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怎么样(报考信息科大的十大理由)
专业优秀有实力,优势专业等你报考
●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一流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 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 北京市级“一流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北京市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认真培育,精心打造四个“勤信实验班”,助你更上一层楼
新增四个“勤信实验班”,学校精心打造信息特色鲜明、跨学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类四个专业(类)实施“勤信实验班”招生。
贴心分组,专业组特色鲜明,伴你轻松报考
在部分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北京、天津、海南),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依据报考科目要求,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考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从服务考生,方便报考角度,设置四个院校专业组(天津、海南专业组一、二合并),设置3种选考要求,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独立的志愿。浙江、山东以“专业(类)+学校”为志愿单位。
信息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领方向。信息科大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信息特色,第一专业组选考科目要求是物理,包含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计算机类(勤信实验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共计8个招生专业(类)。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势不可挡。在第二专业组有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和智能感知专业。与人工智能的热度相比,很多家长和考生对制造相关专业抱有疑虑,仔细分析,恰恰是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情况下,未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因为它是中国经济的底盘。我校的办学特色,除信息特色外,还包括行业特色和军工特色,这两个办学特色实力支撑着智能+制造专业组的人才培养。第二专业组选考科目要求是物理,包含机械类、仪器类、自动化类、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智能感知工程(勤信实验班)、人工智能(勤信实验班)共计6个招生专业(类)。
学校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但是也有不少结合信息特色的偏文科专业,有管理类、经济类、文学类等专业。第三专业组不限制选考科目,包含会计学(注册会计师)、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学类、翻译、工业工程共计7个专业(类)。第四专业组选考科目要求是物理、化学、生物选考其中一门即可,包含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电子商务、应用统计学、质量管理工程共计5个专业。
新增三个热门专业 为你带来无限可能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借助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培养能在智能检测、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专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专任教师95%拥有博士学位、76%具有高级职称、53%具有海外工作经历。人才培养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资源。全周期实施一对一导师制,完全个性化培养,知名院士、教授、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和学业指导,开展暑期夏令营、国外短期交流,在国内外一流科研实验室或企业研究院进行科研与工程实践。
人工智能专业实验班单独招生,采用“双语教学+英文教材+外教”、“2+2+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导师制,老师与学生1对1指导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人工智能竞赛,大三起出国培养20余人。人才培养强调“AI+”场景化,与重点实验室丶一流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实训平台以及“场景驱动”的模块课程,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教师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生教学,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培养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的翻译专业是富有信息特色的翻译专业。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的能力。课程设置涵盖翻译全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学科优势,利用多个网络化、信息化教学平台。本专业将实现“翻译+信息”和“新文科”的双重目标,帮助学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翻译人才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专业错选成遗憾?转专业自由让你无所畏惧
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或第四学期提出转专业申请(在校学习期间只允许转专业一次),经批准后,学生可以跨学科门类选择转入专业,原已获得的课程学分经转入学院确认后,予以承认。近三年,学校申请转专业学生的转专业成功率在85%左右。
赛场孤军奋战,势单力薄?竞赛补助多多,信息科大愿成为你的坚强后盾
学校全面推进创新实践协同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五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广泛开展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以创新创业课程、训练营、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知名专家进实践课堂为手段,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创新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个性化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实践育人资源,形成合作共享育人机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工科、新文科”的新要求,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软件与和信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变革,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华、中兴、科大讯飞等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和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非常充裕的场所。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12个,入选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的实践开放课程面向学院路共同体21所成员校、卓越联盟16所成员校开课,提升联盟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水平。
学校着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用真实工程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依托教育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以及学校实物毕设、开放实验项目等,年均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近800项,参与学生实现全覆盖。我校连续7年成功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90余所高校共襄盛举。学生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100余人次。2019年“全自动智能扫描机器人”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铜奖,我校自参赛以来共获3项铜奖,市级以上奖励60余项,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国际交换项目多,世界舞台,等你亮相
学校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等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相融合,国际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已与二十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形成了本硕博、长短期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联合培养体系。目前与国外大学开展了本科生交流项目66项,研究生交流项目15项,2016年至今累计派出交流学生796人次,其中本科生577人次,研究生219人次。学生前往的交流院校包括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如需了解具体的合作项目及申请指南,请登陆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中文网站:http://icd.bistu.edu.cn。
奖学金补助有保障,宋濂苦读成过往
学校有多种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学校在统招计划内被正式录取的优秀本科新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校级奖学金有校长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社会贡献奖学金、文体优秀奖学金等,其中最高奖项奖励额度为10000元/人年。您可以登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生招生网的政策咨询栏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查询奖学金的具体政策。
除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发放北京市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费支出,具体办法按照学校和北京市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可协助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包括学费、住宿费),助学贷款具体办理方法按学校和北京市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申请特困补助和校内勤工助学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确保所有被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学校尽全力为学生找寻就业机会,就业不再成为难题
近三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深造率超过20%,部分优秀毕业生保研到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水平大学。2019年学校累计举办校内大型综合招聘会12场,中小型招聘会200余场,邀请近千家用人单位走进校园选拔招聘,提供约2万个岗位需求。学校组织就业工作队伍赴深圳、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分别与海康威视、腾讯视频、华为研究所、吉利汽车等多家龙头企业对接。2020年,在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坚持组织开展校园网络招聘会,截止6月底,近6千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
近三年,本科生在京就业比例保持在80%左右,接收学校毕业生最多的仍然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工作单位有国网电力公司、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薪酬网发布了《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我校以81.5的薪酬指数位居市属高校前列,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7位。
来信息科大,他们就是未来的你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徐颖,被誉为“北斗女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季逸超,个人开发了猛犸浏览器和最早的手势键盘 Rasgueado,创办Peak Labs,本科在读期间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王宁创办Keep运动社区,入选福布斯亚洲首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 Asia”;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生徐云岫以专业的技术和精准的数据,制作了较为直观的校园疫情传播模拟视频,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央媒和多省教育厅及多所高校官方平台竞相报道和转载,累计阅读量上亿次。
上一篇:清华大学强基计划(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