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清华学子的大学生活)
“在树洞里,我看到了一些领取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大手大脚,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好像并不困难,我更看到了许多拿了学校的奖励,可是连感谢信都不愿意写,觉得(这样做)很麻烦的同学。我想把我的故事讲给你们听。我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困难户……”故事的开头,如此简单,这位来自清华的学子以平实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清华的经历。他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收入有限,每月400元的生活费,拮据的经济条件,让他学会了“精打细算”:大一的生活费是每月400元,早餐是豆浆、包子、鸡蛋等,一元左右;中午是四两的米饭,九毛,加上不算贵的肉菜;晚餐是米饭加上素菜,一天十元左右的生活费;剩下一百元“巨款”,用来理发、充话费、买书、买日用品等。这样一个曾长期需要他人扶助的受助者,当自己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能力时,选择以回报这种方式,来感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将温情,传递给需要接受帮助的同学。读他的这封信,感受颇深的,应该是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激之情,他说,时至今日,他仍认为上帝是眷顾他的:他感激T35这辆列车——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火车;感谢学院的奖学金,作为他生活开销的主要经济来源;感谢系里的张老师,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他开了绿灯,让他很顺利地拿到了补助;为时薪100元的第一份家教工作感到开心;感谢学校为他提供的诸多社会资源:教学楼、图书馆里的免费的水,图书馆里的公用的电脑……“这些都是我占用了学校的资源,我很感激”他在信中如是说。在清华所受到的一切优待,让他更加懂得感恩的含义,所以他在信中写道:“所以,学弟学妹们,清华给我们这么多机会,这么多帮助,你们是否应该发自肺腑地感激这一切的偏爱呢?”虽然,我不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无法享受这偏爱,不过,在学生时代,我也拿过许多奖学金,确实没有写过感谢信,因为知道自己在学习上付出过额外的努力,所以理所当然接受他人的赞美以及学校的奖励。
除了感恩,我想,在他的信中,表达的还有他对大学时光的珍惜之情,他在树洞中写道:“学弟学妹们,你们明明有好多机会和班级在一起;班委们,你们明明可以组织团建。如果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抛之脑后,等你们毕业了,可能就会发现:多复习一天,多看一天书,和失去一段回忆比起来,简直一文不值”。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是因为失去过,所以更加懂得与同学相聚的时光宝贵,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馈赠。
也许,是他太过幸运,遇到了愿意小心维护他的自尊心的同学们,遇到了愿意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老师,来到了能够为他提供丰富社会资源以及实现梦想的清华大学;也许,是我们还没正真学会珍惜与感激,对比之下,大多数的我们应该不用把精力花费在计划好日常的点滴开销,不用去计划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好每月仅有的400元生活费,所以,很多时候,那些来自陌生人的热心帮助、来自亲人朋友的悉心关怀、来自周围的善意,似乎都成了我们眼中错过的风景,代之以理所当然。
这位清华大学的学子,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相应的德行,去支撑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对他人实施援助,去资助一些像曾经的他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这封温情告白的末尾,他写道:“希望未来有一天,我有能力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我想,我会亲力亲为,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就像雪莱在《西风颂》中所写:“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希望永远都在前方,只稍一抬头,或可看到。不管你我是否正处于迷茫之中,是否像他一样经历过黑暗与挣扎,希望你我都能从这位清华学生的故事中,获得一点向上生长的力量。要相信,即使太阳下山,夜里也有灯打开,所幸有光;日落之时,仍有云翳,装点黄昏。
“清华贫困生树洞”的启示:时代内卷着,更显个人自强和德行的可贵
清华贫困生每月花400元读研时拿3200元资助4名孩子,真正践行了清华“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这个新闻昨天在网上流传,很多人读到他的故事,为他在“树洞”中的自白,为他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他人的爱和帮助深深感动。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我们习惯性谈论着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压力、内卷和躺平。可也有这样的年轻人,尽管他出身贫寒,没有去做那个“示弱”的人,而是以身作则,成为一个明亮、有力的人,一个有爱的人,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德行的人的可贵。
不卑不亢,自强不息
一个清华男孩的故事
有一个男孩,他来自安徽农村。单亲家庭,和父亲一起过活。
从小体弱多病,父亲劈柴烧水,父子俩以水代酒,“咱们爷俩今天得多喝点,这热水和白酒都是一个样,喝到嘴里是辣的,流到胃里是暖的”。家里只有一个热水袋,橡皮的,还有点漏水,父亲将热水袋装满了热水塞进他被窝,他的脚背被烫得通红,也就慢慢退烧了。父亲坐在枕头边,夜里一遍遍给他盖被子。
上小学和初中,父亲骑着自行车送他到镇上老师家补课,送去之后要赶紧骑回来,给他准备午饭,往返30多公里,满满的父爱。
这个男孩长成一个小伙。考上清华,来北京,上大学。坐火车时候拿着一个马扎,坐着看一夜书。
他的心中充满爱,丝毫没有因为家里穷自卑,也没有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抱怨父亲不能给他创造好一点的物质条件。他不卑不亢。当班级一起出去玩时,他借口不去,不像有些男孩打肿脸充胖子借钱参加,或者是给爸妈要钱,无论如何也要合群。他用学习充实着自己的生活,空闲时间去做家教。当后来条件好了一些,他并没有对第一份家教涨价。
他是个有原则、非常懂得感恩的孩子。
当他有了一定的能力帮助他人,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希望小学的孩子,供他们读书。
放假他回去看望他们,他告诉这些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们要好好学习,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遇到一位好老师,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哪怕照亮一个人也好
在我上学期间,有一位老师她也曾资助了我,她希望我买一个笔记本,好好写作。她希望我安心读书,不要去做什么兼职,把握读书时光。她温柔体贴,又和我聊文学、爱情。每次,我走到她的工作室门口,都会轻轻地。门开着,她坐在藤椅上,看着一本书,我轻轻地叫声老师,她马上起身,给我倒茶。我们坐着一起读她新写的诗,或者是一起阅读桌子上某位作家的文章。中午她带我去教师餐厅吃饭,吃完饭我们到湖边走一走。和她分别的时候,我都会很想哭。想哭并不是难过,而是感动。
我怎么会那么幸运,遇上那么好的一位老师?她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没有她,没有另外一位老师,我现在在何方?也许还是在浑浑噩噩,不知道未来往何处走。
人生遇到那么一位好的老师,一定是三生有幸。这个男孩他有幸遇到了一位“郭女士”,80多岁的郭女士亲笔写信跟他说,现在她的钱只是个数字,是他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她让他安心读书,在他不是那么缺钱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地资助他。
除了这位郭女士,还有那位免费给他补课的老师,他考上大学,上门磕头,感恩老师。
在黑暗中行走的孩子遇到一点点光亮,便会温暖起来。他的人生可能会发生巨变。这里的光并不单指金钱,还有精神上的指引。有很多孩子其实对于人生到底怎么走迷茫的很,这时候,如果恰好出现这么一位导师,一切都会不一样。
他们身上散发着光,这光也会影响、感染他人。
我们所得到的一切
都应该有相当的德行做支撑
老师告诉我们,在学校学习,学会做人、热爱生活很重要。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也许会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你且看,过一段时间,他便会狠狠地从高处摔下来。
这个男孩在自白中表达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他心中充满了爱,心中涌动着感恩之心。一个心中充满爱、一个时时懂得感恩的人,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太差。他感谢父亲的付出,感谢那位老师的免费补习,感谢郭女士等企业家的资助(每年手写两封感谢信,后来还发微信问候企业家们),他还感谢爱心自行车、一台ZTE的手机,他甚至感谢学校图书馆的免费热水、免费的电脑。
他不抱怨,不向人们哭诉自己过得有多惨,吃得多差。
他说,土豆排骨的汤拌饭,他会稀里呼噜地吃下去。他说,糖醋肉盘子上的汤汁他都会拿米饭将它沾干净。
他不卑不亢,用学习充实着自己,这使得他顺利保研。
另外,他做家教,挣取一定量的金钱,买电脑,存钱。本该涨价的家教他没有涨,他感恩当年人家在他困难的时候的帮助。他心中充满了爱,他也获得了爱。同学们后来告诉他,当年是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才没有提出他不用AA。父母目前身体健康。他的价值观非常正确,这使得在这个物欲横流、冷漠的社会中,网络上的一条自白便迅速风靡。
这原本是很正常的想法啊。为啥这区区一件小事竟会走红网络?
资助贫困孩子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贫困生一个月花400块钱现在也大有人在。但是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个当年过得极其艰难的大学生,并且是国内最高学府走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在他有能力的时候,开始资助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
这源于郭女士对他的影响。当他还可以申请助学金的时候,他拒绝了,因为他可以靠着自己做家教去获得金钱,他将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后来,他开始资助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
这不是终点。他说了,他希望以后能像那些企业家一样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他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想法。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懂,但是谁又能真正践行它呢?这个男孩做到了。大概从父亲夜里一遍遍给他盖被子,乡镇老师免费给他补课,他就明白,上天对他很眷顾,父亲那么爱他,老师对他那么好,他心中充满了爱。
心中充满爱的孩子,他会爱着这个世界,有能力的时候他会回报这个世界。
今天,还有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一个小学生连续1个月打119骂人,班里同学都羡慕极了。
你所得到的要以相当的德行做支撑。不要以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是理所当然的,这都是背后有人在守护着我们。图书馆的免费开水、电脑这些都被这位清华大学的男孩当作馈赠。开水需要有人烧锅炉、电脑是学校出钱买的,并且不需要花钱就可以用,这一切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啊。现在的小学生物质条件极为丰厚,更应该注重道德方面的修行。
这位男生看到有些拿了助学金大手大脚的同学,也看到那些并不困难却挤破头皮抢着申请奖学金,事后连感谢信都不愿意写的那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怕说出家庭的贫困,不怕说出当年省吃俭用的斤斤计较,而是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那些人,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真的不是上天的馈赠,得到奖学金真的不应该大手大脚,家庭不那么困难还是将那些机会让给更加需要帮助的人吧。
相信这一事件会给大家一些反思:
我们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为他人做什么?
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什么?难道只是金钱吗?
——
附:清华男孩的“树洞”
【人啊!认识你自己】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没有卖惨与诉苦,那股韧劲直抵人心
王不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
今天冷玥在TE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全文朴实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内心的柔软,平淡的语气总让人有份感动。
这篇文章的作者至今仍不算富裕,但却心系那些贫困学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让人深受感触,颇为震撼。
贫困的物质条件和学校里优秀的表现验证了那句“自强不息”;对社会的感恩和反馈印证了后半句的“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