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枪杀大学生(1937年)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7 20:15:01

1937年10月6日清晨,延安陕北公学收到学生报案,称其同宿舍一名16岁女学生刘茜彻夜未归,不知去向。

当时,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整个社会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混乱不堪,分崩离析,唯独延安可称一方乐土。基于根据地内部平等共产的生活方式,抗战时期,延安一带基本已经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在这种环境下,得知16岁女学生无故失踪后,陕北公学非常重视,迅速派出人手四处寻找,最终却在延河边的一片血泊中发现了刘茜的遗体。

经过检查发现,刘茜中的是枪伤,两个弹孔均命中要害,一枪在肋下,一枪直击头部,脸部已经模糊,惨不忍睹。

延安是当时全国的革命圣地,在人们心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分量。七七事变后,仅全国各地前往投奔的知识青年多达数万人之巨,来到这里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共同理想和追求的有志之士,刘茜也是其中之一。既然大家千里迢迢来到延安,都是奔着同样的理想而来,为何还会有人公然对自己的同志下此毒手?如果这则消息传出去,会对边区多年积攒下来的声誉造成多大损害?

考虑到事件的严重性,陕北公学立即将案情上报给延安保卫处。接到报案后,延安保卫处火速开展调查,一番摸排后,他们发现了两条重大线索。

根据刘茜的同学提供的线索显示,10月5日晚上,抗大第六大队长黄克功曾来宿舍找过刘茜,后二人相约去河边谈话。二人曾是恋人关系,经常约会。另据黄克功警卫员提供的线索显示,黄克功表现反常,10月6日一大早就起来站在六大队所在的凤凰山上向外眺望。在给黄克功洗衣服时,衣服上有明显的新鲜血痕,而且黄的配枪有明显开过火的痕迹。

综上两条线索,延安保卫处将嫌疑对象锁定在抗大黄克功身上,并以此为依据传唤了黄克功。

面对一系列举证,黄克功对杀害女友刘茜的事情并不隐瞒,毫无保留地从头到尾坦白了自己的杀人的经过。

1937年,一红军老将枪杀16岁女友,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南征北战的红军老将-黄克功

说起来,黄克功可算是红军中的功勋彪炳的人物。他生于1911年,16岁时曾参加过湘赣边界发动的武装暴动,19岁正式加入工农红军,并参与了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般来说,走完长征的红军本身就可以定义为久经考验的、珍贵的革命火种,前途无量。而在娄山关战役中,黄克功又因骁勇善战而大放异彩,因此抵达延安后不久,26岁的他已经升任师团级干部了,就连毛泽东都对他赏识有加。

西安事变后,为了抗日需要,延安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黄克功被任命为抗大第二期第15队队长,前程大好。但太过顺利的人生,也让他变得极度地恃宠自傲,为日后闯下大祸埋下了伏笔。

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刘茜

被害人刘茜原名董秋月,1921年生于山西太原。她的祖上在山西身份显赫,祖父董崇仁做过晋南镇守使,据说是袁世凯的把兄弟。后来袁世凯病逝后,董家逐渐失势,遂变卖了财产,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定襄过起了富足的隐居生活。其外祖父高步青亦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是清末进士,清朝覆灭后曾在天津、河北和山西等地担任要职。

祖父归隐田园后,董秋月和父亲董晋魁一家先后迁居北平。七七事变爆发后,又迁回太原。

然而,尽管董家家境殷实,但归咎于旧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董秋月出生以后就一直不受重视,在家中屡遭偏见。不仅如此,其父亲董晋魁还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坚决不让她去学校念书。最后还是在留过洋的姨妈刘映荷的帮助、劝说下,董秋月才勉强上了小学和中学。

好景不长,1937年夏天,眼瞅着山西已不可避免要被日军入侵,许多人纷纷选择逃离山西。董秋月一家顺着关中平原最终逃往了甘肃天水避难,而她本人却不甘屈服,选择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加入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去。

西安事变后,毛泽东在延安领导开办了抗大、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女子大学等一系列学校,对外招收青年学生。陕北地区平等共产的生活方式,与当时西南(重庆四川等地)大后方的世俗化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董秋月和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一样,离开家乡,远赴延安,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大潮。

1937年8月,董秋月抵达延安,报考了抗日军政大学,并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刘茜。 这个名字一来是为了感恩帮助自己读书的姨妈刘映荷,希望能以她为榜样,做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二来这是“茜”是一种红色染料的原料,代表着她对延安的美好憧憬和革命的炙热追求。

1937年,一红军老将枪杀16岁女友,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突如其来的缘分

刘茜在中学时学习优秀,因此如期考上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被分到第15队。

当时黄克功刚好是抗大第二期15队的队长,他仪表堂堂,有战功,有才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按理说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身边应该不乏追求者。然而,黄克功却偏偏看中了新来的16岁学生刘茜。

在现在看来,女孩16岁谈恋爱太早,但是在那个普遍早婚的年代,十五六岁结婚生子也是不稀奇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刘茜不仅年轻漂亮,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而且英气逼人,很快就吸引了黄克功的注意。

尽管在当时的延安,青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达到18:1,但是真正走过长征,且战功卓著的军官还是不多的。许多女青年一有空就会找红军老战士听战斗故事,在她们看来,走过长征的战士都是传奇式的英雄。黄克功仪表堂堂,身居高位,不仅走过长征,而且功勋卓著,很快也就获得了刘茜的好感。二人一来一去,关系逐渐亲密起来,在旁人看来,黄克功和刘茜俨然是一对公开的恋人,黄克功甚至有了谈婚论嫁的想法。

就在二人恋爱没多久,因为涌入陕北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延安又成立了几所新的学校,刘茜被调往陕北公学。黄克功则仍留在抗大,担任第三期六队队长职务。

1937年,一红军老将枪杀16岁女友,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感情破裂

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相距约5公里,看上去并不算太远,但正是这段距离,让两人的距离和间隙无限放大。

因为工作原因,两人分开后,不能经常见面,大多以书信沟通往来。起初,两人在信中仍保持着恋人关系,互诉衷肠。但没过多久,黄克功就发现,刘茜对自己的热情大不如前了,甚至显现出些许不耐烦。

黄克功很清楚,刘茜的这种表现,说明她已经开始厌倦自己了。一番打听后他又得知,刘茜在新学校里和男同学多有往来,这不禁让黄克功大为光火,他认为刘茜可能移情别恋了。他立刻给刘茜写信,送礼物,甚至送钱,表示想立刻和刘茜结婚。

对于刘茜来说,那些和自己年龄相仿,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确实比黄克功更具吸引力。她最初之所以喜欢上黄克功,无非是因为她崇拜英雄。但是和黄克功接触过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发现黄克功的缺点,比如黄克功不讲卫生,不喜欢刷牙,而且口头禅很多,喜欢刻意吹捧自己的过去……在刘茜心中,黄克功的光芒逐渐被隐匿,取而代之的是骄横、自负和霸道等缺点。最终,她向黄克功写信坦白,表示两人不合适,希望终止恋人关系。

按常理,一段恋情发展到这一步,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了。但黄克功并不甘心。他曾试过给刘茜送钱,希望挽回刘茜的心,但没想到却引起刘茜更大的反感,刘茜给他回信说:

“送钱吗?假如你爱我,这钱就不应该给我,应该送给前方的战士用。现在正是国家存亡之际,我们更应该讲广义的爱,要知道4万万同胞还在水深火热中等着我们去爱他们。你不应该爱我,而是应该爱我们的同胞。”

黄克功发觉送钱似乎不太合适,又转而给刘茜送礼物,不想又被泼一盆冷水。面对黄克功的礼物,刘茜这样回信:

“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意志认识的相同,你不应用物质来哄我,这是我拒绝你送我钱和用品的原因,希望你不要那般的来了,你无形中做了降低朋友的行为。”

面对油盐不进的刘茜,黄克功知道,这段感情俨然已经无法挽回了。想当年,自己仪表堂堂,身居高位,是不少少女倾慕的对象。反观如今,和刘茜分开才几天就被无情抛弃,黄克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羞辱,很没面子。

按照正常思维,刘茜的这两段回信,可以说已经宣告这段感情没有挽回的可能了。黄克功是个聪明人,想必内心自然也是清楚的。

然而,黄克功的心胸还是太过狭隘了,他不甘心认赌服输。他将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刘茜,认为刘茜此前一直是在玩弄他的感情,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竟起了杀心。

1937年10月5日,黄克功携带一把勃朗宁手枪,和同校的黄志勇一同前往陕北公学,约刘茜出来谈话。刘茜的同学并不知道二人的感情已经破裂,以为他们只是正常的约会,所以也没有过多的询问和干涉。

面对黄克功的邀约,刘茜不好拒绝,只好离开宿舍和黄克功一起来到河边散步。二人到河边没多久,天就已经全黑了,同行的黄志勇不好意思跟太近做电灯泡,就告别了黄克功,只身回学校(抗大)去了。在这次谈话中,黄克功先是对刘茜的行为进行了责备,随后又要求刘茜立即公开宣布和自己结婚,但却遭到刘茜严厉拒绝。

黄克功本就是带着一肚子火气过来的,如今谈判破裂,又让黄克功的怒火进一步升级。最终,愤怒冲昏了理智,黄克功拔出手枪指着刘茜进行恫吓,希望能以武力使对方屈服。然而,面对死亡威胁,刘茜仍然态度坚决,称二人之间根本没有婚约。随着两人冲突迅速激化,怒不可遏的黄克功扣动扳机,击中了刘茜的肋部。刘茜应声倒地,呼喊救命。

如果黄克功此时悔悟,及时将刘茜送医治疗,也不至于酿成大祸。然而此时的黄克功已经完全没有理智了,他的脑子里只有愤怒和屈辱,遂即一不做二不休,又向刘茜的头部补了一枪,致使刘茜当场死亡。

1937年,一红军老将枪杀16岁女友,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是“杀”是“留”?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黄克功杀人后,曾做过一些掩饰。比如,他回学校后,立即就将衣服鞋子、手枪等做了简单的擦拭清洗,还修改了和刘茜谈恋爱时的书信日期,以掩人耳目。

可是,他去找刘茜的事情,陕北公学的很多学生都知道,又怎么能轻易掩盖过去呢?

所以,第二天刘茜的遗体被发现后,所有的嫌疑很快就指向了黄克功。鉴于当时黄克功已经身居旅要职,事关重大,所以该案件移交由抗大的副校长罗瑞卿亲自审讯。

面对陕北公学校友的证词,以及黄克功警卫员提供的血衣、手枪等物证,黄克功最终坦白。一时间,舆论哗然。对于这次故意杀人事件,黄克功是杀是留问题,在延安内部亦是众说纷纭。

从法律层面讲,黄克功无视被害人刘茜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权,强迫婚姻,已属违法。国难当头,故意杀害革命同志,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而从其他方面说,黄克功战功卓著,身居要职,按照《中华苏维埃惩治反革命条例》中“规定于革命有功的罪犯可以减刑”的特殊条例,可以减刑。而且张灵甫枪杀妻子,却仍被升职重用,当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能否以此先例赦免黄克功,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望着这位在革命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年轻的“老井冈”,罗瑞卿的心情非常复杂。他拨通了电话,把这一事件报告给了毛主席。谁知毛主席听完后,愤怒地说:“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么?”

在后来研究黄克功案件的专项会议上,罗瑞卿强调说:

“黄克功敢于随便开枪杀人,原因之一就是自恃有功,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如果我们不惩办他,不是也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吗?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什么功劳、地位、才干都不能阻挡依法制裁。”

1937年10月12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对“黄克功案”进行公审,依法判决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在法庭上,雷经天庄严地宣读判决书:“值兹国难当头……我们用血肉换来的枪弹,应用来杀敌人,用来争取自己国家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但该凶犯黄克功竟致丧心病狂,枪杀自己的革命青年同志,破坏革命纪律,破坏革命团结,无异帮助了敌人……”

在人潮中,黄克功被押赴刑场,准备受刑。然而,此时的他仍心存侥幸,因为他在此前曾给毛主席写过一封悔罪信。在信中,他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忏悔,请求法院能够留他一条生路,称:

“如果必须执行死刑的话,我希望我能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

另外,许多“老井冈”也在案件发生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毛主席求情,希望能让黄克功戴罪立功……也许毛主席真的会被打动呢?

1937年,一红军老将枪杀16岁女友,毛主席力排众议:必须处决

果不其然,就在快要抵达刑场时,一匹快马映入人们的眼帘,毛主席真的来信了。毛主席有赦免权,这封信会赦免黄克功的死刑吗?黑压压的人群中一阵骚动。

黄克功也面露喜色,停下了脚步。他明白,自己现在已经是将死之人了,就算这封信里装着的是一个坏消息,又能坏到哪里去呢?可万一是好消息,自己不是就可以逃出生天了。在信笺开封前,他的心里反复思考着这封信的内容,十分忐忑。

主持人打开信封,示意让黄克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随后开始宣读毛主席的信:

雷经天同志:

你及黄克功的信均收到。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听完毛主席的信,黄克功才如梦初醒一般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此前他一直抱有能够侥幸躲过一劫的希望,内心深处并没不认同自己的罪行。随着三声“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黄克功被押出法场,执行枪决。

不久,清凉山刑场方向传来了砰!砰!两声枪响。枪声在群山中回荡,听上去是那么的遥远而又深沉,它既为黄克功逼婚枪杀刘茜案终于画上了句号,也为人世间的正义公理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