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什么身份,秦可卿到底什么身份
《红楼梦》秦可卿是什么身份?
在名著《红楼梦》中,秦可卿是贾蓉之妻,秦邦业的养女。她还有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秦钟。来自仙界清净女儿之境,是太虚幻境之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官名兼美,字可卿,乳名可儿。
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而在警幻仙界,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
她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原是个钟情的首坐,在警幻仙子座下管的是风情月债。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被警幻仙子许配给贾宝玉教他云雨之情。离世前魂托凤姐,告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和“登高必跌重”的道理以警示贾府兴亡。
角色形象:
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林黛玉。
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
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平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秦可卿
秦可卿是什么身份
秦可卿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蓉的妻子,秦业的养女。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最神秘的女子,很多人认为秦可卿的身份不同,处处引人猜测。她与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妹妹同名同貌;她临终前给王熙预言性的殷殷嘱托;她的卧房陈设奢靡香艳,甚至僭越;她与贾珍不同寻常的乱伦之情;她赫赫扬扬的超豪华葬礼,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秦可卿人物形象
秦可卿性格温和,贤惠孝顺,行事稳妥,得人心。秦可卿心事太重,思虑过甚,对事情想得不开。她是由情而淫的象征、淫孽的化身,贾家及其他权贵、豪门败落的精神根源。
曹雪芹以秦可卿这个形象向人们显示,整个豪门、权贵阶层的“大厦”将倾,其症候与病根首先是道德的崩溃,普遍的精神病患。连贾宝玉这辈年轻人也染上了,不能幸免。曹雪芹这些思想是统领全书的,秦可卿是曹雪芹上述思想的体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统领全书的人物形象。这是曹雪芹让她承担的第一个使命。
《红楼梦》秦可卿身份是什么?
《红楼梦》秦可卿身份是宁府贾蓉之妻,是营缮郎秦邦业在年老无子时从收养弃婴的养生堂中抱来的女儿。她生得苗条纤巧,情性温柔和平;既有宝钗的鲜艳妩媚,又兼黛玉的袅娜风流。是荣宁二府的第一美人。
她是美的天使是情的化身,秦可卿是一个美貌的贵族少妇,也是极易为情动的女子,谁对她有情她都可以不加拒绝。正因为这样她不能抵御诱惑,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秦可卿的人物意义
秦可卿临死以托梦的形式在全书中第一次发出了“盛筵必散”、“乐极生悲”的预言,并提出要在“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的计划,表现了她对贾府衰败命运的敏锐预感。
书中对她的描写多用曲笔,如关于她与贾宝玉的暖昧之情,是以宝玉在她卧室中午睡的梦幻的形式表现的;她与贾珍的奸情则通过在她的丧事上贾珍异乎寻常的丑态来披露。
关于她的死因,《红楼梦》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最初曹雪芹写她的死是由于与贾珍的奸情在天香楼被人发现而羞愧自尽,所以《红楼梦》第十三回目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则“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现在书中秦可卿关于生病而亡的描写则是曹雪芹听从了友人的建议之后删削补写的。
秦可卿真正身份是什么?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这个形象,她的原型实际上是弘皙的一个妹妹,是胤礽的一个女儿。或者早年在两家相好的时候,就送到曹家当了童养媳,或者生出来以后,未及在宗人府登记,就以小官员抱养女儿的名义寄养在曹家。那么曹雪芹就是根据这样的,生活的原始资料升华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来营造悲剧情节的一个大的气氛,架构悲剧艺术结构的大格局。
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原是个钟情的首坐,在警幻仙子座下管的是风情月债。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被警幻仙子许配给贾宝玉教他云雨之情。离世前魂托凤姐,告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和“登高必跌重”的道理以警示贾府兴亡。
《红楼梦》中秦可卿身世描述
秦可卿一下凡就是个弃婴,被养生堂收养。营缮郎秦业因当年无生育,便向养生堂抱养了她,给她起了个小名唤可儿。同时抱养的还有一个男婴,但是没能养活。秦业五旬之上生了秦钟,就是秦可卿无血缘的弟弟。秦业为官清廉,宦囊羞涩,家境清寒。十分重视对秦可卿姊弟俩的教育。
秦可卿长成个大美人,嫁给贾珍之子贾蓉为妻,脂砚斋评她“贫女得居富室”。原著特别交代她的小名贾府从无人知道,意味着她出身养生堂的秘密被秦业隐瞒得好好的,贾府始终相信她是秦业的亲生女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秦可卿
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秦可卿的一生,始于养生堂,以死封龙禁尉告终。第八回,有脂批指出,"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此批概括了秦可卿的一生,晦涩难懂,但却是极为重要的脂批,因为短短的批语,牵涉到康熙、胤礽和雍正三个帝王级别的人物。那么,何为“褒中贬”?何为"贬中褒”?
秦可卿,如惊鸿般短暂的一生,二十岁左右如花的年纪,便凋亡了。但她青春的脸庞,其实写满了历史风云的沧桑。
在风月宝鉴背面,秦可卿真实身份非同凡响,其出身地养生堂也并非其本意孤儿院,而是隐真之“假”,否则她也不可能嫁入天下望族、时称“八公”之一的宁国府,成为单传之孙贾蓉的正妻。其所隐指的胤礽,出身于皇宫,曾经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尊贵无比。因此,秦可卿的出身地一一养生堂,在风月宝鉴背面,别具深意。
封建王朝帝王都以天子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自诩泽披天下苍生,造福黎庶万民。因此,秦可卿的出身地一一养生堂,隐指皇权之象征皇宫,应理解为滋养所有生命之殿堂。
写她嫁与贾蓉为妻,也是为避免“文字狱”所作的充满隐喻的“情”之“荒唐言”,意在暗示她本来就是侧重于隐指皇家的宁国府中人,而且与皇权之象征一一龙位密切相关。
因此,写她出身于孤儿院的养生堂,表面上是贬她,实则暗示其出身于“滋养天下众生之殿堂”一一皇宫,出身之尊贵,无与伦比,即脂批中所谓的“褒中贬”。
但是,《红楼梦》之文常常应从反文着眼。如果皇宫真是滋养所有生命之殿堂,为何秦可卿会入“薄命司”?还是正十二钗中凋零之第一人?因此,此处作者应该是在讽刺康熙的皇宫是杀生堂,根本不是什么养生堂。
这样看来,作者对胤礽父皇康熙似乎也颇有微词。回溯胤礽一生,“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钟山怀古》),出身于皇宫,对他而言,是大幸运,更是大悲剧。
康熙宠幸他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荣光,让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康熙对他心生嫌隙之时,也可以弃之如敝屣,让他曾经拥有的所有化为乌有。其悲剧性结局,其实早在第一次被废时已经注定了。
作者对其悲剧性命运极为痛惜,通部书比托于秦可卿,因此,《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者献给胤礽一曲凄惋的挽歌。
第五十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和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名为怀古,实为借古伤今,其主题仍不脱脂砚斋所谓的“大有深意”的“怀金悼玉”。对康熙皇帝的微词,就很巧妙地隐藏于其中。试举其中与康熙和胤礽父子之间爱恨情仇相关的、隐含作者微词的几首诗作如下一一
薛小妹怀古诗之《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所有人都会认为,在封建时代,一个人故去能够得到朝廷的追封,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姑且先不追究秦可卿之隐寓,一个出身于养生堂的女子,二十岁左右夭亡,却能"死封龙禁尉”,虽然只是五品,但也不算太小,可谓是莫大的褒扬。但是考虑到秦可卿就是废太子胤礽,他的非凡的出身、独特的人生履历、曾经所处的高位,区区五品,对他又可谓是莫大的羞辱。即脂批中所谓的"贬中褒”。
在作者的心中,胤礽才是真正的龙。第二回,“读书识事、具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的贾雨村[注],有一段关于“正邪两赋人物”的长篇大论,其中提到了陈后主、唐明皇和宋徽宗,并非没有来由,而是“大有深意存焉”。陈后主、唐明皇和宋徽宗,此三者皆才华盖世,都曾君临天下,最终却“有命无运”,都成为亡国之君。
胤礽,两立两废之间,太子当了三十七年左右,曾经无限接近于皇位,最近的距离,最终却成为最遥远的天涯,人生最终也以悲剧收场,可谓是另一种形式的亡国。但作者认定胤礽才是真正可以继承皇位之人,这可从文本和脂批中找到其他证据。
第十三回,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地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脂砚斋对此批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秦可卿即胤礽,自然这"家务”不是“那家务”,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是以小喻大,隐喻国家事务。
胤礽是作者心中未能登上龙位的真龙,对历史而言,只是在胤礽这个点上拐了一个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小的弯,但对于许多生命个体、许多家庭而言,命运却因此拐了一个颠覆性的、不可承受之“轻”的大弯。
文本也暗示了因此而产生的严重的后果,“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第八回“金玉初聚”),“深知拟书底里”的脂砚斋对此批道:“批得好!……正是极贴切语。”通部书中泛滥着“辛酸泪”的巨流河,其发源地其实正是"有命无运”的胤礽。
而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可谓是意味深长。龙禁尉,在文本中并不只是一个死后封号,而是别有隐意,其隐意即禁绝其成龙,也就意味着有人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要从肉体上消灭胤礽,禁绝他成龙的所有的、最后的可能性。根据胤礽死亡时所处的年代,这个人只能是雍正,当然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历史。
作者对胤礽的命运是痛心疾首地,对雍正是恨之入骨的。消灭胤礽,又追封胤礽,即暗讽雍正手段毒辣,天性奸诈。第三十八回,宝钗作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被众人叹为食蟹绝唱,并赞其小题目寓大意,其中的讽刺入木三分,极为辛辣。
其实就是作者借宝钗锦心绣口,讽刺雍正之流,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残酷失德,虽然能横行一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避免不了败亡的命运,也只不过是历史的过眼云烟、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因此,“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时事,反面春秋也”(脂批)。
天才的作者,用炉火纯青、“灵巧一至于此”的“褒中贬”、“贬中褒”,几乎创造出一个“无缝机关”。这机关里,“寓褒贬别善恶”,隐藏着作者对胤礽、康熙和雍正的情感判断,而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绝对不容触及的禁区,但这对了解作者的“其中味”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