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大学(城市繁荣)
欧洲的中世纪晚期是社会处于一个转型的时代,基督教对各界的势力逐渐减弱,社会各阶层都慢慢出现世俗化。欧洲中世纪发展到了巅峰,哥特式艺术成果也十分璀璨,但是事物发展总会是有一个完整循环的过程,一边是在中世纪晚期社会中衰败,一边是整个欧洲思想全面觉醒和复苏。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西欧社会发展的很迅速,王权统治日渐强大,社会也趋于稳定。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是大家把眼光投向了精神文化的层次。
农业生产的进步,诞生了一大批手工业者,手工业者进而兴发出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对知识有更多的追求,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世纪晚期教会对大学的控制逐渐减弱,本来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知识分子开始对自然进行更深的探究,他们开始注重人的需求,关注人本身,进而推动了整个文艺复兴的开始。
一:中世纪晚期大学职能机构不断完善,让人开始有了独立且自由的精神。
1: 城邦逐渐完善,政府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城市建设,大学也初具规模。
因为中世纪商业贸易不断发展,城市发展起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不断辐射的人类居住范围。城市是适应人类而存在的,那么人类的基本需求则是不断变迁的基准。完善了城市的基础建设之后,在12世纪初,统治阶级为了能够从科学技术中得到让自己政权更加巩固的力量开始逐渐兴办起大学馆。
当时大学是统治阶级开设的,自然只接纳有阶级身份的人进入。不过中世纪的大学并不是单一王权专政的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社团,大部分通过教学理念和知识分类来构建。学科主要涉及神学,法学,医学和文学。
基督教文化贯穿整个中世纪,教会对大学的控制也影响了其方方面面,因此在大学里中世纪神学属于全部学科之首。
12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地创立的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意大利南部有萨勒诺大学,波隆纳大学,英国有牛津大学,以及法国有巴黎大学,一直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经达到了20多所。
2:十字军东征的步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让西方国度吸收借鉴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公元5世纪,东西罗马分裂,在蛮族入侵,人民流离四散的西罗马,文化艺术进入空间的黑暗时期之际,东罗马的太阳却刚刚升起,东罗马重现了罗马帝国的文明和荣耀,这个光芒照耀欧洲大陆近一千多年,让人们重温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落日,并为之后的现代文明带来曙光。
十字军远征原本是以基督教对伊斯兰教进行的战争,同时西方统治阶级垂涎东方古国的财富,于是开启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东征之路。远征之前,西方世界处于黑暗时刻,人民为了生存已经消耗了巨大精力,社会和统治阶级也没有心思去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这次东征,让西方世界的人民看到了大量来自东方的科学成就:13世纪,四大发明传进阿拉伯,东征军队又从阿拉伯得到并了解这些成就。本来是一场宗教战争,却意外获得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使得西方世界开始慢慢复苏和觉醒。
二:中世纪晚期,教会逐渐减弱了对大学的控制,大学开始变得世俗化。
1: 最开始教会占据了大学中的主要话语权,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最开始神学作为大学的主要学科,是统治者为了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来传播基督教义。可是随着社会文明中“人的觉醒”,这一部分思想也在大学教育中萌发,世俗学科和科学教育的不断展开,启迪了人们的思维,让常规的神道之学转向了非常规的人道之学。
虽然一开始中世纪大学倡导的是自治的体制,但因为教会想要控制它发展,颁布特许状才能确认其社会身份。教会和统治阶级不仅掌握了话语权,还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许多物质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世纪晚期的大学远远落后于时代,大批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回意大利,改变了欧洲大学的文化格局以及学术风气。同时大学里不断新陈代谢,让研习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成为学术主流,加之新型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逐渐无法完全控制住大学的发展。
2: 欧洲中世纪大学变得世俗化,是因为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宽泛
欧洲城市不断商业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知识有明确的需求,知识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多,人们不再满足教会创办的大学,更多城市大学兴起。市民不再只知道信仰上帝,她们接触到世界上原来还有更美妙的文学,艺术和科学。
艺术家的画作开始把眼光投向自然,投向人的需求,让更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关注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纪大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还是为上层精英们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无论精英是教会的角色还是世俗的角色。
三:中世纪后期,大学中的师生受教育程度高,人文主义思潮接受得快
1: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本身需求的关注,大学开始针对人的需求来设定学科,对基督神学探究减弱。
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萌芽,人文主义教育受到重视,中世纪大学内部开始设立人文主义学科,如希腊文,文学,诗歌,艺术等等。大学里的教师作为幕后的推手,培养出众多学子,他们通过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壁画,雕刻等来展现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倾向于人的关怀,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主张自由和平等。这种思想在大学里面被师生很快接纳,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以每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运用宽容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
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开始实行导师制度,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导师有点像过去贵族家庭聘请的家庭教师,每周跟学生见面交流,不仅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品格,性情的培养。
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大学导师模式,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更能了解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这个世界如何认知,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个社会。
因为大学开始针对个人需求去开设不同的学科,自然而然对于基督神学的探究就逐渐减弱了,学生不断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专研不同的学科,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后世敬仰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培根等等。
2: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促进大学出现许多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中世纪晚期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空前热烈,十字军东征和拜占庭帝国衰败都使让欧洲大陆得到了来自东方国度先进的科学技术,哥白尼,伽利略等等天学科学家也都是曾在中世纪末期大学中受过教育的。
人们逐渐走进身边的自然,对自然进行观察,发现其中蕴藏的各种规律和道理。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中世纪晚期的大学学习中,认为获得真理的障碍有四种:对权威的过分崇拜,偏见,习惯,和对知识的自负,他开始抨击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贪婪和浮华。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具,武器发展的非常迅猛。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制造出望远镜,显微镜,还论述过新式武器,把盛行“冷兵器时代”的黑暗中世纪彻底抛在了时代之后
“黑暗时代”末期诞生的中世纪大学,成为西欧社会教育体系的基础,它在物质发达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国度先进的思想,活跃了当时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中世纪晚期的大学在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自由,精神独立平等的文化特征,这也是晚期中世纪大学人文主义兴起决定的。教会慢慢放权,世俗科学和理想教育的逐步发展,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中世纪大学不仅是西欧国家本土的产物,也是中世纪留给现当代社会最宝贵和最富有成果的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也在一定程度承担了多重社会功能,它是当时欧洲社会发展一股前进力量,宛如一盏火炬照亮着中世纪黑暗的天空,将人们带领进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欧洲大学史》
《新版世界五千年》
《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