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法学院(高考录取专业错了)
张文显教授今年已经67岁了,但他仍过着和年轻人一样的忙碌生活:
在飞机、高铁、宾馆随时随地处理文件,改文章到凌晨一两点已是常态;每隔一两年出版一部专著,一有空就与学生讨论法理学的改革与创新,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论坛……
最近,由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法理学》(第五版)教材将于7月20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出版发行。
从1999年的第一版教材到2018年的如今的第五版,“红宝书”凝聚了张文显自步入法理学研究至今的反思与总结,折射出他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频共振的学术历程,彰显出浙大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集法官、学者、官员多重身份于一身
还是最爱当“教书匠”
张文显拥有许多令人钦羡的头衔: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但对于他来说,最喜欢的还是带学生、做研究。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本职,育人成才是教师的责任。”在许多的访谈中,张文显都毫不掩饰自己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如今的他桃李满天下,学生或成为知名学者教授,又或是在政法机关担任要职,不断充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践。
2015年1月,张文显受聘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并任浙大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浙大光华法学院名誉院长。当天,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杭州宣布,浙江大学成为继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后国内第四所协同高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浙江有非常大的贡献。总书记的法治思想的萌发地就是在浙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有责任和义务这些理论梳理好、总结好、丰富好、创新好。”张文显说。
在浙大,张文显忙碌并充实着。除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外,他还搭建起各种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每年11月举办的“法治与改革”国际高端论坛上,他还会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法学名家来共同探讨业界前沿问题。如今,该论坛已逐渐成为推进“法治与改革”理论提升、推进中国法学对外开放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
正如张文显三年前受聘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名誉院长时所说,他来到浙大,不为名誉,不为权力,不为利益,就是为了在更好的生态环境中为浙大光华法学院、中国法学做更多事情。
“歪打正着”走上法理学之路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360余篇论文,11部个人专著,桃李满天下,可谁能想到,如今颇有建树的张文显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法学奇才”。
1974年,当他拿着“政治系”的录取通知书来到吉林大学的时候,却被告知当时的学校只有“政法系”而不是“政治系”。虽然仅一字之差,两个专业背后的知识逻辑却有着天壤之别。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造就了法学家张文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
1983年,研究生毕业的张文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学位。面对恩师科恩教授的提问——来美国是关心虚名还是注重实学?——张文显毅然选择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哥大,他遍览西方法哲学的代表性著作,选修著名法哲学教授的课程,最终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中国化的借鉴、改造和移植——他婉拒了导师让他修读学位的邀请,却带回了厚厚一本的《当代西方法哲学》。
“这本专著打开了封闭多年的西方法学的窗口,开阔了人们的事业,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框架。”“是一本别开生面并对繁荣我国法学极有意义的新作。”……
《当代西方法哲学》甫一出版,便在国内引起轰动。时任中美法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教授,更是直接给了张文显一张支票,“花多少钱你自己填上好了”,鼓励他买书带回国继续研究。
显然,张文显没有令爱德华失望,他毫无保留地把购买的所有资料和书籍共享给需要的单位和个人,“中国法学建设是一颗大树,需要大家浇水,众人培植,使之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硕果满枝,不能单靠一个人和几个人的力量。”
助推法理学教育改革
浙大人铁肩担道义
如今的张文显,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忙起来的时候,他也像年轻人一样熬夜,修改材料。但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无非就是把别人用来玩的时间拿来做研究”。
为了做好《法理学》(第五版)教材的修订工作,张文显及团队前后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教材需要形成共识、凝聚共识。这套教材中,围绕‘时代定位’‘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兼容并蓄’‘教学相长’,实现了转型升级。” 张文显表示,他和他的编写团队还将组织培训会,让来自全国高校的学者、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让新教材“物尽其用”。
“高教版《法理学》将在教学实践和法治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与其他法学教材一起,努力为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知识支撑和人才保障。”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王奇才如此评价。
在顺利出版完教材后,张文显还将投身于“中国法治40年”的研究整理工作,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法治建设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
“我相信承载了美好愿景的光华法学院之梦,一定能够成为现实。”张文显说。
本文作者:禾穟
图片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提供
本文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