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香港科技大学)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港科大(HKUST),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重要成员,并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是一所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该校以科技和商业管理为主、人文及社会科学并重,尤以商科和工科见长。
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而创办的香港第三所大学。
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1991年10月,科大举行开幕典礼。
建校二十多年来,港科大创造了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全球排名第一的EMBA课程等国际领先的教研成果,培养了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陆建华、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腾讯集团首席财务官罗硕瀚等各领域杰出人才。
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4个学院及跨学科课程事务处;校园占地超过900亩,有教员697人,各类学生16054人,其中本科生10148人,研究生5906人。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发世界最细单壁纳米碳管,直径为0.4nm(纳米)。
2020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0年度年轻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连续第三年获年轻大学排名榜首 。
本科生研究计划
本科生研究计划是科大一个特别计划旨在培养本科生对研究的兴趣。参与计划的本科生会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在这计划下,本科生须与教授订立研究范畴,并在计划完结时提交学术报告。计划一般为期三至四个月。
创业中心
科大创业中心是以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和鼓励大学社区成员直接参与新技术的商业化创新创业中心。它帮助学生真正对创业感兴趣,成为主管可以在启动和追求创业中作为职业选择。
国际合作
早在1996年,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发起成立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AEARU),带领区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AEARU成员包括来自内地、日本、南韩、台湾和香港等地之顶尖大学。直至2013年,科大连续3年在QS亚洲大学排名榜中荣登榜首,并继续与海外更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科大得到很多国际媒体及刊物的认同。
《通向学术卓越之路:研究型大学的崛起》探索科大成为优秀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因素。各大传媒及机构包括英国广播有限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大学世界新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AEF等都作出报道。
科大对学术研究一直努力不懈,成功获得国际认同,建立超卓信誉。我们的领导层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各地学者共同应对环球挑战。
2015年,科大为亚洲唯一的高等学府,获邀于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并于其“创想研究室”(IdeasLab)与全球知名学者及专家探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国际化是科大六个策略发展计划的重点发展之一,科大在各个领域致力进行多元化发展,包括国际地位、策略伙伴与学术合作协议、研究合作、国际学生和教学人员、海外校友联繋和媒体关系。为迎接瞬息万变的环球挑战和加强国际联系。
科大目前在全球拥有250个合作伙伴,致力为学生争取更多交流体验,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企业精神,成为未来的环球领袖。
科研平台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高等研究院1个,中国内地科研平台3个,中央研究设施9个,研究中心51个,研究所12个。
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理学院教员多次取得校外资助支持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协作研究金、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和主题研究计划,以及创新科技处的创新及科技基金等。他们亦有获得中国内地重要研究计划拨款,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和孔雀计划。
其中研究资助局的主题研究计划包括“促进健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及“加强香港作为地区及国际商业中心的策略地位”等3个特选主题。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包括“神经突触的发育,讯号转导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机理”、“新型的光波及声波功能材料”、“分子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等3个研究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包括“老年痴呆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科学问题”等2个研究项目。
文化传统
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意象的角度凝视,在知识之源的书本之上,冒起了智慧的金色大脑。
而在高举书本的双臂之中,既是一个代表科学的烧瓶,亦是一个代表工程与技术、或传播与管理的发射塔。
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是非常传统的中国色彩,映照在代表香港的湛蓝色大海上。支持着这些象征标志的是三个希腊字母 ,分别为“upsilon”、“psi”和“tau”,音译则作“UST”。总而言之,校徽跟科大本身一样,蕴含着多重意义。
校风
香港科技大学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以加强学生、教职员、及访问学者之间学识、观点、和创新概念的交流。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