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大学士(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4 15:00:01

前段时间到过安徽的一个千年古城歙县,该县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地标——许国石牌,据说是全国唯一的八脚牌坊。牌坊的上面写着“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御史并不是想介绍许国这个人,而是想聊一聊明清两朝在官衔称呼上的一些区别。在很多读者看来,许国石坊上的官衔似乎有点问题,武英殿大学士应该排在礼部尚书之前才对。

其实,许国的这个武英殿大学士和清代的大学士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明代的殿阁大学士属于翰林官,级别仅为正五品。而且大学士一职也没有什么实权,如果要是没有其他的兼职,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下面具体来分析。

明代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六部尚书地位得到提高,但由于没有宰相,导致皇帝的政务过多难以应付,所以朱元璋便在翰林院中找了一些饱读之士协助处理政务,但当时还没有一个固定的部门,这些翰林官都是临时当差。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朱棣继位后,内阁的制度才真正形成,尽管从这时起,阁臣已经是皇帝的秘书权力不小,但由于品级不高,与六部尚书尚有很大的差距。

洪、宣时期,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担任阁臣,他们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大臣,为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便首开阁臣加公、孤衔,即太傅、太保,少傅、少保、太子太傅、太子少保一类的。这样一来,三杨的品级也就拔高了,实际权力和品级也就相匹配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三杨都有公孤衔,但班次仍在吏部尚书之下。宣宗时期,吏部尚书是蹇义,而且户部尚书夏原吉在朝中地位也很高,故这一时期,内阁的整体地位尚不及六部。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从明初一直到正德时期,内阁和六部之间都在争夺最高权力,尤其是内阁和吏部之间的争夺最为激烈,有很多阁臣还以尚书、侍郎的身份入阁。不过整体来看,内阁在权力争夺中始终处于下风,首辅的地位基本上都不及吏部尚书。

内阁地位上升期是在嘉靖到万历这一段时间,期间出现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几位强势的首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有不少是以吏部尚书入阁的,一旦大学士兼任了吏部尚书,那么也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换言之,内阁一旦掌握了吏部,权力就会高度集中。这是因为吏部尚书手握人事大权,即便是大学士也得通过吏部的廷推才能入阁,所以高拱、张居正执政时期,六部不得不屈服。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张居正由于专权,后来受到了万历皇帝的清算,此后内阁也有所收敛,一般不再轻易干预六部的事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崇祯朝灭亡为止。

通过以上简要论述不难看出,明代的殿阁大学士无非就是入阁办事,参预军机而已,实际品级很低,在官衔排序上位列尚书之后,所以许国石坊上礼部尚书排在武英殿大学士之前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代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

清代内阁制度的建立也有一个过程,皇太极时代,参照明制始设内三院,内三院就是内阁的前身。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加殿阁衔,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时期去掉中和殿,赠入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之定制。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顺治时期,大学士性质和品级与明代是一样的,都是翰林官且为正五品。康熙初年,改满大学士为从一品,汉大学士仍是正五品。康熙九年以后,满汉大学士统一又定为正二品。

雍正八年,对内阁和六部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定满汉大学士俱为正一品,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自此,大学士成为清代最高的文官,通称“中堂”,犹如历朝的宰相。

自康熙以后,内阁一直是朝廷的中枢机构,尽管后来成立了军机处,内阁的实际上被架空,但在制度上依然如此,何况清代的大学士一般都会兼任军机大臣。

清代六部地位就明显不如明代了,以排名首位的吏部来说,其人事权已经十分有限,凡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吏部只有提名权而无决定权,一切大权尽掌皇帝之手。只有在中下级官员任免上,吏部才有话语权。

清代的大学士不仅品级高于六部尚书,且实际权力也比各部尚书要大很多,高低之分十分明显。因此在官衔署名上,大学士自然排在尚书之前。比如张廷玉他的全衔就是: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世袭三等伯。

明代官衔都是尚书在前大学士在后,为何到了清代就反过来了?

补充一下,太子太保对应的品级是从一品,但明清时期都有一个惯例,习惯将公孤虚衔排在前面,然后才是具体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