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师师徒训诫文(缅怀恩师江森先生)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 凌斌
江森教授是妇产科学一代宗师,大师之大在于目光远大、胸怀宏大。
我有幸在泉城追随先生学艺,寒来暑往五个春秋,查阅文献、审议来稿、登台手术、培养细胞、筹办会议、抄写文书、接人待物、端茶倒水、鞍前马后、耳濡目染,人生境界缓缓升华。先生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卫生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大学著名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奈何天妒英才,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2日7时35分在济南逝世。
适逢先生百年诞辰,回顾跟随恩师的岁月,缅怀先生、追忆先生、更学习先生,传承和弘扬前辈慎思笃学、志存高远、清风傲骨、和而不同之精神。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不拘小节的先生
先生精通德、日、俄、英四国语言,且痴迷于古汉语,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先生门徒众多,做学问有先生在,便有恃无恐,曾经不知哪位仁兄需要参考德文文献,但是不识德文,竟“天经地义”有劳先生翻译,先生也不推脱,任劳任怨,但是翻译后却忘记是哪位学生拜托的任务了,在医生办公室,先生手捧译文文稿,怏怏询问:“谁让我翻译的文章,谁让我翻译的文章?”一脸的无辜,至今念起此情此景,依然忍俊不禁,意犹未尽,先生喜爱咬文嚼字,译文收官时一定是兴致勃勃,感慨满满,谈性浓浓,然而“俞伯牙”正襟危坐,欲抚琴而论道,却独不见了“钟子期”,陡然间的失落和无奈,颇有高山流水,知音难寻的悲壮苍凉。
先生严谨,遣词造句也颇为考究,针砭传统的“剖腹产”,“妊毒症”等专业名词不标准,词不达意,力主重新命名,才有了如今的“剖宫产”,“妊高症”;先生曾主编“实用妇科学”、“新编实用妇科学”;参编全国医药校、院教材“妇产科学”1~4版;参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妇产科感染性疾病”。1989年倡导创办、亲任主编,并获准出版发行的《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现已列入核心期刊,但是先生始终认为刊名不妥,谬种流传,理当是《现代妇产科学进展》,不可无学,不可不学,一字之失令先生耿耿于怀,抱憾终生。
技艺超群,人格独立而谆谆教诲的先生
先生手术精湛,刀法娴熟,威震江湖。名师出高徒,先生旗下高手云集,李家福老师、孙树三老师、张文尧老师、付建武老师、王洪云老师等,众将荟萃,艺高人胆大,挥刀斩癌魔,诸如宫颈癌、卵巢癌、外阴癌等复杂手术,在齐鲁医院就是司空见惯,“一碟小菜”,妇科的阴式手术,产科的腹膜外剖宫产也是一骑绝尘,我们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不断进步,在学生专注于手术技巧,并得意于手术技能取得进步时,却并未得到先生的赞誉。江公的观点是,手术是妇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你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好手术,他是手术大师,但是不屑于手术,他告诫我们:“手术操作就如同鞋匠在大街上修补鞋子,雕虫小技耳,你们需要的是思想。”三十年前,我不能完全明白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三十年后,我已近耳顺之年,基本明白了,如梦方醒,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必须的,正确的理念更为重要,如今我一遍又一遍讲述传递江公的训诫,告诫自己的学生,希望孩子们能够早日明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医书似海,大学苦读,死记硬背也是真功夫,书本本上的东西不记都不行,是要考试的,答错了是要扣分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年复一年,便修炼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千辛万苦熬出来,职业生涯依然必需读书学习,各种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皆为金科玉律,因为人命关天,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渐渐开始膜拜颁布指南的杂志,膜拜撰写指南的专家,他们居庙堂之高,令行禁止,神圣不可侵犯,高台巨人之下令晚辈折服,俯首称臣,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诚然,被驯服者如同井底之蛙,心亦安然,行亦安分,悠哉悠哉。
我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在如此之教育背景,如此之顺民心态下,起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先生鼓励学生自己开题。那时候的文人还是喜爱读书的,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时常人满为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瞧瞧处处都是宝,每次兴冲冲写出开题报告,每次都遭到先生的冷处理,回顾先生的教诲告诫,值得吾辈,乃至一辈又一辈思虑借鉴。我引经据典,先生则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羡慕别人的研究,跃跃欲试,先生则告诫:科学研究不是重复,一定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哪怕只有半步;我懵懵懂懂,漫无目的,先生则告诫:要学会发现存在的问题。
博士毕业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中,谨遵师训,越来越感悟到先生的智慧,毋庸置疑,先生的教诲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过去是看什么都平顺安然,现在是看什么都在“吹毛求疵”,或许这就是建立了“批判性思维模式”吧,拥有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很痛苦,但是也很受益,痛并快乐着。
义盖云天,兼容并包而洞若观火的先生
韩克师兄考入医学院校前,曾经军营熔炉的锤炼,特别忠诚、勤劳、善良、守纪、不多言、不多语,尤其师兄烹饪手艺之高超,没齿不忘。韩克陪同先生到基层医院手术,患者晚期肿瘤,手术非常困难,先生一丝不苟,完成了艰辛漫长的手术,先生面色苍白一反常态,拒绝饮食、滴水不进、一言不发,韩克迷茫,不知所措,只能奉命代表先生匆匆用餐,然后师徒仓皇赶回济南。先生命令直奔医院,诊断:消化道溃疡穿孔,腹膜炎。此时 师兄始才恍然大悟,如此之严重急腹症,腹部剧烈疼痛,先生没有一声呻吟,手术台上没有敷衍病人治疗,刀法依然从容稳健。古有关公忍痛咬紧牙关被郎中刮骨疗毒,江公此番是郎中忍痛咬紧牙关为病人歼灭肿瘤,皆为忠义之士。凭先生之精明医术,深谙自己的病情,故而禁食禁水,一方面自救,一方面等待时机手术被救,但是救治他人时,则不能丝毫懈怠。
在齐鲁医院推送先生进入手术室时,众人面色凝重,惊恐不安,先生挥挥手,喃喃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令人啼笑皆非,传颂至今。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先生之意志品格,由此可见沧海一粟。
韩克师兄当时对新兴的电视腹腔镜技术兴趣盎然,他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作为研究方向,饶有兴趣告诉我电视腔镜应用的现状和未来,我颇为所动,承蒙师兄厚爱,担任他的研究助手。遗憾的是,那时候齐鲁医院只有一台电视腹腔镜,归属普外科教研室且视为珍宝,师兄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借出来实属不易。我们以兔子着手实验,搭档完成了平生第一台电视腹腔镜手术,图像模糊不清,术野血肉模糊,长柄的手术器械不好使,也不听使唤,我们笨手笨脚,操作并不如意。尽管如此,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举还是播下了思想的火种,追溯自己几十年矢志不渝的微创职业生涯,起点就是此时此地,感谢齐鲁,感谢师兄!
先生对于电视腹腔镜手术的态度耐人寻味,我们夸赞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微创、腹壁瘢痕小、恢复快,先生则认为:经阴道的子宫切除,腹壁就没有瘢痕,更微创、更美观,因为先生的阴式手术实在是炉火纯青,如行云流水,宋磊师兄就是杰出的传人;我们夸赞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先生则一针见血:卵巢囊肿在腹腔内破溃泄漏,严重违背无瘤原则;我们夸赞西洋人发明的子宫肌瘤电动粉碎器的巧妙,先生则一语成谶:削足适履,后患无穷。或许老人家感到弟子的固执愚钝,每次谈论,先生耳提面命,结语总要严肃认真地补充一句话,而且愤愤然,一字一顿:“我在新加坡会议上就已经说过了!”实际上,迄今为止,我也没有去过新加坡。
先生对于腹腔镜手术的否定认识,在当时对于我的选择具有影响,时常惴惴不安,然而先生的伟大恰恰在于先生的兼容并蓄。先生博学睿智、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已经深刻预见腹腔镜技术存在的缺陷,甚至致命的缺陷,但是并没有完全否定腹腔镜,更没有率领众门徒封杀腹腔镜,甚至支持我学习腹腔镜,他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这种分歧属于“学纠”问题,并解释此“学纠”乃学术观点上的纠纷,导师的意见也仅供参考,倡导学术争鸣,兼听则明,丝毫不影响学生的选择,并主动提出帮助我联系外出学习腹腔镜技术。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我曾向孔北华师兄忏悔,当初自己少不更事,执迷腔镜,几十年来一路拼杀,义无反顾,空无防御,但是腹腔镜手术造成的肿瘤播散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已经铁证如山,昭然天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腹腔镜发展遭遇的重重困难,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美国FDA接连发布的安全警告等等,无一不是先生几十年前的忧虑。呜呼,先生就是先生,大师就是大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恩师已去,痛定思痛,作为江公的弟子,如今重温江公警句,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吾辈理当传承前辈的思想智慧,总结经验,修正错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微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微创大势,浩浩汤汤,面对微创医源性伤害,历经风雨,我们更加成熟和理性:既肯定微创技术,又否定微创技术,藉否定之否定,实现质的飞跃。浪子回头,亡羊补牢,我们正在探寻道路,弥补过失,腹腔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唯有采用发展的方法解决,才是明智之举,既不能草菅人命,也不能因噎废食,先生若在天有灵,定会欣慰释然。
淡泊名利,清正在德而浩气长存的先生
先生九十诞辰时已经重病在身,北华师兄安排了纪念活动,我和王沂峰师兄,王敏师妹,李红霞师妹等相约齐聚先生家中。令人痛心的是,先生晚年家中迭遭不幸,家境拮据,我们远在外地工作,也无力帮助恩师,颇感愧疚,大家就凑了些钱作为拜见老师的礼物,贴补家用。这是学生第一次反哺先生,那天先生特别欣慰。
次日纪念会上,先生当众掏出一个信封交给孔北华,并指着我们诙谐地说:“这是昨天他们送给我的,我从中取了一部分,请你先拿去,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这叫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此言一出,哄堂大笑。
一月后,在安徽收到先生的来信,读后泪如雨下,我深切意识到,这是恩师的临终遗言了:
凌博士:您好!
您和其他几位博士赠送我的成千上万元,我实在受之有愧,我已经安排转赠扶贫协会了,这样你们的贡献就大大增加了,我也就心安了!
一代宗师江森教授已经心安离去,环顾四周,物欲横流,我们又该如何心安!
江公百年诞辰,弟子们相约泉城再次相聚,怀念先生,油然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那个年代的那群人,山东妇产科以江、苏(江森教授,苏应宽教授)二老为旗帜,群英荟萃,为中国妇产科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老同行,长期在一省一市工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堪称妇产科团结协作的楷模,传为佳话。
每每临近新年,学生就要帮助先生分发邮寄贺信贺卡,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国内外诸地名家贤达,文人之间的祝福,当然是文人的方式,仪式感自然必不可少。泉城市内也要礼尚往来,以示彼此尊重牵挂,学生带上先生筹备的薄礼和先生手书的贺卡,骑着自己破旧的自行车,挨家挨户,登门拜年,乐在其中。
敲开殷立基教授的家门,送上先生的祝福;敲开高德恩教授的家门,带来先生的问候;敲开苏应宽教授的家门,呈上江公的薄礼,苏老慈祥,满面笑容,双臂张合,口中还念念有词:“这怎么敢当,这怎么敢当,这怎么敢当!”穿梭之间,禀报先生,先生则笑曰:“怎么不敢当啊,他先给我送了礼,我可是还礼啊!”似乎受了委屈,毕竟来而不往非礼也,二老那一瞬间的喜悦和笑容至今难以忘怀,款款君子,相交如水,情谊悠长。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敬爱的先生们相继驾鹤远去,在他们曾经耕耘的土地上,他们播撒的种子栉风沐雨,拔地而起,亭亭玉立,并且传承了先生们的品格、精神和播种方式,又把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这片肥沃的土地,春去春来,生生不息,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先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引路人,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精诚不倦、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精神铸就了青年医护人员的人生路标和“指南针”。
岁月不居,静坐在先生们播种的森林,绿荫之下,思绪飞扬,仿佛又闻到了先生弥散的淡淡的清香!
#医师报超能团#
免责申明: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上一篇:南方大学在哪个城市(大局已定)
下一篇:为途石家庄铁道大学(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