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警惕青少年厌学现象背后的这种心理危机)
被“押送”来咨询的少年
国庆期间,连续接触了几位来咨询的少年。实际上,他们都是不情不愿被父母“押送”过来的。
其中一位,叫小欣吧,读初中,平常成绩优异,但大概半年前,有一次和同学起了口角,被老师批评了,从那以后,他就不大情愿去学校了。
特别是每周一早上,是最艰难的,父母喊他一小时,还是不起床,经常迟到、旷课。父母急死了,道理讲尽,甚至骂也骂了,孩子更加不愿意去学校。
发展到现在,小欣完全不上学,已经持续好几个月。每天在家里玩手机,不出门,容易和妈妈起冲突,家庭氛围也变得紧张起来。更让父母担心的是,小欣动不动就威胁说,不想活了。
父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了。该怎么办呢?家长急坏了。
不愿意沟通,怎么办?
我和他的父母简单沟通一下,就进入咨询室和孩子见面。孩子一脸不情愿和抗拒,眼睛望着天花板,没有想沟通的意思。
我直接问他:“是不是觉得咨询没有用?”
他答:“是的。”
我再问:“那你为什么还来呢?”
他答:“第一,妈妈让我来的,第二,兴许还有点用呢。”
我问:“如果咨询有用,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作用呢?”
他答:“可能我就去上学了。”
我说:“看来,你还是想去上学的。”
他说:“那当然,现在这种生活,你以为我好过吗?”
我说:“这种生活,没有压力,在家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又没有伤害到别人,我觉得挺好的呀。”
他疑惑地看着我,好像想不到每个人都说这样不好,唯独我说挺好,一时搞不清什么情况。
这正是我想要的状态——站在他一边,他的防御和抵抗开始松动了。
我说:“假设一下,这个世界上,你熟悉的人都消失了,你还会想去上学吗?”
他说:“如果这个世界熟悉的人都消失了,我会去死。我现在,不就是为他们活着吗?”
我问:“可以和我说说,有哪些事情,体现了你为他们活着吗?”
他一下子激动了,说了从小到大,怎样的听话,如何的努力,终于取得好成绩,给父母长了脸。可是,他说,我很累,不知道考个好分数,可以干什么用?除了让父母开心外。
在与这个孩子的沟通中,我观察到,其思维清晰,对答流畅,情绪也没有明显的低落或者高涨,并不存在精神病性的问题,也不存在明显的抑郁问题。
他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第一,有这样一类现象:通常一个事件作为诱因(在这个案例体现为被老师批评),打断了少年前进的进程。他突然间停下来,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当他找不到理由时,心理开始失去平衡,心理危机产生了。他们于是通过尝试以往不同的形式来保持内心的平衡,比如追星、追剧、网络游戏。
第二,周围人的期待和自我期待,让他对于学习有了压力,越不去学校,越担心到了学校之后,学业无法继续往日的辉煌,于是,干脆不去。
第三,青春期的特征。孩子独立自主意识觉醒,好像突然间,他们对于自己存在世界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和探索的兴趣。然而,存在的意义,不是一个通过思考便可以获得的答案,而是一种只有通过投入这个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的体验。
第四,心理问题的影响。比如对于某些引起痛苦的场合的回避、对老师的恐惧、害怕受到校园欺凌等等。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一是,家长要停止责备,放下期待,缓解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亲子关系,任何家庭教育都是徒劳的。因为亲子关系不好,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你的话。
二是,鼓励孩子定一个回校的目标日期,帮助和推动孩子制定措施,一点点适应学校生活。比如可以先设定先到学校旁边,其次再进入校园,逐渐到班级,并逐步延长在班级停留的时间。
三是,注意有没有情绪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影响,必要时服用相关药物治疗。常见的影响孩子学业态度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注意缺陷障碍等。
四是,坚持陪伴、鼓励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让孩子明白自己所担心的压力是什么?有的孩子因为避免在学校承受失败的体验而不去上学,有的孩子因为怕老师或同学的眼光而拒绝上学。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上一篇:咸阳大学(咸阳有哪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