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到底什么是)
一、《大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唐以前,点击率不高。是韩愈等人将它介绍给世人的。到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俩非常重视它,称之为:“孔氏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后来,南宋朱熹在二程基础上,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朱熹还将《大学》列位四书之首,在明清以后的几百年里,成为官方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曾经有谚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大学天下平。《大学》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大学》能教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先看第一章: 1、《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注解(先处理几个有争议的地方) 大学 郑玄说,博学;朱熹说,大人之学。这里的大人不是长大的人,是很强大的人。必须会“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术”等技能的人。在此取朱熹之说法,因为《大学》这种学问真的很强大。 亲民 王明阳说,亲近、亲爱。朱熹说,新民。为了对应后面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此取朱熹之说法,这样利于构建我的理论体系。 格物、致知 一说为,摒弃物欲的蒙蔽,招致自己的良知;一说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认识万物的本原。如果取物欲良知之意,八个步骤的次序显然天衣无缝,但是,它不对应三个原则。如果取原理本原之意,就可以将八个步骤分配到三个原则里面去。所以,在此取原理本原之说,这样我后面的发挥非常得心应手,不会出现“两个黄鹂鸣垂柳,一行白鹭上西天“的尴尬境地。 3、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先天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才能确定志向,确定志向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才能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物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大学的最高境界了。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就认识了万物的本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 一个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他所尊重的人轻视他,他所轻视的人尊重他,这样要达到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 3、点评 这就是《大学》(朱熹整理版)第一章的内容,也就是朱熹所强调的“经”。确确实实,这短短的二百多字,浓缩了整篇《大学》的精华。其所阐述的知识点如下: 一宗旨:道。 三原则: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 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动作:知、定、静、安、虑、得。 二次序:本(知止)、末(得道)。 将上面的知识点按照其从属关系梳理后,我们发现: 首先,要搞清楚事物的次序。本和末。 其次,要得道必须经过六个连贯的动作。 其三,道包含有三项原则和八个步骤。
二、什么是大学之道?
我们平时经常用“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遗憾的是熟知并非真知。所谓的知道,先须知止,后才得道。在本章,我们只分析关于“道”的概念,其他知识点在别的章节详解。 这个“道”是不容易道得清的。还记得我的一位朋友在给企业家们讲解关于管理之“道”的时候,引用了很多古代的名言,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形之上者谓之道。”结果有一位学员――名字叫做何足道,跟他开玩笑:“老师,你简直是胡说八道,我一句都没听懂。”其他学员也跟着起哄:“何足道同学的道,我们听得懂,老师你的道,我们也是一句都听不懂。” 有道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引用一下其他子书的观点一起论证,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道,高度概括,亘古不变 道,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为:“道,所行道也。”也就是说,道就是道路的意思。后来,很多人从这一通常意义出发,引申为用以阐述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规律和法则。所以,道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了探讨世界的本原、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哲学范畴。 先看几个例子。 (1)大道至简;大爱无言。――《宓子 第七篇》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四十一章》 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确确实实,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美国股神巴菲特的“三个法则”投资策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股神为了帮助旧金山的非营利组织格莱德基金会募款,用以资助穷困和无家可归者,他从2000年开始就推出了竞标午餐的方式。也就是说,谁出的价格高,谁就有机会跟巴菲特共度午餐,分享投资心得。 有很多富豪包括中国的段永平先生,曾经跟巴菲特共度过一个难忘的午餐。 富豪们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迫不及待的、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都是关于巴菲特投资的“三个法则”。 巴菲特早就洞察这些人的心里了,他一边慢慢品着咖啡,一边娓娓道来。第一条法则:永远不能做亏本的买卖。 啊?这个大家都懂啊!在富豪眼睛变圆之时,巴菲特继续说他的第二条法则:一定要做赚钱的买卖。 这两条都是废话了,等待第三条吧!富豪心里想。 巴菲特终于说出第三条法则了:必须记住前面两条法则。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二十五章》 (4)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举贤良对策》 世界是在变化着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变的“道”,才能驾驭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才能以不变制万变。 最郁闷的事情是,当机会来临之际,一切的规则都改变了。下面一段民谣,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那有没有不变的法则呢?有。其中有一条经营之“道”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创业者,你不妨到那些充满了暴利和游戏规则不健全的产业中去;捞取你的“第一桶金”;可是如果你又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企业家,那么,你就必须马上把双手洗干净,然后尽快而永远地离开那里。 娃哈哈老板宗庆后就有这样的经历。 二十一世纪90年代可谓是保健品的天下。曾经有人用一个经典的顺口溜来形容这个市场的本质。“天上打广告 ,地上铺渠道,弯腰捡钞票,老板哈哈笑。”这个市场也曾经培养了好几个乱世英雄,比如:太阳神的怀汉新、三株的吴炳新、飞龙的姜伟、娃哈哈的宗庆后(宗庆后当年是靠儿童营养液起家的)等等。这些人除了宗庆后以外,都认为保健品象可口可乐一样长命百岁,这是一个非常安稳的市场,老板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是,非常遗憾!没有多久,中华鳖精出事了。 1995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中华鳖精”真相后,鳖精保健品兵败如山倒,整个保健品行业都受到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他保健品也被中华鳖精憋死了。 但是,宗庆后在儿童营养液尚出处旺销期的1992年便推出了果奶。实现了战略上的一次转移。96年,宗庆后又试探性推出娃哈哈纯净水。 娃哈哈成功转型了,生存下来了。为什么其他企业家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时候,宗庆后却急流勇退,是因为宗庆后很懂得这个“大道”。
2. 道,重在领悟,不易言传。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第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永恒的道是靠悟出来的。 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修道”,人生的目标就是“得道”,人生的使命就是“弘道”。可是,并不是每个人修道,都会马上得道。这一过程还有一个环节―― “悟道”。得道的快慢决定于你的悟性。不然,老子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了。 在得道的过程中,有两种方式:渐修、顿悟。 渐修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修行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得道了。有一个《第七个包子》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他买包子去。由于包子非常小,他不得不吃了好几个。第一个不行,第二个、第三个还是不行,当他吃到第七个,肚子终于填饱了。他突然后悔起来:原来是第七个包子可以让我变饱的,我当初为什么不只吃第七个呢,前面六个全是浪费了。当然,这个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在这七个包子里面不是哪个包子把他喂饱了,而是七个一起才将他喂饱了。有时候,学道也是这样的,功到自然成。 而顿悟却跟这种方法相反。它强调的是直指人心,见性得道。有一个《第一支蜡烛》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个房间,里面非常黑。进来一个人,点燃了第一支蜡烛,整个房间亮了。如果这个人继续点燃第二支、第三支,乃至一百支、一千支,房间里面无非是更亮一下,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是第一支蜡烛。有时候,学道也是这样的,顿悟比修行更重要。下面,再看另一个例子: 老板是潮州人,不认识几个字。老板的生意很大,身家过亿。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基业常青,老板决定把自己的宝贝儿子送到哈佛大学读MBA。 儿子毕业后,很顺利地进入了企业管理层,并且在一家分公司担任第一把手。 一年后,儿子被弄得焦头烂额,身疲力尽。大学里所学的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标杆超越都用上了,业绩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了。 某天下午,儿子专程搭飞机回总部,跟父亲发起牢骚。诉说这一年来,他如何废寝忘餐、如何软硬兼施,部下就是不乐意听他指挥。 老板认真听完后,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根三十厘米长的绳子放在桌上,叫他的儿子用手拿着绳子的一端向前推,看能不能让绳子往前移动。 结果,不论怎样推,绳子就是不肯往前移,只是歪歪斜斜地在原处扭动。 父亲接着要儿子调一个方向,然后往前拉,看情况如何。 结果,绳子笔直地往前走了。 老板问:“你现在悟到了什么吗?” 儿子说:“老爸,我明白了,人是有惰性的,就象这根绳子一样。做领导的不能在后面推,必须在前面拉。” 面对上面这个案例,可能有人会纳闷:老板的儿子在哈佛大学难道还没学过《管理学》这门课程?答案是:儿子学过,也学到了,只不过是没悟到而已。可见,学习的过程中“悟道”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人的悟性深浅跟个人的社会阅历有关,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领悟。就象一个女的去解读她的男朋友一样。如果是十几岁的女孩,你会以帅不帅去解读对方;如果是二十几岁的女生,她会以有没有钱去解读对方;如果是三十几岁的女人,她会以人品好不好去解读对方。 3、道,万物本原,普遍规律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四十二章》 (2)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 解老》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物的本原,世间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 为了证明道总是相通的,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张老板参加了国学应用班,上课的地点在泰山书院,老师是一位很有修行的居士。某天,张老板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自己的老师。来到居士的会客厅后,张老板与居士一边品茶,一边闲聊。突然,他问了一句:“老师,什么原因会让某物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居士随口答道。 张老板听后,顿时目瞪口呆。 居士见状,问:“什么让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张老板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山坡下的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干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老师你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老师一出口就答对了。” 居士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物,我答的是道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身,我答的是人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道通百事呀。就象有些企业家一样,过于追求金钱带来的快感,忘记了追求精神带来的快乐,结果变成了两院院士(进了法院、进了医院)。张老板啊,别忘记了,想追求快乐的生活,不能被太多的名缰利锁所牵引啊。” 再看另一个故事: 如家连锁酒店成立于2002年6月,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营业额一路攀升,酒店的数量也从2002年的5家迅速发展到2004年的55家。 这个时候,董事会开始筹划未来了,他们准备打造一个全国连锁的集团公司,他们非常需要一位能把公司做到十亿、百亿营业额水平的CEO。 从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人才呢?最初,如家董事会在酒店行业中物色,可惜的是,酒店行业中没有他们所期望的那种人才,因为连锁酒店是一个新型的行业。 这个时候,有人建议:既然关注点在连锁上,我们是否应在连锁行业中寻找?并且连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是零售业,我们能不能在零售业中寻找理想的人才? 后来,猎头公司找到了孙坚。孙坚自89年赴澳洲学习市场营销之后,一直在事零售业工作。2000年加盟英国翠丰集团下属百安居(中国)公司任中国区市场副总裁。 如果猎头公司将孙坚挖过来,那么,如家董事会不得不考虑两个问题:职业经理人的激情往往不如创始人,非专业出身的孙坚还须从零开始学习酒店管理。 尽管顾虑重重,如家董事会的沈南鹏和梁建章还是面试了孙坚。那场面谈长大三个多小时,三个男人开始谈六西格马、侃流程改造、系统搭建,越聊越来劲,最后,孙坚说:“坦率地讲,我不懂酒店,如果我与如家会有哪些相关联的话,那就是我的管理经验,我身处服务业、连锁行业。从产品角度上讲,隔行如隔山,但从管理上说,隔行不隔道。” 沈南鹏听后,说:“嗯?有道理,说明我们有缘分。孙先生,你后天开始上班吧。” 就这样,孙坚一个卖油漆的,凭一句话“从管理上说,隔行不隔道”,开始转入酒店行业了。
4、道,最高境界,形之上者 形之上者,谓之道;形之下者,谓之器(术)。――《周易 系辞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师说》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术可以升华为道,道反过来也可以驾御术,学习任何一门技能必须达到“道”这个层面,否则,还是杨白劳(白白劳动)。常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 养生主》里面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说明这一点。 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杀牛的动作象跳舞一样优美,杀牛的声音象唱歌一样好听。 梁惠王看后非常惊讶,忙问:“嗯?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因为我追求的是‘道’,也就是研究牛的解剖知识。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牛的结构还不了解,用坏了很多把刀,也把自己累坏了。三年之后,我已经弄懂了牛的内部结构,现在宰牛的时候,我根本不用看,全凭意念,顺着牛躯体的肌腱走向,沿着骨间隙用刀,一下子就把一头牛分解了。如果不认认真真学习解剖知识,那是很麻烦的。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要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肌腱;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而我现在手中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但刀口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 梁惠王听后说:“哦!我明白了,道比术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道’有四个特点。那么,大学之‘道’是否符合这四点了呢? 答案是完全符合。 第一,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可以说明大学之“道”是高度概括,非常简练的。 第二,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可以说明大学之“道”是重在领悟,不易言传。 第三,从“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可以说明大学之“道”是万物本原,普遍规律。 第四,再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可以说明大学之“道”是最高境界,术之升华。 《大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管教家族、管理企业、治理国家都是一样的,仅是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字――“道”(具体的方法后面各章节会继续详解),如果弄懂了这个“道”,就非常简单了。老子也曾经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 六十章》,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是东方的理念,那西方的管理学又是如何阐述这一点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