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我们的四川大学)

麦兜兜
麦兜兜 2024-06-27 07:36:01

辛丑仲秋,丹桂飘香,“川”越风云三世纪,“大”容天下百余载,四川大学迎来了125周年校庆。始于四川中西学堂,植根于中华西部大地,四川大学雄傲川蜀圣地。125载流金岁月,川大求精求是、厚德进业,成为声名远扬的一流学府;125载海纳百川,川大英才济济、联翩俊彦,是无数学子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大,领略她历史的波澜壮阔,以及她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坚定与从容。

锦江春色开天地——巍巍川大,德渥群芳

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走过125年光辉历程的四川大学便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江水泱泱,锵锵鸣凤,诉不尽川大海纳百川、锐意创新的并校改革实践;文教奋舞,领袖群英,抒不尽历代志士贤者涵乾纳坤、合而能融的治学境界和人生风骨。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主要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这是当时四川惟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启了四川大学的125载历史进程。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四川中西学堂内景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与尊经书院奉诏合并组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并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次年锦江书院正式并入,堂院同归,川大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强合并”。

此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几经整合重组改名,为建设国立四川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此即四川大学的第二次“三强合并”。

与此同时,20世纪初兴建的、以华西协合大学为标志的西式教会大学,成为四川大学的另一历史组成部分,并开创了四川大学历史上最早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改革开放后,几经整合重组,初步形成了原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三强并立”之态势。

1994年,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开启中国高等学校新时期强强合并的先河;2000年,川大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再度融合。先后两次“强强合并”,成为四川大学历史上的第三次“三强合并”。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历经十数次整合重组、十数次改弦易张,众流汇归才形成今日的川大——占地面积7050亩,坐拥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125载峥嵘,蕴含了川大海纳百川的气魄,奠定了川大锐意创新的基调,激扬着川大与时俱进、腾飞发展的步调。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四川大学位列中国第14-22位;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川大位居全国第14位;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系列:学科水平排名中,川大位居全国第9名……节节攀升的排名,彰显着川大发展。

岷峨雄秀耀川蜀——坤维学府,喷薄朝阳

从1896到2021,百余载涵乾纳坤间,川大在求是创新的精神里一往无前,击水破浪,铸就荣光。

学科

川大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工、医、经、管、 法、史、哲、农、教、艺12个门类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汇,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58个学科上榜,获得A类一级学科16个,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川大共有57个学科上榜,考古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入选该榜单“中国顶尖学科”。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川大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0。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川大着力构建起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科研

近年来,四川大学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综合实力大幅度增强。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64项。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0.80亿元。在今年3月召开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川大34个项目获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川大作为第一单位牵头获奖总数25项,牵头获一等奖9项。冯小明院士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除了科研奖励,四川大学还频频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刊上发表科研成果。

2月10日,川大邵振华等人在Cell上发表关于多巴胺受体的配体识别研究重要进展;

2月19日,川大杨胜勇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新冠药物研发的最新成果;

5月17日,川大物理学院与LHAASO合作组在Nature发表重大科学发现;

8月11日,华西生物国重室苏昭铭团队在Nature发文首次揭示3.1 Å全长四膜虫核酶冷冻电镜结构;

……

一流的团队产出一流的成果,正因为敢想敢拼敢创新,川大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硕果。

专业

125年办学历史,川大不仅有强劲的学科和科研实力,还拥有完善而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近年来,川大积极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布局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与新媒体”“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打造“信息+”“医学+”“人文艺术+”等“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平台,开设数学-经济学创新班、计算生物交叉试验班、计算金融交叉试验班等交叉专业。

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1年6月22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按照上榜专业数统计,四川大学有138个专业上榜,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名。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125年,川大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用持之以恒的发展与坚守绘就了继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教育与科研卓越发展之路。

浩荡英才谱新篇——百年树人,作育英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百年来,无数先贤、大师在这里或求学、或执教,为川大种下知识财富、大师底蕴和先贤精神。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在社会变革洪流中,探求科学真理,为国上下求索。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而今,4578名教职工,2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双聘院士9人)等教师在这里执教治学、闪耀光辉。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2021年3月,7位文科讲席教授全职加盟川大,将为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2021年4月,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正式发布,川大共有41位学者入选。

2021年8月,川大2位教授当选国外院士。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胡秀英教授当选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商学院徐泽水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一代又一代川大人杏坛耕耘、接续奋斗,不仅铸就了川大今日的辉煌,更孕育了川大未来的希望。如今,川大培养了70多万名各类人才,产生了近100位两院院士和文化名人。众多川大校友在全国重要表彰中取得新成就,获得新荣誉——

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据不完全统计,川大0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邓建军教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0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李光耀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在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名单中,川大校友曹有龙、彭堃墀、梁贵友、李胜均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四川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或深耕科研,为科技进步付出心血;或投身商界,大展才能与智慧;或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125年来,川大校友在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用热情与智慧,成就卓识,彰显出百年川大的文化品质和文化气韵,让川大名片更加闪亮。

发扬蹈厉创佳绩——锦江黉门,弦歌铿锵

撷往日芳华,谱今日篇章。从四川中西学堂的创办人鹿传霖提出“力图富强”到吴玉章校长的“救国图强”,从任鸿隽校长的“担负民族复兴重任”到如今学校提出的培养“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川大始终坚持为振兴民族、献身国家、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学校每年招收9000余名学子,他们传承川大精神,在这里得遇挚友,又在四年陪伴中拥抱星辰大海。

川大江安西园8舍6单元601寝室12位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男生,保研推免8人,考研上岸3人,出国1人,共斩获22所名校offer;本科四年全都获得过奖学金,其中国家级奖学金5人次,校级奖学金36人次,共计130700元。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川大Robocon川山甲机器人战队包揽了电子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等10多个专业第一,累计获得35所名校offer、47项全国性奖项、70余项优秀学生称号,发表近10篇高水平论文……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近年来,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四川大学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前沿技术,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以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牵引,谋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学校成立了全省首个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将对数字孪生、场景教学、沉浸式学习、智慧课堂、远程课堂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搭建以全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为基础的“XR实验研究平台”,积极推进XR方向理论和实践探索,实现XR技术在教学、医疗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学校成立全国首家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具体举措,也是学校启动的“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的破题之举。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在医学领域,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用。综合楼设有近200张研究型病床,将用于临床转化研究,致力于推动创新疗法、药物、技术、诊断试剂在临床的应用实践;同时配套有精准医学检测、精准成像评价、细胞治疗产品研发和制备平台,为临床转化的精准决策、个体化治疗提供支撑。

我们的四川大学,今天125岁了!

125载大展鸿猷开风气,125载滋兰树蕙耀中华,川大承文翁之教,继蜀学渊源,始终屹立潮头。如今,站在125周年华诞的新起点上,四川大学将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学精神,以“振兴民族,报效祖国”的经世胸怀弦歌励耕,书香育才。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大学校友会、四川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