大力量。
登高望远,谋划未来。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展望未来,川大人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拓宽国际视野,宾朋盈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足新时代,四川大学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坚持开放办学,朋友圈不断扩大。
目前,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 “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同时,四川大学不断加强学生海外学习发展基金建设,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学习、研修。2018年启动了“大川视界”访学计划,每年投入千万资金资助学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访学、文化交流、课程修读、国际会议,以及海外企业实习实践等,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实施“大川视界”项目,实现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短期学习的文化之旅,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或学习的经历。
学校的开放举措不仅“走出去”,还有“引进来”。川大“国际课程周”(简称UIP)是目前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国际课程周之一。UIP于每年暑期前两周时间开展,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外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两周的全英文课程;二是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留学生与川大学子一起共同开展“国际交流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讨、文化交流、临床观摩、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UIP汇聚全球优质教学资源,让川大学生足不出户聆听世界名师的课程,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感受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学习理解不同文化。2016-2019年,四川大学国际课程周(UIP)总共邀请外教725位,开设英文课874门,参与本科生67735人次。
在不断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四川大学也逐渐成为京沪高校之外最受外国政要青睐的大学之一。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每年国外专家学者短期来访川大近2000余人次,积极开展“诺贝尔大师校园行”,有效推动与世界一流名校名师间的交流合作。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唯有沟通交往、相互理解,才能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学校通过大力实施高端国际化培养教育,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探索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奠定了川大人走向世界的底气。
展现中华魅力,开放包容
2020年底,一条外国小哥逛川大校园的长视频,在川大的脸书账号上引起了海外校友及网友的广泛关注。视频制作者是曾在川大学习中文的美国小伙子马欧尼,他在视频中展示了学校望江校区。校园里优雅的环境,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便捷的交通,丰富的食堂美食等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国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不少老外表示,他们喜欢川大的美食,也有人对校园里的交通工具感兴趣,还有人因为这个视频,开始对成都了解并充满期待。
吃:在川大,三个校区内风格各异的学生食堂,让师生不出校门就能以公道的价格,吃到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甚至异国风情的种种味道。
行:在川大,选择身形可爱的“猪儿虫”公交,只需一元钱,便可浏览校园全景;同样只需一元钱的,还有拉风的校园穿梭车,站点多多,小手一挥,随上随下。
买:在川大,同学们出了宿舍楼门就是高科技智能化的快递服务中心,只要根据取件码找到包裹后,打开菜鸟裹裹调出自己的身份码,将身份码和包裹放在高拍仪下进行扫描认证,核验成功后便可离开。整个过程既安全无接触,又便捷高效。
每年,川大都吸引着大批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这里学习生活。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学校已吸引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674人次学生留学。而等到毕业之后,这些留学生们都会毫无意外的爱上川大,爱上成都。其中的不少人还选择继续留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创业。这就是川大的魅力,也是中国、成都的魅力。
眼前这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名叫Tyler Jackson Vipperman的小伙,自称“刘泰”,来自美国。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他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求学。他梳发髻、着汉服,行走于川大校园,俨然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古筝和古琴是他最喜欢的两样中国乐器,他翻开手机音乐曲目,《广陵散》《高山流水》等曲目赫然在列,他提到“喝茶的时候常听”。Tyler还表示,自己不想当“老外”,想当“老中”。
如今像Tyler一样心醉于中国文化的海外学子越来越多。而被评为“2018年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已在海外建立五所孔子学院的川大也一直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川大俄籍校友OLGA SAPUNOVA(现中文名为虹韵),毕业后受聘香港卫视,担任主持人,曾主持过《西望成都》栏目。疫情期间,她创作中文诗歌,为中国战“疫”加油。
在世界舞台上,学校越来越多的外籍校友自发行动起来,发出“中国之声”。
建设合作平台,共创未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内镜诊疗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卫生部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国ERCP标准化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单位。因此最近几年,不断有来自欧美、印度国际著名医学院的教授、医生前来华西医院学习内镜前沿技术,包括国际著名的梅奥诊所也派遣医生前来华西医院进修学习。
印度号称全球第一大“医生出口国”,在欧美各国行医的印度裔医生数以万计。而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全印度最大最好的医院的两位教授,来到了内镜中心当起了进修医生。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对于学术研究,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原则。目前,川大已经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等20余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在最新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全球高校第163位。
中国人常讲,“患难见真情”,这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疫情期间,川大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驰援海外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以实际行动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对在抗疫医疗专家组组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入选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组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名单,学校梁宗安教授等20位专家荣获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组派工作表现突出个人。
“智者顺时而谋”,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在国际交流中只有坚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面对挑战,携手前行,每一步都将写下新的历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四川大学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川大力量!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官微,四川大学报,川大吴玉章学院官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