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学(北京)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怀揣着为四海民生解多艰的理想、与百姓保持着最紧密联系的中国农业大学,忧患苍生,栽种了百年的温饱与富庶之梦,历经风雨沧桑,依旧熠熠闪耀。本期,就来一起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关于栽种——“Plant”的故事……
P - passion 教民稼穑,久久为功
一叶知千古,百年校风存。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此乃中国农业大学之肇始。
在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罗道庄校址的大门,其两侧书有“教民稼穑”四字。“教民稼穑”出自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意为“教百姓耕种收获”,“稼”为“种植”,“穑”为“收割”,这是农大核心精神最朴素的体现。
1914年2月,农科大学独立,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以“教授农业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国立八校之一。1923年3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以“改进农业及农民生活,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期与农民通力合作,蔚成农村立国”为新的办学宗旨。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农大旋即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1949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并于1950年4月,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此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心,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54年和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分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后又经过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时期。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一所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的新型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正式成立。同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中国农业大学对于追求而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作为最朴实、内敛的农大人,一代又一代没有太多的喧嚣和繁华;但他们始终坚定着信念——解民生之艰,育天下英才。
L - location 国之中心,闪耀未来
燕山脚下,书声琅琅,在国家中心城市——北京成长起来的中国农业大学,备受甘霖润泽。
回首看,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向前望,北京连续6年与上海、广州、深圳稳居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前四。《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北京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4位,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0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报告》,在国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北京企业薪酬水平位居前列,平均薪酬达到16.68万元,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一。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是打造“北京智造”品牌、提高“北京服务”竞争力的主力军之一。报告称,北京市科研人员平均发布工资为20.4万元,同比2018年增幅9.9%;市技能人才平均发布工资为14.4万元,同比2018年增幅6.4%。
此外,北京市还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奖励力度,近3年累计获得7000万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近3年累计获得1.5亿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措施,建立与个人业绩贡献相衔接的奖励机制,业绩贡献突出的可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的奖励。设立“青年北京学者计划”,鼓励优秀青年人才积极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入选人才可享受周期性经费支持。设立建言献策奖励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对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被采纳应用或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学习生活在中国农业大学,还有条件优渥的人才政策加持未来,在这里的人生必定精彩万分。
A - agriculture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始终专注于这一“顶天立地”领域的中国农业大学,历经百年风雨,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
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9个学科获评A级,其中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6个学科为A+,获评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据7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学校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
在中国农业大学,除了强劲的学科实力,还有先进一流的科研平台。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中农人砥砺深耕,笃行致远,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2017至2021年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项(不含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和青年项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报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止于至善,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
N - nation 心怀大爱,情系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农大在河北曲周主持开展的“黄淮海盐碱地综合治理大会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秉持这一校训,中国农业大学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农业农村重大战略需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在脱贫攻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中主动谋划,积极作为。
从2017年,农大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工学院携手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开展“赠机助产·精准扶贫”活动,向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7个省份共捐赠28台价值265万元的烘干机(截止2020年10月),探索产教融合、农机化精准扶贫之路,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赠机助农活动中,学校派专人负责跟踪所有烘干机的使用情况,采取实地调研、电话访谈、现场培训、技术指导、机器维护等方式,指导受赠对象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赠机企业的区域服务中心定期进行机器维护保养,保证机器的正常使用与运行。经过培训与指导,部分受赠对象在开展田间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小麦、稻谷、玉米、油菜籽、油茶、辣椒、木耳、核桃、中药材等农产品采用烘干机产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如大米加工,注册品牌,提高稻谷产业附加值,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通过此项活动,帮扶贫困户约2000户,贫困人数约3500人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累计为贫困户增收240万元。此外,培训基层农机人员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近3000人次,形成以机械化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山区产业发展模式。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为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地,2009年起,中国农大就来到梨树从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信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一起研发并创建出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形成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
2020年11月,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7家单位共同发起了“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保护好东北黑土地。
……
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85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服务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农大始终冲在最前方,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一大批师生扎根基层,弘扬“曲周精神”,不断探索社会服务创新之路,定点帮扶镇康实现脱贫摘帽,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首次获得组织奖。
T - talent 百年树人,穰穰满家
百又十五年,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一入农大门,一生农大人;学缘方数载,稼缘系终生,正是他们用行动证明着中农学子的不凡。
梁军,中国农业大学1957届校友,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的女拖拉机手人物原型、“最美奋斗者”。从黑龙江边陲小镇的普通女性到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而她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以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为新中国农机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人永远的记忆。
吕名礼,中国农业大学1994级校友、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二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中国灌溉人,吃灌溉饭,做灌溉事,交灌溉友,敬灌溉业,布灌溉道”的座右铭。带领公司率先建立起了业界相对完备的自主研发体系、高品质成套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多类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经部级鉴定为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出口“一带一路”的核心农业装备。
侯本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友,现任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2004年,他带领项目团队,在世界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利用智慧建造技术,成功实现了"水立方"3216个气枕形状毫不相同的奇迹,将"水立方"打造成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几乎囊括了所有建筑类奖项。如今他再次携手水立方,完成2022年冬奥会场馆冰立方的华丽变身。
刘香萍,中国农业大学2013届园艺专业校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毕业不足两年,她在北京承包了大棚,种起了草莓。从15年的2个大棚,到19年的19个大棚,再到如今的34个大棚,她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梦想。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中农人,以无尽的热忱,在服务国家的征途中不断发光发热。
百年来,探寻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出路,一代代名师大家在中国农业大学播种希望,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这里挥洒汗水,中农大人扎根田野,埋头书写让山青水绿、麦田广袤的稼穑之歌。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新闻网、校史馆、稼穑青年、最佳大学、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人民网、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