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医科大学(兰州大学止住颓势)
院士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两院院士增选,两年一届,总人数不超过150人,竞争尤其激烈。正是由于院士的巨大含金量,院士的数量一向被视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大高校对院士申报都极其上心,视为兵家必争之地。自2017年开启首轮双一流工程建设以来,共进行了三次两院院士增选,一批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荣膺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过去五年,哪些高校院士增选人数最多?
尽管在本年度的院士增选中,浙江大学成功超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拔得头筹。但在过去的三次院士增选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仍然力压群雄,分别以入围18位和14位的成绩雄踞冠亚军之位。浙江大学则仍然发挥稳定,以10位学者入围的成绩稳居探花之位,并逐步拉开了与“华东五校”其他成员的差距。
在清北浙以下,则形成了“华东五校”与“中坚九校”犬牙交错的态势。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地处祖国北疆,区位优势不明显,但仍然以8位学者当选的成绩排在第四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校则并列第五位。前十五位的高校还包括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这些高校的入围人数都在四人以上,成绩令人瞩目。
而在第三梯队中,一些原211高校崭露头角,与原985高校分庭抗礼。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都有3位学者入围。其中,最令人惊叹的当属区位优势不明显,办学资源也较少的兰州大学。
人才流失下的兰州大学,为何人才培养水平如此之高?
以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预算来看,兰州大学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兰州大学本年度预算仅有49.84亿,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列在第34位。而与兰州大学入围院士数量持平的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预算都在70亿元以上,西交大更是达到了114.68亿元。即使是办学层次低于兰州大学的武汉理工大学,办学经费也超过了兰州大学,达到了60.94亿元。因此,兰州大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区位劣势加持下仍然在近三次院士增选中有3位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是足以称道的。
这三位院士分别为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锐教授和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黄建平教授和周又和教授。值得称道的是,三位院士都是从兰大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其中王锐教授1978年恢复高考当年考入兰州大学,并在兰大完成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其中黄建平教授和周又和教授则是自博士阶段开始进入兰州大学学习,之后留在兰州大学工作。
因此,三位教授都是在兰州大学本土成长起来的学者,是在兰大培养和成长起来的院士。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三位院士分别分布在医学、大气科学和力学领域,这些领域也是兰州大学的优势学科,显示出兰大在这些领域的深厚沉淀。此外,除王锐教授外,黄建平教授和周又和教授都不是兰州本地人,而分别是福建人和湖北人。
这说明,兰州大学是能够留得住人才的,重点是要用心留人。
新科院士,要警惕被人挖走?
1960年起即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在江隆基和辛树帜校长的带领下,树立了科研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并带领学校进入了黄金年代。因此,兰州大学自那个时间以来一直是西北地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地。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渐拉大,人才开始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一批人才跳槽至东南沿海的高校发展,兰大的校长更是直言,被挖走的人才完全可以组成一所985高校。
这些被挖走的人才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有成教授,他于1994年选择回归家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教授,是兰州大学流失的最高级人才。涂永强院士则被上海交通大学挖走,出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此外,还有多位教授在评选位院士后,被调往其他机构任职,实际已不在兰大工作。如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锐教授即开始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
因此,兰州大学虽然号称拥有22位院士,但全职在校的院士人数应该仅在10人左右。且年富力强的全职院士也仅5位,即严纯华院士、南志标院士和王锐院士,再加上今年新当选的黄建平和周又和院士。
但是在这些教授在获评为院士后,身价自然水涨船高,也会受到其他高校的觊觎。因此,兰州大学还是要拿出比其他高校更好的条件,以防止为他人做嫁衣裳。
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
如果喜欢,一定记得关注本频道,带给你好看的高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