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长是什么级别(3所)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7 19:09:01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好学校培养好学生,但前提是学校自己要不断发展。

作者|夹大师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为随后的改革开放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同时也是指导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比如,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而创新的成果重在实践。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43年后的5月11日,“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为主题,核心就是展示科技创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作为新兴产业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精选了12家本区单位的25件展品亮相展会,其中有三所陕西“双一流”高校的展品,广受瞩目,它们是:

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3件;西北工业大学仿生机器人及水下航行器2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智慧农业机器人2件。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丝博会现场

沣西新城,位于沣河西侧,曾是西周的都城丰京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经过2300多年的历史流转,这里已成一片农田,人烟稀少,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底子都比较薄弱。

2014年西咸新区的设立,为沣西区域带来新的机遇。作为“一区五城”布局的新城之一,沣西新城通过与西安丰富的教育资源联手,为自己创造了发展条件,也让高校有了施展能力的空间。

起初,合作也曾引起质疑,有些人认为不过是房地产开发的手段,但在这次丝路博览会上,展现出第一阶段的成果,用实践证明了沣西新城抓住教育资源优势、打造智慧城区的定位。

三所顶尖高校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的专业特长,如今聚集到一个地方,形成资源集中和优势互补,将成为西部最强的教育集群,为沣西的腾飞助力 。

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01

最早与沣西新城牵手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双方合作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15年签约,2017年开工,如今已完成一期建设,师生和研究所也集中入驻。

对西交大来说,这是“西迁精神”的一种延续。

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为台湾海峡形势紧张,考虑到可能要爆发战争,中央决定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到西部,让沿海的一些工厂和高校,迁到内地。

其中就包括位于上海的老牌高校“交通大学”,整体搬迁至西安。

新校址选在西安市和平门外,当时是一片麦田,从零开始建设。为了校园生活的美化,在旁边唐兴庆宫遗址的基础上,还修建了一座兴庆公园,所以西交大的老校区也叫“兴庆校区”。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正在建设的西交大

交大同学对于西迁也是比较拥护的,当时在上海还发起了一场“跑西安”运动,就是一个班的学生绕训练场跑步,加起来的长度,刚好达到从上海到西安的里程

1956年夏天,交大开始动迁,乘专列前往西安,每人发一张特制的乘车证,橙色的,上面画着一列火车,并写着几个大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为了服务好师生,西安市政府考虑到江南人吃惯了米饭,不适应北方的面食,特意把招待外宾的大米,全给了交大。

西迁在1958年夏天完成。西安的交大继承了上海的交大60%以上的师资、70%以上的藏书和仪器设备。这是西交大成为名校的重要基础。

1959年,在国家确定的首批16所重点大学中,西交大位列其中。从那之后,不管什么榜单上的重点大学,都少不了西交大。最好的时候,位列全国大学综合实力榜前十。

感谢包邮区的赞助,陕西高等教育有了自己的门面。

西交大的王牌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贸易经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比较时髦的专业,实力也很强。

这几年,学校紧跟科研前沿,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较多,在原来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基础上,专门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正式开始本科招生。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西交大校门,很大气

学校地位究竟如何,最终还是看学生的发展,知乎上有一个西交大校友的故事,很让人羡慕:

本人16年西交本科毕业,女友21年西交本硕毕业。我们两人都是来自农村,都是最普通的农村家庭。目前本人2020年收入到手50多万,女友找的第一份工作年薪也是50多万。

学校排名第6名或第8名或第12名或第15名,对于个人而言都不重要——他们都属于全国认可的名校。

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学里让自己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努力奋斗。

好学校培养好学生,但前提是学校自己要不断发展。

西交大曾遇到过困境。新世纪初,随着全国并校热潮涌起,中东部的浙大、武大、华科等校迅速崛起,西交大在全国的排名有所下降。从巅峰时期的前十,落到了前十五。

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够,缺钱、缺地、缺房。

没有钱,建不了现代化的实验室,科研就会受到限制。没有地,支撑不了学校的规模,也难吸引人才。

西交大的兴庆校区占地面积约3849亩,曾经因为人多空间少,研究生宿舍从两人间改为三人间,博士生宿舍从单间改为双人间。

后来并入的雁塔校区、2013年新建的曲江校区,占地均是1000多亩。

而现在的沣西新城创新港校区,总占地面积5036亩,能容纳29个研究院,3万多名高端人才。

最直接的好处是改善了生活环境,研究生可以享受单人宿舍,五人一个套间,这种条件在全国都是让人羡慕的。

2019年9月7日,创新港举办了第一次开学典礼。一期建设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像60年前的那次西迁一样,都是“中国速度”的体现。

去年底,西安地铁5号线正式运营,贯通兴庆校区、曲江校区和创新港,拉近了沣西与西安的距离,便利了教学,也成为该区发展的“助推器”。

“西迁精神”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02

西北工业大学在陕西高校中,是仅次于西交大的存在,但它的历史比较久远,可追溯到1938年在汉中创办的“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是抗战爆发后从北京迁过来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组成,但不像西南联大那么团结,几个学校有门户之见,在一起仅俩月又进行了拆分重组。

1938年6月,西北联大的工学院与张学良带过来的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在汉中城固县。抗战胜利后,曾迁到咸阳,也就是今天西藏民族学院的地方。

到了1950年代,就在交大西迁的同时,位于南京的华东航空学院也迁到了西安,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随后,哈军工的航空工程系,也整体并入西工大。学校实力大增,坐拥航空、航天、航海三大领域,全国独一份,归属国防科委主管,成为“国防七子”之一。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半军半民的西工大

另外“六子”是: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中国的航天技术,基本是靠“国防七子”研究出来的。

在航空领域,很多重大型号战斗机的设计师,都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友。因涉及诸多保密级别的项目技术工程,西工大有句话,“美国国防部的黑名单里我们挂着名。”

这里出过24位两院院士。1983年至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2006年至2013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杨卫,都是西工大毕业的。

2017年,西工大和西交大一起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名单,是陕西高等教育的“双雄”。

西工大眼界也高,对标学校不在国内,而是出过7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加州理工大学。

互联网浪潮兴起后,计算机专业成为显学,西工大的计算机学院,长期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一,风头无量,一代代穿格子衫的码农从这里诞生,毕业就拿高薪。

有人形容:平时在学校人下人,毕业后成为人上人。

但最厉害的,还是无人机。依靠在航空领域的优势,西工大在无人机行业的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无人机、建成我国出口的第一条无人机生产线。

军队装备的无人机,很大部分来自西工大。在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和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西工大的无人机方队都曾入列展示。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的无人机方阵

但也因为偏重国防,西工大在民间的名声不是那么响亮,属于朴实无华型。很多对“三航”领域感兴趣、也立志国防的学生,更愿意报考北航、南航等。

所以,有网友建议:那改名叫西北航空航天大学?

西工大老校区在西安碑林区的友谊西路,旁边就是边家村,西安著名的城中村,因左拥西工大、右抱西北大学而出名。西工大学生也常自嘲是“边家村职业技术学院”。

友谊校区比较小,占地只有1200亩,所以在2003年又修建了长安校区,位于秦岭山下,面积3900亩。

计划是盖成“山水园林型”校园,景色倒是很美,空气也清新,但是位置太偏,离市区有20多公里,方圆15里不见地铁,出行很不方便。

学生吐槽说:进城吃个火锅花费120,打车需要140。

而西工大和沣西新城正在合作建设的“翱翔小镇”,是全国首个以“空天地海”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示范小镇,听名字就很应景。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翱翔小镇门口(图/西安楼市)

说直白点,就是建一个无人机研制基地,充分发挥西工大在这个领域的优势。

早在2017年时,发改委批复在陕西建立两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家给了西交大;一家叫“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便是由西工大承建。

发展需要机遇,也需要硬条件。翱翔小镇已于2017年启动,规划占地7500亩,远远大于原有校区,将容纳空、天、地、海4个方向11个研究所。

再加上地铁五号线直达翱翔小镇门口,解决了学生的出行问题,大家再不用抱怨进城难了。

向来低调内敛的西工大,如今蓄势待发,就看下半场的表现了。

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历史也可追溯到“西北联大”,在当时的拆分重组中,农学院被分出来,与陕西本地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

抗战胜利后,农学院搬迁到咸阳的武功县,那是周王朝的先祖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与学校的气质很配。

具体位置在杨陵镇——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墓“泰陵”所在地。独孤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势女人,对老公管得很严,要求一夫一妻制,隋文帝有五个儿子,全都是他所生。

西安市曾经提出给块地方,让西农搬到城里,但被拒绝了。学校觉得搞农业,呆在郊外就挺好的。至今,校园还保留有民国时期的老教室,墙壁上能看到战争年代的弹痕。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西农老校区

1996年,时任副总理李岚清视察陕西,发现杨陵这个地方,竟然有十多个农林方面的学校和科研所,大为吃惊,有意给予扶持。

当地人称“农业科技城”,但是基础设施太差,缺乏投资和整体规划。曾经有位研究员的妻子难产,无法在当地手术,只能送往西安,结果半路去世了。

不久后,发展的机遇来了,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注意,示范区的名字叫“杨凌”,取凌云壮志之意,据说是考虑到“陵”字有些阴气,不利于招商。

杨凌示范区归陕西省直属,而原来的杨陵区依然存在,是咸阳的一个区。

示范区成立后,资源整合继续进行。1999年,西北农业大学和区里的其它6个学校、科研单位合并,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岚清亲自参加了成立大会。

2004年,国家启动985二期工程,杨凌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又正逢推进“西部大开发”,西农也就被选上了,成为陕西第三所985高校。

2017年,西农入选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6所名单,虽然仍在“双一流”之列,但比起本省两位大哥西交大和西工大,还是降低了点规格。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西农的校园,本身很美,但稍显空旷。

可以说,西农的发展主要靠政策的提携,赶上了好时候,但因为农业天生的“土”基因,专业不够时尚前卫,学校的名气也一直不响。

再加上学校位置偏,离西安市区远,学生见的新东西少,视野也受到限制。

西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还不如很多211学校高。不少入校学生是“农村做题家”,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从农村中来,在农村中学,最后又回到农村。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有企业在招聘会上收完简历说,985的留下来,西农的可以走了。

身为985高校,却总是被211吊打,西农早就在等待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要想弯道超车,就必须把目光投向未来,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地上。

2020年5月,西农宣布将和杨凌示范区一起,在沣西新城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规划用地约160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丝博会上的西农展台

显然,对西农来说,又一个大的机遇来了。“未来农业研究院”重点关注生命科学前沿、人类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都是这几年非常热的词。

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西安还没有龙头老大,西农如果抓住这个领域深耕,突破的可能很大。

杨凌校区还会保持基本的农林方面的专业,而沣西校区主要是研究院,侧重科研。

如果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前给人的主要印象是“农林”,那么以后的标签就是“科技”。

在杨凌示范区,西农一家独大,但缺少交流机会,等到了沣西新城后,与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比邻,师生之间来往方便,在知识的碰撞中,也能促成见识的提高。

格局大了,生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04

陕西全部三所“双一流”大学,齐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这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布局。

关键是要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如果仅仅是让学校多了一个校区,再好的合作也是纸上谈兵。

目前,沣西新城已建成西交大创新港,29个核心研究院全部进驻。西工大11个专业方向研究所,也正逐步入驻翱翔小镇。西农未来研究院,开工在即。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三大高校在沣西新城的布局

为了进一步实现科研的落地实践,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全面启动,会议在沣西新城召开。这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秦创原”三个字很有意味:“秦”代表老秦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创”是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是要追根溯源进行研究,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

通俗点解释,秦创原就是一个连通平台,要服务像西交大、西工大、西农这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享资源、各取所需,共同进行科技创新。

就在本届丝博会举办前夕,5月10日,西咸会议中心还举办了一场签约活动,沣西新城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其中包括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

此次签约,将规划变为能落地的项目,将为推动秦创原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所“双一流”大学都来到了这里,想要干什么?

△ 沣西新城外景

今年一季度,沣西新城GDP同比增长21.1%,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力量。

6月份,沣西新城将迎来成立10周年生日,从当初的一片农田,到现在的一座新城,它是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自身奋进的结果,最终受益的是居于新城的人。

十年磨一剑,剑出鞘时,锋芒必耀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