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汉武帝刘彻》

麦兜
麦兜 2024-03-30 23:36:01

雄主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

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

汉朝皇帝刘彻是中国汉朝著名的汉武大帝,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从他之后人们开始独尊儒术,再一次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场面。刘彻通过千辛万苦才得以当上皇帝,因而他决心成为一个好皇帝,因其早年对陈阿娇有情,故而先封了陈阿娇为皇后,但是陈阿娇习性骄横,实在难以作为一个好皇后,所以后来被卫子夫所取代。当然,刘彻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在治国上面,他在位年间汉朝呈现出了鼎盛的局面。

汉朝皇帝刘彻在治国上大有作为,但是他在个人的感情上却有很多的牵绊。刘彻早年对张嫣以及陈阿娇二人都有非常深的感情,刘彻轻易许了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承诺,虽然最终兑现,但是陈阿娇并未能独享刘彻的爱情。张嫣虽是男性,但是却深受刘彻的喜爱,刘彻也曾经对张嫣许诺过“无论怎样的过错,都不会伤你分毫”,但是最终张嫣却惨死在刀剑下,他与刘彻的断背爱情也就此而终。刘彻的爱情也不止于此,王夫人死后招魂、李夫人死前卷帘相望不得见真颜,钩弋夫人十里含香这些都是刘彻的感情羁绊。

汉朝皇帝刘彻虽然在国家治理上面大有作为,但是巫蛊之乱却让他的功绩出现了污点。在这场宫廷政变中,不仅太子刘据被杀害了,很多国家栋梁也因此丧生,大汉江山进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政变之后不久,刘彻也抱憾驾崩。

刘彻的母亲王娡

刘彻是汉朝皇帝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位,刘彻的母亲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刘彻的母亲是王娡,王娡并没有非常显贵的出身,但是最终却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并且还生下了汉朝鼎盛时期的铸造者刘彻。

王娡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早年嫁给了金王孙,而王娡的母亲通过算命得知王娡命中可以成为皇后,于是逼迫王娡走向宫中,后来因为种种巧合,王娡得到了汉景帝的爱慕,之后更是生下了刘彻和平阳公主,也因此被封为皇后,得以母仪天下。

刘彻的母亲王娡早年只是一个十分寻常的民女,因为命中注定是达官显贵之人,其母将其送入宫中,最终阴差阳错成为皇后。王娡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不仅仅是因为算命先生的预言,还因为王娡的蕙质兰心以及过人的才识。王娡起初进宫也只是身份低微的家人子,后来在无数的磨练中被封为美人。成为美人之后的她曾遭到众人的排挤,最终被贬到掖庭,在这里,王娡生下了平阳公主和刘彻。后来汉景帝再遇到王娡之时,才感受到王娡的一片赤诚,因而将其封为皇后,从此,王娡成为后宫中最为显贵之人。

刘彻的母亲王娡成为皇后之后,并没有肆意妄为,而是小心谨慎地处理着窦太后与刘彻的关系,并默默地为刘彻扫清皇权道路上的障碍,但是后期王氏政权也成为刘彻政治上的极大阻碍。最终,王娡于公元前138年驾鹤西去,与汉景帝合葬。

刘彻的皇后是谁

刘彻是中国汉朝著名的君王,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不绝如缕,而他的皇后也受到非常多的关注。

刘彻总共有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青梅竹马的陈阿娇,因为刘彻早年对她有“金屋藏娇”的诺言,所以在登基之后才封她为皇后。刘彻的第二位皇后则是民女卫子夫,卫子夫的身份低微,但是却因为蕙质兰心得到了刘彻的宠爱。刘彻与这两位皇后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都是短暂的,很快就被其他人所取代,可以说刘彻的皇后实际上还不如刘彻的妃子受宠爱。

根据汉朝相关的历史记载就可以知道刘彻的第一任皇后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因为陈阿娇早年与汉武帝刘彻的情谊,在刘彻即位之初便被刘彻封为皇后,但是陈阿娇一生中并无子嗣,这也成为了她和刘彻之间最大的矛盾。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深知刘彻的心思,于是将卫子夫推荐给刘彻,刘彻深觉卫子夫与众不同,但是卫子夫连生三位公主,也成为了她地位不保的重要根源,直到卫子夫成功地生下了刘据,才得以母凭子贵封为皇后。但是卫子夫却不是刘彻最喜爱的女人,封后之后,他们之间所有的爱情也都随着时光逝去。

刘彻的皇后总共有两任,两位皇后最终的命运也非常相似。陈阿娇最终死去,而卫子夫也晚年难安,她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刘据惨死,几近心死,与刘彻的情分也就此破碎。

关于刘彻的简介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是汉景帝中子。前元四年(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扩展资料:

汉武帝的所谓“独尊儒术”,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倡导,统治秩序的构建,社会行为的规范,即所谓“教化”的功能。为了将这种意图贯彻下去,必须有制度化措施,作为保障和驱策工具。于是,就有了太学和博士弟子员的设置,有了征辟、察举的入仕途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彻

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生平 汉武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裂。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在军队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物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集中于他的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统一思想,同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着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刘彻的生平事迹

刘彻的生平事迹

刘彻的生平事迹,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和诗人,他是汉王朝第七任皇帝,靠着先代的积累励精图治,将汉王朝的国力发展到很高的地步,他执政的时候推出过很多知名的措施。

刘彻的生平事迹1

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公元前150年,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被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

刘彻在位期间创设中外朝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对外策略方面,刘彻采取扩张政策,常年与匈奴、闽越、南越等交战。他开通了丝绸之路,并开辟了西南夷。

汉武帝晚年,皇宫爆发了巫蛊之祸,导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缢而死。在巫蛊案查清后,刘彻后悔不已。于是派人在皇宫修建了一座宫殿,命名为“思子宫”,借此寄托他对刘据的思念,天下闻而悲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在五柞宫驾崩,享年七十岁。刘彻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建立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使汉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刘彻的生平事迹2

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典故同样来自志怪小说《汉武故事》。

陈皇后,小名阿娇,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妩媚、楚楚动人。某日,其母带她入宫,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即汉武帝)也在一边玩耍,便将刘彻抱起问道:“我把阿娇姐姐嫁给你为妻好吗?”

阿娇年岁虽比刘彻大,但刘彻长居深宫,经常与阿娇嬉戏,见大姐姐皓齿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虑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陈阿娇之母馆陶长公主大喜,于是劝汉景帝立刘彻为嗣。

山呼万岁

汉武帝在嵩山拜谒了诞生夏启的启母石后,率众登上了嵩山东麓的一座山峰,此时吏卒皆闻大山"呼万岁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维武帝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闻此,汉武帝大悦,于是封所登之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山下建“万岁观”。同时,下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管祭祀岳神之事。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汉武大帝刘彻吗

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高祖刘邦。他4岁立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计54年。

景帝对太子刘彻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为了把太子刘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给他特意选配了一位儒学大师卫绾。本来汉初至今,在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对纷乱的国内外现状,隐隐感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他很有远见地开始寄希望于儒家学说。为此,他决定把对儒家学说有着深湛修养的、为人行为端正的卫绾,选作太子刘彻的老师。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刘彻是个好学上进的皇太子。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作辞赋和舞刀剑。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他作为皇太子,平时学习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为将来顺利接班,他作着全面的准备。公元前141年,他16岁,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加冠典礼的举行,说明皇太子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独立掌权了。不料,在冠礼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当日,皇太子刘彻即位,君临天下,是为武帝。

16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武帝胸中有数。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汉律,对各级官吏严加管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汗高祖刘邦,实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设立了9个诸侯国。封国的诸侯王,权势很大。他们在本国有人事权、财政权,甚至有部分的军事权。他们逐渐闹起独立来。景帝时,吴楚七国终于叛乱。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诸侯国强大的势力终究是块心病。武帝想解决这个难题。

大臣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在诸侯国内,诸侯王虽有几十个王子,原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现下令,推恩各诸侯王,可以在其国内用自己的领土,分封王侯。这样,大诸侯国就自然分解为几十个小国了。表面上恩及他们,实则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个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采纳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决定统一货币。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郡国原有旧钱一律收回销毁。铸币权归中央所有,统一发行五铢钱。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汉朝北部边境1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

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武帝于公元前87年病逝。

回答者:非常少年 - 一派掌门 十三级 12-8 17:56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