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占地3250亩)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铲开土堆,挖出“宝物”,再细细扫去浮尘,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慢慢呈现出原貌,这是眼下正火爆的“考古盲盒”。今年,不少博物馆纷纷将文物手办藏在土中,推出各具特色的“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这些爆火出圈的盲盒也让大家感受了一把考古学家的快乐。而在江南大学这座不太一样的博物馆中,同样也有这么四款“考古盲盒”——
【肇始】 百年文脉
打开“肇始”盲盒,拨开尘土,屹立于江南大学北大门的牌楼露了出来,金字大牌匾“江南第一学府”闪闪发光,夺人眼目,这便是由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顾毓琇题写。走进大门,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就此展开。
江南大学源起于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堪称“中国师范学堂嚆矢”的三江师范学堂。先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直至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筹建无锡轻工业学院,为后期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百年基石。
1995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发展成为轻工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揭开了学校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历经百年风雨及半个世纪的独立办学,如今的江南大学已逐渐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秀,科技成果丰厚,国际交流活跃,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2011年江南大学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于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秉承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之校训,江南大学迈上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传承】 “鼋”梦江南
第二个盲盒打开,一只神兽“蹦”了出来,原来这是江南大学的吉祥物——“太湖神鼋(yuán)”。龙生九子,“鼋”为其中一子,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向前,顽强努力,永不停歇。
百年沧桑,小蠡湖畔,神鼋“龙首昂紫宸”,一代又一代师生在这只吉祥物的陪伴下,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得来江南大学如今的灿烂成就。
从金陵办学到东迁建校,再到世纪之初组建新的江南大学,学校风风雨雨,一脉相传,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大学,设有18个学院(部),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9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位列最高档A+,设计学位列A;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位列B+,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位B。在7月公布的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2‰。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共有15个学科上榜,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世界第一。生物工程、仪器科学进入世界前100名。
有了强劲学科实力的加持,江南大学2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9个专业登上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单,A+专业9个,分别是包装工程(排名第1)、生物工程(排名第2)、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1)、食品质量与安全(排名第1)、酿酒工程(排名第1) 、视觉传达设计(排名第3)、环境设计(排名第3)、产品设计(排名第2)、服装与服饰设计(排名第5)。
而在科研领域,江南大学始终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3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
“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137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3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学校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公布的2019年国际专利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13位,中国高校第5位;在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上,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
今年5月,由八月瓜创新研究院完成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1—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篇》正式发布。江南大学位居全国第六,相较去年排名上升一位。
坐落于图书馆西侧的太湖神鼋,见证了江南大学的发展,也将继续陪伴更多江南人创造新的辉煌!
【融合】 博采众长
紧接着打开的是第三个盲盒——“融合”盲盒。但这个盒子有些特殊,因为里面装有32个,分别一一对应江南大学校园里的32座桥。占地面积3250亩的校园水系发达,因此为数众多的桥大大方便了学校师生的出行。曾有学生还为这些桥作过一首诗,“糜巷东行过曲水,燕雨采莲下南新。七曲星波现月浪,东林文昌志育英。云水丽水可映月,康桥板桥为正心。至善清明总思源,即心不羁爱自由。”桥,象征沟通与联系,在它们编织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里,可以轻而易举地与世界联通起来,博采众长,融汇中西。
江南大学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因为一位优秀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必须要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这样才能立足于时代洪流之中。其中,学校28.6%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同时学校还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
而“融合”对于江南大学而言,不仅仅是与国外院校机构的合作,在国内也是演绎出许多精彩的“融合”发展大片。
今年2月,江南大学与无锡市签署“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协议,围绕合作共建一流大学、合作共建无锡医学院、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战略合作。“十四五”期间,江南大学将在无锡的全力支持下,新建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意时尚与媒体等主流学院,打造生命与健康、设计与创意等优势学科群;打造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聚焦高层次拔尖人才,重点做好领军人才引培;推动国家级省部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在锡落户,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做大做强无锡医学院,提升附属医院建设水平,打造医疗健康服务新高地,共同助推科教兴市、科技强市建设。
在6月,由江南大学与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老字号食品研究院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在天津成立,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陈坚院士担任院长。该委员会汇聚了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一批食品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未来将聚焦老字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探索攻关未来食品技术,用科技赋能中华传统食品,探索老字号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7月,恒大农牧集团总裁王洁琼一行到江南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对接。双方将建立长期科研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并通过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携手奋斗,共同推进食品科技创新和产业加速发展。
江南大学正如其名,如江南的温婉女子般学习、包容着一切,并融合百家之长,构建独特的发展优势,跨过一座座桥,走向明媚的未来。
【传奇】 荣耀江南
剩下的最后一个自然就是主题为“传奇”的盲盒了,而这里面是江南大学的校友们。自从泰伯奔吴点燃江南火种,江南向来都是才情汇集之地,江南大学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行业中坚与栋梁之材,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名誉董事长、被誉为“茅台教父”的季克良,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季克良和他的妻子徐英,当年都是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的同班同学。1964年季克良刚毕业就被分配到贵州的茅台酒厂工作,一呆就是几十年,季克良也从一线普通员工一路做到了茅台集团总工程师、董事长。2019年11月25日,季克良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江南大学62届校友、原北京红星酿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景炎,是我国著名的酿酒专家,曾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首任秘书长、北京酿酒协会会长,现任白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还有被誉为“中国酿酒行业泰斗”的秦含章先生(1908年2月15日- 2019年8月15日),是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也曾是江南大学最年长的校友。他学识渊博,造诣甚深,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培养青年一代,桃李众多,为推动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经国务院批准为轻工系统的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得到全行业的共同敬仰和爱戴。
秦含章、高景炎、季克良三位大师为生物工程学院题字
在2018年,由中国粮油学会首次颁发的“中国粮油学会终身成就奖”,旨在表彰为推动我国粮油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在业界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此届共4名专家获此殊荣,其中有三位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校友。姚惠源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61届校友、张根旺是62届校友、王瑞元是64届校友。
江南大学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校友,他们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铸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每座大学都是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蕴藏着不可计数的“宝贝”,等待着你的探索和挖掘。带上考古小铲子,拨扫岁月尘土,收获如同开“盲盒”般的惊喜与快乐。江南大学在无锡期待期待与你共同寻找更多秘密!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江南大学招生就业
注:文章素材来自江南大学官微、新闻网、江南大学校史馆、最佳大学、无锡日报、人民资讯、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