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退出985(用钱)
张作霖是穷苦出身,由于家境贫寒,从小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只是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因为自己读书少,张作霖在功成名就之后,对教育非常的重视。1922年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大学。
张作霖作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东北王”,对东北的教育十分重视,他想创办一所最好的大学,民间传说当时张作霖对奉天省长王永江说:
“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用钱“砸”出来的国内一流高等学府
作为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大军阀,张作霖能从购买枪炮的钱款中拨出大笔经费来办教育,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而且他是真心想做这件事,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而当时的奉天省省长王永江成了东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并亲题“知行合一”作为东北大学的校训。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学术文化。
最初东北大学的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来在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陨。两个月后,刚刚接替其父主持东北军政的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继任了东北大学的第三任校长,在东北的教育方面,张学良和张作霖的想法是一致的,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先后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扩建校舍、高薪礼聘著名学者、购置国外先进实验设备、资送优秀学生出国。这一时期,英、法、美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纷至沓来,进驻东北大学讲学与交流。包括当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应张学良的邀请来到东北大学,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发展成为设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在校学生3000人,舍宇壮丽、设备先进,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的国内一流高等学府。
流浪中的大学
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破坏的第一所大学。校舍被日军占领,设备图书损失殆尽,著名学者严重流失,学生流浪他乡,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1931年10月,东北大学在北平勉强复课。
然而,东北大学的流浪生涯才刚刚开始,1935年12月9日,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东大师生冲破手持大刀的军警包围,孤军出动,从崇元观到西四北大街,再到东郊民巷,成为斗争中的主力和先锋。
可在那之后,华北局势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北平各大学纷纷外迁,东北大学工学院率先迁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张学良筹资15万修建校舍,并告诫师生不忘复土还乡之责。
1937年1月,还留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南迁到河南开封。同年6月,改名为“国立东北大学”的学校全部迁到西安。1938年春,西安惨遭日军轰炸,东北大学被迫由陕入川。1946年2月,解放区也成立东北大学,学良校长胞弟张学思任校长。校址初设本溪,后转迁丹东、梅河口、吉林,6月定址佳木斯市,解放前夕迁到长春。1946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的师生才从三台迁回沈阳原址,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文、理和法商学院并入长春解放区东北大学,后定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一直到1993年,国家教委才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如今的东北大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也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三十二所高校之一和研究生招生三十四所自主划线高校之一。东北大学没有因为曾经的颠沛流离而一蹶不振,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焕发了更加强大的能量,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等科研成果,兴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第一个软件园、第一家上市的校办企业,为东北的人才培养与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