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工学院(百年工学)
月寒日暖,倏忽已过,百余年来,北京大学镌写了中国教育史华章。北大工学院同样走过整整110年风雨,以理性之力,细思众妙之门,藉工程之用,尽展科学之徼。工学是近代中国科学家们魂牵梦萦的强国理想,也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学科之一。
1910年3月31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七个分科,工科设“土木工学门、采矿冶金门”,彼时历届工科学长皆为教育界、科学界著名学者,何燏时、胡仁源、温宗禹先后均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夏元瑮是中国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诸多知名教授曾在此执教。
北大工学历史几经变迁,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北上复校,时任北大校长胡适呈文教育部,为“造就能以独立研究之工程师起见”,北大工学院设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聘马大猷教授为院长。
重视基础、讲究实用,严格要求学生英文、数学、物理综合能力,并重人文通识教育。钱伟长、屠守锷、张维、孟昭英、夏震寰、梁思成、曹本熹,都曾较长时间执教于此,名师云集,“沙工”一时声振。
采众家之长 铸工道大观
1947年,北大接收位于端王府夹道的“北洋大学北平分部”,设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五系,原有办学条件的限制得以解决,著名教授金涛、朱兆雪、陈仕骅等随之加入,优势互补,成绩斐然。
北平解放初期,诸多留美、欧教师回国,工学院陆续聘请多位到校任教,傅鹰、傅举孚、方崇智、杜庆华、万嘉璜、王补宣、程式、邹致圻等,均在此时期进入北大工学院。
北大工学历届师生多在端王府院址教学、学习、生活,受沙滩红楼北京大学本部直接影响,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传统,融入了工学院之精神。工业报国的进步思想、求真求实的治学风气,在每一代工学人心中铭刻。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北大工学院建制取消,截至当时,工学院培养了近5000名毕业生,奋战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1946至1952年曾在工学院工作或学习过的工学院校友中,有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共23人被评为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协“力”同行、驭梦飞翔
1952年,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及其他学者共同创立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
1958年,国内第一座较大型的低速风洞在力学专业建成,1979 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之后,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先后被评为重点学科。1995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同年,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后改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 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北大力学学科与清华、哈工大力学学科并列第一;2017 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力学学科获得 A+ 档;同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强基计划”。
力学学科共有19位校友当选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位,美国、加拿大等国院士有3位,为全国同类学科中培养院士最多。力学学科对北大工学院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是北大工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百年工学 继往开来
百十年时光流转,桃李如故,2005年,在校友的呼吁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重建工学院,北大工学传统得以接续,重获新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短短十数年,工学院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学院成立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为战略制定、资源拓展献计出力。
2005年6月,工学院成立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后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工业工程与管理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整体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2010年,工学院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2020年,成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
至此,北大工学院拥有7个本科专业、14个研究生专业、3 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及航空航天制造工程”,四个双一流学科,着力于在各个新型工科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学院创新机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院长负责制和教授聘任制度,从全球招聘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北大乃至全国工科院系高端人才比例最高的学院之一,从智能假肢、机器人、分子影像、节能减排,到新型材料和大数据,工学院科研项目原创性都走在前端。
高水平和国际化的教学体系是学院的教学特色,作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重视基础教育,强调实践能力,支持本科生科研,尊重学生选择,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和多所世界知名大学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博士培养项目、国际化交流项目 Globex、美国工程院“重大挑战学者培养计划”、Capstone Design 顶点设计项目……每年选派多位学生出境交流学习或合作研究,成为第二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
2011年,成功主办“全球工学院院长大会”,2014年,主办2014亚洲工程教育领袖峰会,构成了独特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着特殊的北大作用。工学院校友至今有1.33万人,涌现大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代表,其中44位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或国外院士。
工道自然成,学为家国梦
充满青春朝气和创新活力的新工学院,重生至今整整四分之一甲子,延续着北大工学的学术传统与精神命脉。面向未来,北京大学工学院将借助北大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综合学科优势,加强跨学科研究、着眼重大项目、注重与产业联系,以工程科学为主,建立工程研究的思想库,致力于把北大工学院建设成为国家工程研究和教育的基地、世界水平的工学教育中心、未来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未来工程领导人和企业家的培养中心,传续北大工学传统,以新锐之姿担起工学发展向量!
来源:北京大学工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