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任校长名单(2001年)
说起朱镕基总理,可能大家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位国家好总理上面。
确实,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坚持国内改革开放之路,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还是与香港一起抗击索罗斯,这些故事都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对清华的学生们来说,他却是永远难以忘记的老校友,更是优秀的清华“教授”,是经管院学生们慈祥的“院长”。
2001年6月6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全体师生来到综合体育馆。上午10:08时,朱镕基总理入场,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之后,朱镕基总理落座,身旁坐着的是教育部长陈至立和清华大学的领导班子们。
掌声结束后,演讲开始了。
朱镕基总理还是一贯地风趣:“今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我不怕外国人,但是来到这里心里还是有怕……毕竟后生可畏啊。”
一个幽默的开场让现场的气氛瞬间轻松不少。
但是他很快就开宗明义:“我今天来这里,其实不是做报告的,是来告别的,是出席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的告别会。”
这一句话瞬间掀起波澜,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师生们都很震惊。这样一位优秀的院长,为何会主动要求辞职?
他与“清华”的缘
朱镕基同志是清华大学1951届优秀毕业生,在1984年时,应邀担任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
1984年,时任清华经管系主任的董新保和经管系副主任何介人出于办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的考虑,想邀请有身份又有名气的人来做院长,便提出邀请朱镕基同志来担任院长。
同时,也是因为在此之前,朱镕基应学校邀请做过几次报告,学生反响相当之好,于是清华大学的校长赞成这个提议。
在演讲中朱镕基有提到过:“1984年,刘达同志邀请我做院长,我本来没有学过经济,但对管理特别感兴趣,所以,不知高低,一口应承下来。”
从学生到学院院长,朱镕基与清华的渊源,因为“对管理感兴趣”一直在延续着。
在担任院长时,一般情况下,朱镕基一个月会到经济管理学院一次,主持召开一次院务会议。
后来在调任上海后,不方便往来,只能是通过他人之口告知,学院的具体工作无法兼顾。
再往后,他出任总理后,因为工作太忙,只能是一两年来一次,每次都是以学生的名义邀请他来。
即使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他在任职期间也带了四个博士生,依旧尽心尽力,不曾有过敷衍。
吕森也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朱镕基这个人是这样的,只要他答应的事,他一定会负责任地做好。”
相反,朱镕基对此很愧疚:
“这些年,我给经管学院做过什么事?甚至同学们想见我一面都难。我扪心自问,难道我真的是政务繁忙到见同学们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吗?扪心自问,心中有愧。”
讲到这里,朱镕基哽咽,台下的学生们也多在流泪。
之前朱镕基在一些公开场合多次说过,等到退休时,就回到清华大学当教授,教书……
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最后没能实现,但是这段“缘”却是一直“剪不断地”。
从四年的学生生涯,到后来十七年的院长生涯,朱镕基永远是“清华人”。
清华的精神:追求完美
在演讲中,朱镕基提到:
“清华的竞争非常激烈,人才出来不少,我们班里就出了3个院士。清华有自己的精神,至于这精神是什么,需要在座的诸位回答。我的理解是:追求完美。”
1947年,朱镕基这位年仅19岁的湖南伢子,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当时考入了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就读。
那时候,报考清华大学的所有湖南学生中,他以最高分成绩被录取,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令人羡艳。
可是,朱镕基却说自己在校时不是一个好学生。何出此言?
当时的朱镕基喜爱文科,英语好,不喜欢工程,刚开始一直想着转系,但是后来转系没成功。
那时,朱镕基在班里不是成绩最好的,学习并未十分刻苦,直到一次与同窗好友张丰容(音)聊天时,好友一句话点醒了他:
“在来清华之前,哪个不是第一名?”
朋友的话引起了他的深思,于是,朱镕基开始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学科钻研透彻。
当时,电机系的功课是全校最难的,但朱镕基却能应付自如,同时,也是班上的“尖子生”之一,甚至当过“课代表”。
可见,当时朱镕基“追求完美”的信念,以及做了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的惊人毅力。
朱镕基的同窗好友以及同班同学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朱镕基无一不是赞叹,钦佩的。
不只是在学习上是一把好手,朱镕基还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青年。
朱镕基在班上担任班干部,为人诚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在学校他担任学生会主席,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加的,同时号召周围的同学一起加入。
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他参军,并在1951年推荐他担任学生会主席。
他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担任学生会主席时,他不仅要指挥整个“学生会”,还要随时随地在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发表演讲,动员学生们,这些工作他都完成得很好。
他曾组织过全校学生参加“五一”大游行,声援在前线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
动员学生们参加捐献活动,为志愿军战士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
还与清华大学校委会,青年团联合制定了《全校爱国公约》等。
他曾说过,是这些工作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时,朱镕基就一直践行着自己对于“清华精神”的理解,锻炼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进步。
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以清华精神鞭策自己,一直在“追求完美,超越自我”。
为学,扎扎实实
“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当年朱镕基在演讲中以此告诫清华师生。
朱镕基非常钦佩朱自清:“我非常敬佩朱自清先生的为人。”
朱自清
朱自清对朱镕基影响是很大的。这不仅因为朱自清也是清华人,更重要是朱自清的文人风骨着实让人钦佩的。
朱镕基对朱自清先生的印象是“虽然他写很好的文章,当时不会讲话”但是,“我敬佩他为人的那种廉洁和谦虚,我喜欢听他讲话。”
当时国民党为收买人心,看重朱自清的声望,几次请他到重庆政府去做官。
当时朱自清的家境窘迫,如果接受这种高官厚禄的收买和拉拢,全家的经济情况和地位,立马就可以得到改善。
但朱自清还是“闭门拼自守穷铿,车马街头任往还”,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自己放弃原则立场,出卖灵魂才能改善生活遭遇的邀请。
朱先生只是在家静心研究文学,安心学习,不做理会。
但是,在抗议国民党政府时,在无报酬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情况下,朱自清毅然出席大会并作报告。
他的言语悲愤而真挚,试图唤醒国人的爱国心,以文人的“笔墨,学识”拯救这个国家,当时在场的许多人听完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文人应有文人风骨,为学扎实,不沽名钓誉,朱自清先生正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后代人作出警示。朱镕基总理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和他的老师朱自清先生一样有“风骨”。
朱镕基对党有着高度的忠诚,他有自己的信仰,为信念而坚守,不因外界而动摇。
尽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镕基都处在生活的低谷,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或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那时候的他先被安排去教书,教了一段时间,后来派到去干农活,总之,那段日子就是苦难不断。
但是他个人觉得这只是一个历练,是人生中一次的难忘经历,是对他极大的教育。
即使处在低谷,但是朱镕基自己有自己的为人原则,清华大学依旧是他的母校,他还是一名学者。
他在那二十年按照党的安排工作,任劳任怨,勤劳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忘记清华对我的教育,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他在演讲中说道。
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不能忘却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能抛下自己接受过的教育。
为学,就要扎实勤恳,不沽名钓誉,有一名学者的样子。这不仅是朱镕基总理的为学原则,不仅是对当时综合体育馆里清华师生的告诫,更是对一代代学生,学者的警示,对国人的告诫。
为人,要公正廉洁
“为人,要公正廉洁,不留身后骂名。”这是朱镕基对师生们的另一告诫。
在朱镕基看来“清华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朱镕基同志无论何时,都是永远谨记在清华时受到的教导。
在他当选上海市市长时,在人民心中他就是“廉洁的,为人民服务的,高效率地”一个形象。
上任之初,朱镕基同志就以“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刚正不阿”12字勉励纪检,监察干部。
不只是口头的公正廉洁,在任职的时候,朱镕基认为自己做好了,才有底气去领导,监督其他党员同志。
朱镕基一直以“不受礼,不剪彩,不题词”作为座右铭。在下乡调研时,坚持一菜一汤的原则,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狠抓”,杜绝一切“腐败”。
不留身后骂名,不仅是因为公正廉洁,更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坚守”。
他看到人民为住房问题担忧时,在开会时便重点强调这个问题,并结合访问香港、新加坡受到的启发,制定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同时实地考察棚户区,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且提出了“十年内基本解决上海人民的住房问题”的计划。
朱镕基一直走在为人民服务一线,公正廉洁,高效率办事,不落身后骂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们也要学习朱镕基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公正廉洁,不留身后骂名。
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至今朱镕基还记得电机系老主任的告诫:“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在演讲时将这个讲给了学生们听,希望他们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朱镕基的儿子在十几岁时,拿来一块破油毡布,准备拿来种菜,朱镕基看见后告诉儿子,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儿子委屈地辩解,破油毡布是从计委门口的垃圾堆捡来的,但是朱镕基还是要儿子将其还回去。
他们当时从三里庄一直走到了计委门口,将破油毡布放回了原位。
他对子女的要求,不仅是不拿一针一线,更是潜移默化将“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传递给子女们。
在朱镕基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以及后来担任总理时,他的儿女们在国外留学。
但是,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时朱镕基的儿女,于周围同学来说,他们只是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
他们的留学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勤奋学习,靠刷盘子,打工来维持留学生活的部分开支。
在朱镕基的眼里,留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将来报效祖国,而不是吃喝玩乐。
在结束学习后,他们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学成归来祖国,这是中国人附于骨血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热爱。
朱镕基对子女们的评价:“他们很争气。”他的子女们的成就,诚然离不开朱镕基这位父亲以身作则的教导。
朱镕基和他的子女们都是有骨血的中国人。
院长的最后一课
朱镕基在最后的演讲中谈到了对清华经管院未来的建议,以及对经管院未来的展望:
“我认为要把经济管理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没有,要花大力气去请,就是讲学也可以的。”
这一点着重点出了对未来的希冀,同时点明了师资力量是建设世界一流学院的中流砥柱。
这个不仅是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的建议,对其他学校也同样是适用的。一位好老师的指导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我希望管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英文教。我不是崇洋媚外,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同世界交流!”
的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科的建设研究也是全球化的,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合作才能共赢,固步自封唯有落后,只有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方能有更大进步。
这两点建议是对当下形势分析后得出的重要意见建议,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才能更好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不辜负朱院长的苦心。
现在的高校建设中也应该紧跟形势,发挥长处,补足短板,加油前进。
清华,再见!
朱镕基的告别讲话和以往一样,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这场演讲所有人都听得很认真,因为这是朱镕基院长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给他们讲话了。
渐渐地,两个小时过去了,演讲接近尾声。时针指向12:40时,是一个让所有清华人都伤感的时刻。
朱镕基再一次向师生们告别,这次告别于他们而言,是院长与学生的永别。
“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实际上,就是不来了。”
“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清华的每一个成绩,我都会欣慰;清华大学每一个难处,我都会关心;清华的每一个不足,我都会指出。”
“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
朱镕基的声音慢慢落下,消失,全场沉寂了很久,时间仿佛停住了。突然,全场爆发经久而热烈的掌声,没有谁的命令,只有站立致意的学生以及不熄的掌声。
朱镕基向四周致意,与清华校长等人握手,然后离开了。
朱镕基紧闭嘴唇,没有回头再看大家一眼,慢慢走了下去,没有人看清他是否红了眼眶,酸了鼻头,亦或是蓄了泪水。
朱镕基离场后,主持人告诉大家先不要走,朱总理在休息室休息,请大家耐心等待一下。但是十分钟后,他没有回来,他就这样,告别了清华。
不同于来的时候意气风发,此时,他心中的不舍,伤感溢满心头,他默默地离开,也许是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舍,自己的难过,想要给所有人一个开心的告别,想要将那个意气风发的朱镕基永远留在清华。
朱镕基到清华教书的愿望最后没能实现,但与清华的“缘”一直缠绕着,他一生为学,扎扎实实,不沽名钓誉;为人,公正廉洁,不留身后骂名,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人民的好公仆。
朱镕基,他永远是清华的学生,永远是朴实的“朱院长”,永远是“清华人”。
做事不落身后骂名是他一生的坚守追求,他用一辈子做好“这件事”,人民永远铭记他,他的赞名会千古传颂。
清华也会永远记住这位优秀的校友,曾经的院长。
参考文献:
《朱镕基告别清华演讲:做事不要落身后骂名》—— 来源:央视网
《朱镕基:为人民不惧“地雷阵”》—— 作者:王相坤 来源:《刊授党校》2013年第3期
《揭秘朱镕基大学生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