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翱翔天空、纵横寰宇,这是无数国人心中的“航天梦”,也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始终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学校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本期推送,就带你走进实现“中国航天梦”征途中的天大力量。
底蕴深厚,率先成立航空系
天津大学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1935年,原国立北洋工学院时期就率先建立了航空系。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也诞生于天大,它的设计者,便是北洋大学机械系教授、杰出的机械工程和材料专家邓曰谟。而后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航空系被调至清华大学,随即与其他7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共同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为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2008年4月1日,天津大学复办了航空航天研究院。航研院整合了天津大学机械、自动化、信息、材料、计算机、管理等优势学科,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等重大工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飞行力学、制导与控制、推进理论及技术、航天航空新材料、航空发动机与热防护技术等。2015年转入实体化建设阶段。
锐意进取,搭建多个航天科研平台
在之后的时间里,天津大学积极推动航研院实体化建设,分别以学校卫津路校区、津南创新研究院和滨海工业研究院为基地,同步开展专项技术研究、工程设计、模拟动力实验研究条件和平台建设。2015年起,自行设计并建造了位于天大滨海工业研究院的航空推进系统低速小型风洞实验室。
2018年3月23日,天津大学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共建的“人机混合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揭牌。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落户天津的首个联合研究机构,对于支撑航天型号研制和军民融合产业布局、满足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人机混合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依托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围绕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人机混合智能需求,布局新一代太空人工智能总体牵引技术,加强人机混合智能工程研发、演示、验证能力建设。实验室将重点解决空间作业任务的半实物模拟演练、空间机器人的迁移能力等人机交互问题,为人机混合智能在航天领域的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以及通过军民融合向智能医学工程领域拓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力强劲,助力多项航天工程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代代航天人辛勤劳作,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次,神舟、天宫、北斗、嫦娥......在我国航天工程中,天大人从未缺席,他们兢兢业业,常年奋斗在科研一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出强大的天大力量。
天大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平台。系统总指挥便是天津大学1994届电子系校友何宇,担任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的他,再次执起“天宫二号”的总指挥棒。他参与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的相关工作,曾任“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副总设计师。
天大与“神舟”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两名宇航员发射升空,将在两三天内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393公里高的近圆轨道交会对接,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天津大学的两项科技成果:世界首套在轨脑-机交互及脑力负荷、视功能等神经工效测试系统和航天员专用“赋型缓冲减振坐垫”也将随着天宫二号和“神十一”的顺利升空,在太空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通过脑力负荷与视功能测试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并解析航天员在作业任务时的感觉和认知功能相关的生理信息变化;而两位航天员的坐垫——“赋型缓冲减振坐垫”也由天津大学快速成型中心承担研制,作为航天员大系统中一个重要部件,可有效减轻飞船升空和着落时产生的加速度和颠簸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航天员升空和着落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天大与北斗卫星2020年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卫星,即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担任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任务的01号指挥员便是天津大学2007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友尹相原。工作以来,他历任总体装配系统指挥员、推进剂利用系统指挥员、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及“01号”指挥员,参与了包括“嫦娥”“北斗”等重大工程的火箭发射任务。“能与‘北斗’共成长,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付出再多汗水也是值得的。”尹相原说。
天大与嫦娥五号2020年12月1日23时,当嫦娥五号着陆器稳稳降落在月球表面、顺利展开太阳能帆板时,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空间力学团队师生们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嫦娥”飞月前,在模拟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地面试验场,团队圆满完成了20多种“嫦娥”在月球着陆的工况,以确保着陆器稳稳地踏上月球的土壤。同时,空间力学团队在羽流与月壤相互作用、模拟月貌区、稳定性试验面、“嫦娥”再返地球大气层的稳定性和姿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此次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保驾护航。
......
征途漫漫,天大人未来可期
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天大涌现出越来越多立志为祖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学子:
天津大学2016级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生彭呈祥、常淞泓、王金旺和闫宇四人是同一个宿舍的兄弟,都来自天大41斋515宿舍。2019年毕业季,他们放弃了热门或高薪的企业录取通知,选择了将航天事业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新起点。彭呈祥和常淞泓签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金旺和闫宇签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四人联手将“学霸寝”打造为“航天寝”。
“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会有很多选择,我们也曾徘徊于私企的高薪和航天的梦想之间。”515寝室的四位同学谈到自己的择业经历时说,“但是对现在工作岗位的热爱和服务国防的自豪感、成就感将成为我们做好这份事业并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2020年12月31日,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津成立,联盟对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中国国际一流的民航科技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市东丽区还为天津大学等10所航空航天领域重点高校校友会负责人颁发了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引才伯乐”聘书。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在实现航天梦的道路上,天津大学也将继续与国同行,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欢迎关注“天津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内容来源:全国青联,天津大学校报,中国青年报,天大神经工程,天津大学官微,天津工信委,天大学工,网信天津,津门教育,中国民航大学官微
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官微,天津大学校报,天大神经工程,天津工信委,天大学工,网信天津,津门教育,中国民航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