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盲盒店里的大学生)
文/月儿老师教育日记(原创,严禁转载抄袭,侵权必究)
消费一直是国家与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形态、物质产品利益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的消费观更是随之变化多端。
要说近一段时间大学生青睐于什么?潮鞋、化妆品、名牌包包还是游戏呢?这些都不是。近日,一款名为“盲盒”的物品风靡于大学生年轻群体中。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购买者在购买前对其商品样式一无所知,里面通常装着的都是各种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还有设计师独自设计出来的玩偶。
正是这种看似怪异奇葩的商品营销,却独独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其中一部分商家从中窥看到商机,开始进行“炒盲盒”,紧接着一度火爆,形成了“盲盒热”的消费风潮。
盲盒店里的大学生:从盲盒角度分析大学生消费观,被拿捏的死死的
“什么是盲盒?”“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吗?”“年轻人真会花钱。”
当炒盲盒的各种新闻扑面而来时,网友们纷纷表示疑惑与感慨,不明白大学生这些年轻人的想法,也理解不了为啥要去买一个不曾得知样式的物件,更是为这些人的选择感到疯狂。
而热爱盲盒的大学生却解释道:这是自身的一种兴趣爱好所然。
为自己的兴趣付费,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最鲜明的消费特征之一。愿意为自我爱好斥巨资,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和一些迷妹倾尽所有疯狂追星如出一辙。
大学生不再是局限于吃饱穿暖如此普通的事情上了,更在意自己的体验感、陪伴与心灵慰藉。
而盲盒这一商品,则正中喜好,刺激人精神上短暂的兴奋从而带来快乐,逐渐成为大学生“排忧解难”的“必需品”,让人从此上瘾。
我们从盲盒这一消费理念来看,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怎样的,而商家正是抓住这几点,将其拿捏得死死的。
从众心理:跟风驱使大学生消费
从众心态最是大学生消费的“罪魁祸首”。日前燃起的“盲盒热”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没有参与到的人群都想去感受一下,面对大多数人都集体在做的事情,大学生总会有跟风的心理。
商家通过与明星或网红合作的形式,加上盲盒开箱类似视频发布,逐渐加重盲盒热潮的风浪。
攀比与炫耀心理:基于一种“荣誉”加成
由于从众心理使得掀起的盲盒浪潮由小众经济逐渐沦为大众经济,从而形成了拥有盲盒,便自身有了附加的价值,相当于一种“荣誉”加成。
盲盒不光是一件商品那样简单,更深层次彰显的是消费者的个人财富,以及生活方式、个人条件状态甚至地位等一系列象征,这其中就是攀比与炫耀的心理在作祟。
不甘心、不服输心理:难以放弃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说付出了不能回收的成本。
当大学生拆开盲盒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稀有款或隐藏款,就会考虑到自己已经消费的金钱,加上自己认为不可能抽不到的不服输心理,进而会选择继续购买,直到身心得到安抚。
为什么会掀起“盲盒热”的浪潮?盲盒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近年来,盲盒成为年轻人最喜爱商品之一。盲盒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有潮玩盲盒、文具盲盒甚至还有机票盲盒等等,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的大学生喜爱、追捧。
但具体是怎样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了呢?到底盲盒拥有了什么“魔力”使得大学生热情追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个盲盒单价在59—99元不等,不是很昂贵的物品,不会使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表示在可接受范围内。
其次是盲盒大都可爱、精致,手感极佳,众多大学生都因此爱不释手,喜爱非常。
盲盒的抽取具有不确定性,这会给消费者带来刺激的感官,具有好玩的乐趣。当拆开之后的确定性结果又会从中带来满足感,心情舒畅,就会促进下次消费。
收集盲盒就跟小时候集齐小浣熊的水浒卡片一样,会增加消费者购买乐趣。当收集完成后,内心就会升起一股成就感与安全感,这是变相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同时盲盒爱好者也会因此聚集在一起,也具有社交价值。
写在最后
尽管盲盒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也应该适当有度地进行消费,“盲盒热”也同样需要我们“冷思考”。
盲盒的本质还依旧是商品,需要社会及时进行打击虚假宣传、售卖伪劣产品的不良行径。
作为消费群体的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盲盒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不要被蒙蔽住双眼,要有健康的消费心理,理性地消费。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发表见解,共同谈论。
感谢阅读!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