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诗词才女武亦姝选择的清华新雅书院)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7 13:12:01

还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的诗词才女武亦姝吗?

她在2019年参加高考,取得了613分的好成绩(上海高考总分660分)。多数人猜测这位热爱诗词的古典美才女可能会选择北大中文系之类的专业,但她却选择了偏重理工的清华,进入了清华新雅书院。

诗词才女武亦姝选择的清华新雅书院,每位学生入学后都先读这本书

新雅书院,是清华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而特设的文理学院,奉行的是博雅教育,也叫通识教育,学生文理兼收,他们将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习涵盖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的基础课程,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专业。

每位新雅书院的新生,在第一学期都会学习一门名为《大学之道》的课程,探讨大学是什么?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启大学生活?课程中,新生们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失去灵魂的卓越》。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07年,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以哈佛为代表的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如何渐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教育机构演变成商业机构。

诗词才女武亦姝选择的清华新雅书院,每位学生入学后都先读这本书

书的一开始就举了比尔·盖茨作为例子,比尔·盖茨曾是作者班上最聪明的一位学生,但后来他退学了。这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自己班上最最成功的学生是一名辍学者,这就可以证明哈佛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积极的附加值,在哈佛接受教育越多,日后的发展空间可能就越小。

诗词才女武亦姝选择的清华新雅书院,每位学生入学后都先读这本书

哈佛大学原本的教育宗旨非常朴素:

帮助学生从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的年纪里,学会成长,学会认识自己,并为人生设立高远的目标。当他们离开校园时,能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自己应对社会知恩图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人类谋福利,而不仅仅追求自身的经济富足。

作者觉得哈佛渐渐偏离了宗旨,提出了一连串的拷问:

· 用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理?过分推崇成绩会不会导致纪律与教育的分离?

· 教学为何忽视了人文的重要性?似乎学生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进入商业、法律、医学等领域就业?

· 学生难道已经成为学校的消费者了吗?

· 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课程,到最后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办?

· 谁胆敢说博士学位获得者就一定是成功的教师呢?

………………

现在很多父母为孩子规划的路线,就是一路做精英,考进好大学,选择一个世人眼中光鲜的职业。

所以当留守女孩钟芳蓉为了心之所爱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的时候,一众人跳出来表示不理解。仿佛只有选择了热门、赚钱的专业才有光明的前途。

诗词才女武亦姝选择的清华新雅书院,每位学生入学后都先读这本书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本书中残酷地指出,精英学生们已经像是囚徒,他们选择大学可能是为了炫耀,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读大学,如何在大学里找到自我?他们根本没想过。他们的前方是一些不明不白的东西:地位、财富、成功……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期望,或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自己的意愿。

脆弱的精英学生们

钱理群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现在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西方的教育体制其实也差不过。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斯坦福狂鸭症”,就是说湖面上的鸭子,看起来很优雅,但它的两个脚蹼正在水底下拼命狂扒。这正是一些名校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光鲜亮丽,样样精通,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空虚无聊,疲于奔命。你上10个课外班,我就要上11个,而这些根本就不是为了充实自己,只不过为了战胜别人。

精英学生们从小被各种课程挤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他们只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却不知道自己的挚爱是什么。

很难想象现在的好学生们还会再花一整个周末写诗,或是编写一个有趣的程序,无休止的课外活动侵占了他们的空余时间,也牺牲了他们探索的机会。

在职业选择方面,极高比例的名校毕业生会选择金融或咨询行业,这无关梦想,也不是欲望,只是一种惯性的驱使,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第一份年薪挣不到10万美金,文凭就白费了。他们只想要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再有勇气去开拓新的道路。

精英学生们擅长长广交人脉,可是这些人脉和真实的友情大相径庭。网红李雪琴就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她去参加纽约的北大校友会活动,到场的都是各界精英,她作为一个学生,根本没人搭理她,这让她对北大感到失望。

相比之下,很多没有名校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

真正的通识教育是怎样的?

从传统角度来说,通识教育就是追求真理的教育,培养每个人在民主社会里应该具有的公民能力技能,从而能够为公共利益服务。

非常赞同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观点:

大学生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接受普通教育——在共同的文化中培养有共通理想的公民,要求学生对自然、人文、社会三方面都有广泛的综合知识,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头脑与处世才干和多方面知识与文化教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伟大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愿景都是类似的。

我们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当然,我们上大学不能不考虑就业,但职业发展并非驱动自我价值的全部,如果大学四年就是为了就业而准备,那么就是荒废了这段时光。

建议学生朋友们,在大学期间做好下面三件事:

1、广泛阅读人文经典

理工科、经济类的专业往往忽略人文教育,其实对于任何专业来说,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态度都是不可少的。文学,哲学,让你掌握最有效的表达和思考能力,艺术则要求我们花大量时间去努力观察一个现象,并表达你的理解,这也是很好的训练。

《哈佛商业评论》上刊载过一篇文章叫做《想要创新:雇佣人文专业的学生》里面有句话:“学习莎士比亚诗歌或者塞尚的绘画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思维,往往更容易以新颖的角度解决一些传统方法无法处理的问题。”

2、学会思考

大学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让学生拥有思辨能力,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3、道德和责任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要单停留在个体层面,还要教导学生有社会责任感。

精英教育提倡的领导力,无非就是登上各行各业的塔尖,诸如成为医院院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CEO、只要掌权,无所谓领域。所以有些学生的目标就是创业,或成为领导者,你问他想在哪个领域发展,他说,不知道,任何一种都可以。

应该有更多的精英,有胸怀天下的责任感。

在完善简历之前,先完善道德,独善其身,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