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谁写的(大学)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4 20:24:01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涉猎,确实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会有收获,也许徘徊不定!任重道远,孜孜以求!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入门不是一撮而就的,费劲巴拉忙半天,发现还是门外汉

一提起传统文化,人们不自觉地想到了四书五经,这些标题性内容都是在上高中时必须了解的知识,比如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为“诗书礼易春秋”。至于里面有什么具体内容,也没谁和你纠缠,了解名头即可!有兴趣自学去,没兴趣就算完。

在中国古代,四书五经那是读书人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牢记于心,运用于身。这几年,传统文化又开始回归,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道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范作用。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对于年过不惑的人来说,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并喜爱之,也不过近十来年的事,也是随着大环境的变迁一起升腾。以自己为例,走进《大学》的世界,还是大学毕业后,看到南怀瑾先生写的《原本大学微言》这本书时,才引发了一探究竟之兴趣,从而开始自发性的对传统文化进行自我救赎。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汉中工学院

当时在想,为什么《大学》还有原本的?难道大家平时读到的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大学》?经过一番了解,才明白了一些。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以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此篇系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将其和《论语》《孟子》《中庸》相提并论,并做了集注,还将其放于四书之首,从此奠定了《大学》的重要地位。群经之首,了不起呀!那是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的。后来才知道了南宋朱熹对《大学》的内容和次序进行了改造,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不认可的人觉得朱熹甚至夹带了私货,从而导致了《大学》一书意思的扭曲和变化。

有了这么一茬,恰恰成为了吸引我一探究竟的兴趣。随即买了一本南怀瑾著述《原本大学微言》读了起来,算是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自我熏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我的原本大学微言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这大人到底什么意思?多大的人才算大人?

古人八岁入小学,主要学习识文应对之事,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做人以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相当于现在读高中,就开始操心为国为民修身齐家的大事。

大人一般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知晓人生之道,做到知书明理。还有更高标准,就是那种具有充实而光辉的伟大人格,在社会上有代表性,修己治人,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

要不然幼学琼林上就有一句话:“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古代的读书人,志向何其远大。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乾卦·文言》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个大人的概念,就更厉害了!其实《大学》里说的大人,就是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就可以称之为“大人”。

古代和现在的读书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人的道德层面的要求,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标准。现在我们关心的更多是孩子们的数理化水平,因为这是看985大学的关键。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四书章句大学序言

大家常提的《大学》“三纲八目”之说,是那“三纲”?是哪“八目”?它的内容主要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那些关系?

《大学》全文融伦理、哲学与政治于一体,着重论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紧密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之为“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明德”“亲民” “至善”。大家千万不要理解为古代传统文化里提到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王”表示“外用于世”。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思想根源就来自大《大学》经论。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朱熹改造的大学内容

从《大学》里求得“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功夫在哪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开头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紧接着在“八条目”之前,抛出“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步求证大道和明德的学问程序,就是一个明确的指引。这也是求德《大学》学问的法门。

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末节,事情都由其开始和终结,搞清楚了这其中的先后次序,就能够逐渐达到领会《大学》所讲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追求美好的结果,必须注重过程,程序公正是结果公正有效的保障。如果没有规范的流程,采取了非法的手段,就是取得了期望的结果,内心也不能得到安省。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大学》的作者究竟何许人也?他是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呢?为什么能写出这流传千古的文章呢?

这个人就叫曾参。用现代话说,他也是名门之后。他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据传,其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小心,态度谦虚,性情沉静,思维比较迟钝,被孔子认为“参也鲁”。但曾参悟性极高!

他悟出了孔子“一以贯之”坚持的大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应该是孔老夫子发现的,但却是由他的学生曾参首先揭示出来。这个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曾参一生非常注意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风范,重视道德修养,讲究礼义廉耻。

《论语·学而篇》中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直接体现了曾参“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通过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具备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本来并不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代时,他就被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排行第三。曾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大学》门在哪?您入了吗?

今天我们学《大学》,应该学那个版本呢?

《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前面提到,宋代以前并不单行,宋代的读书人程颢、程颐兄弟将其整理编次,成了“四书”。

通过对比学习原本大学和四书章句里的大学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倾其一生对四书进行注释和阐释,使得《大学》与《小戴礼记•大学篇》的精神有所不同,通俗的讲,就是变味了,偏离了原本大学的方向。

尽管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应该回到原著,体会《小戴礼记·大学篇》所反映的秦汉之际儒学的政治观点。一个作品,一定具有其时代特征,只有在其特有的时代,才能反映出其精神实质。当然,伟大的作品,总能穿越时空,不断适应纷纭变化的世情,在与当代社会政治碰撞中散发出应有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