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乌台诗案在狱多少天,苏轼乌台诗案后的诗词有哪些
最后的苏轼 ——记“乌台诗案”
【前言】
对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有两点不同的看法,一是,个人情感语气表达有点过;二是,全篇称呼为“东坡”,我以为这样的表达不妥。“苏东坡”不仅是苏轼后期的一个名字,更是心境上的新生,是人生的蜕变。从此以后,苏轼已逝,而有东坡。后人对苏东坡的景仰,也多是后期的东坡,那个旷达、豪迈、乐天知命的苏东坡。(后来我想了想,这本书是作者英文首作,后来翻译的,可能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晰主线,免得多个名字让外国读者混淆。所以全篇都用苏东坡一名。)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的至暗时刻,它“杀死”了苏轼,催生了苏生坡。
注:苏东坡的由来。
“乌台诗案”中险遭丢命的苏轼,被从轻发落,去了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高考名地:黄冈。虽还是官员,但没有具体公务,也没有工资,生活是窘迫的。好在一位友人为他求了一块地,免费给他耕种度日。此时,苏轼这位一代文豪,为了生活,成了真正的农民。在心境中,屡遭贬谪,加上“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性命,于是从老庄中寻求慰藉。从外到内,苏轼已发生了一场彻底的自我思想革命,于是,苏轼以这块地为名,自名“东坡”,这之后,有了苏东坡。
【前情】
青年苏轼,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带着超人气流量入京,才气纵横,惊动朝野。这样的盛名,也为他后期的颠沛,埋下了隐患。
初入仕途的苏轼,和王安石一样,有着宏大的政治抱负。他写了一篇完整的论文《进策》,表现了自己成熟的政治主张,而他的主张也不是凭空意气,和他的前辈苏洵、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人有着很大的关联。
苏轼的政论思想重在政体,主张渐变。而王安石重在经济和军事,改革激进。也因“激进”导致用人不察,使得变法出现巨大问题,动摇国家政体。当时,一些想要走捷径的年轻人投机,趁变法往上爬并得到王安石的重用,致使朝廷出现很多“沐猴而冠”之流。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轼的担忧不无道理。
1079年,苏轼出任湖州(江浙一带)为官。这个鱼米之乡,由于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城镇萧条。苏轼见此景,十分痛心。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除了天灾,还有人祸。这人祸和朝廷推行的新法有关。朝中掌权者用人唯亲,新法推行不力,很多内容是反其道而行,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于是,苏轼在此期间,写了一些诗文,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的不满。
这些诗文,被人夸张曲读,成了罪端。
【事发:湖州上谢表】
宋朝官员上任后,不管是升级还是降级,按惯例,都要给皇帝上谢表,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苏轼在谢表中有句: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违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本来是苏轼自谦的话,意思是自己愚钝,不合时宜,难以同那些大臣共事;也因为年纪大了,情性温顺了,不会招是非,适合在地方上管理百姓。
这也应了一句俗话:过于自谦就是自傲。
这里的“新进”和“生事”字眼刺痛了朝中某些人的心,他们认定苏轼这是在借着诗文含沙射影讽刺他们这些“因新法而进”的官员无能、生事。于是,众多“新进”官僚,群起而攻之,弹劾苏轼。
【诗文之“罪”】
那些想扳倒苏轼的人,于是四处搜罗苏轼的诗文,以从中发挥找出更多的“罪证”,欲将苏轼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1079年6月27日,监察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上书神宗皇帝,指摘苏轼的一些诗文里“讥讽愚弄朝廷”“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
接着御史舒亶也上书,指责苏轼的《山村五绝》诗中讽刺新法,影响恶劣。
御史中丞李定更是编织了苏轼的“四大罪状”,请求皇帝处死他。这个李定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对苏轼实行打击报复。按照当朝律法,父母去世后,儿子要丁忧(守孝)三年,当官的也得暂停一切事物,回家去。李定则为了自己,在他父亲去世后,隐瞒不报,不去服丧,这在当时是极大的不孝。苏轼看不起这种人,毫不掩饰对他的轻蔑之意,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如今这等良机来临,他就死死咬住了,要彻底除掉苏轼。
【为何叫“乌台诗案”?】
神宗皇帝本无意要治罪苏轼。但顶不住大家不停的上奏,觉得这事也有点影响不好,于是就说,让御史台去查案吧!
御史台的房屋向北而建,取肃杀之意,栽满了柏树,引来无数的乌鸦栖居。于是,也有别名叫“乌台”。苏轼因诗文获罪,被关在御史台的大牢里,所以,这个案子也叫“乌台诗案”。
【凡人苏轼:会慌张也会恐惧】
在皇帝下令审问时,发生了一件令李定等人尴尬的事。
朝中很多大臣都是苏轼的粉丝,敬佩苏轼的文才和人品,并不想公开加害于他。因此,谁都不愿意去逮捕苏轼。
最后,是李定一派的太常博士黄甫遵自荐,和他儿子一道,去湖州逮捕苏轼。
苏轼提前得到消息,但只知有人来逮捕自己,并不知缘由和事情有多严重。因而,当黄甫遵一行人身着官服,气势汹汹到来时,苏轼吓到了,在大堂内间,不敢出去见他们。
和助手祖无颇商量,自己去还是不去?穿什么衣服好?如果是罪臣,是不是不能穿朝服?祖无颇很冷静,他说,得去!既然人来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罪加一等,要穿朝服,既然还没有定罪,就还无罪。
于是,苏轼穿着韩服出去了。黄甫遵阴沉着脸,想在气势上先吓一吓苏轼。双方僵持站了很久,苏轼先说话了:“既然我多次得罪朝廷,这次定是死罪难免了。我不怕死,但请先允我和家人告别。”
黄甫遵这才冷冷地说:“不至于此。”
看过公文后,才知道,不过是普通的拘捕。
随后,苏轼的家也被抄了,家人一团惊恐。抄家的人走后,苏轼夫人王闰之想着这害人的诗文,一把火把苏轼的手稿烧了三分之一!(可惜!所以,我总觉得王闰之配不上苏轼,如果是朝云,死也会保存下苏轼的作品。)
【解救】
苏轼被投入大牢,本来是普通案件,但被有心人利用,想要趁机将他置于死地。许多人避之不及,但也有一些人,冒死求情。
苏辙上书,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和对自己的责罚,来减免哥哥的罪责。
曹太后(仁宗皇后)对皇帝说:“当年先皇在世时,就对苏轼苏辙赞赏有加,说为后世子孙谋得了两位宰相,为何现在要受如此责罚?”
本已隐退的王安石,也出来为曾经的政敌说情,他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意思是说,哪有圣明的世道,圣明的君主会杀有才能的言官?这对神宗相当震动。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的君主不以言罪人,如果对苏轼加以极刑,恐怕后世会说陛下不能容纳贤才。”
名臣张方平更是从中找到有利线索,认为坦诚苏轼对朝廷有批评,但是要区分恶意的加害。他说:“《诗经》是由孔子删订的,其中也有很多对朝政的讽刺,坦诚的批评完全合法,且深明大义。”
另有宰相吴充、“变法派”的章惇、范镇等人纷纷上书,力劝神宗宽恕苏轼。
【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狱中的苏轼,被审讯了两个多月,心力俱疲,但只承认《山村五绝》有对时政的讽刺,其他都没有。在调查苏轼过往的记录中,只发现有两件事记录在案。一次是在凤翔为官时,因与上司不合,没有出席秋季的官方仪典,补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期内,小吏挪用公款,他未呈报,被罚红铜八斤。
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至于其他诗文,更是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皇帝也不信。
【狱中送鱼】
案子一直这样被拖着,情况也不明朗。苏轼也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期间,一直是由长子苏迈在照顾着,四处想办法,并负责每日给狱中的父亲送饭。苏轼和苏迈商量好,平常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作为暗号。
有一次,苏迈要外出筹钱,请亲戚帮送饭。苏迈也没说不能送鱼的事,这位亲戚想着给苏轼改善下伙食,就送了条鱼过去。
苏轼一看到这鱼,心里一凉,想:“这下完了!”
于是,以必死之心,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其中一首是: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诗到了神宗手里,一看开篇,便感叹道:“苏轼还是挂念朕的。”于是,便下诏释放了苏轼,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算是格外开恩了,但其实神宗从始至终都未曾想治罪苏轼。他本人,也是苏轼的粉丝。据说,每每吃饭时举着筷子迟迟不动时,就是在看苏轼的文章。
【苏轼死了,苏东坡诞生了】
1079年8月18日被捕入狱,12月28日出狱,苏轼整整被关押了130天。
从高才大臣到狱中罪犯,从必死无疑到险得一命,没人知道,苏轼是如何度过的那段至暗岁月?他的内心有了怎样的震荡?
后来我们知道了,这是最后的苏轼,精神层面的苏轼已死在了“乌台诗案”中,同时,一个新的苏东坡不久后,在黄州诞生了!
那些少年意气,鸿鹄之志,凌厉锋芒,都随苏轼消失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中,取而代之的是苏东坡,一位思想巨人,艺术集大成者,永远,永远,闪耀在人类史夜空……
参考:
林语堂《苏东坡传》
知中系列《幸会!苏东坡》
央视记录片《苏东坡传》
吴溪
2020.10.5
我侄子一直在等我写完陪他玩
乌台诗案结束时间
苏东坡只在监狱待了4个月就出狱了,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标志着乌台诗案的结束。
一个波及甚广的案件,乌台诗案具体是怎样的?
乌台诗案:
一、简介: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二、发生时间: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
三:案件始末:
1、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2、起因:
案件起因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政治上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3、案件审理: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到九月份,御史台已从四面八方抄获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有一百多首在审问时呈阅,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马光。
4、案情:
李定等人很多都无中生有,从苏轼赠给友人的诗中生硬地拽出一些诗句,诽谤他说这些词句讽刺朝廷,对朝廷极不尊重。对苏轼的指控,有的十分牵强。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
5、结果: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苏轼因何被捕入狱将近5个月之久?
查一查“乌台诗案”就知道始末了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 乌台诗案:针对苏东坡的文字
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百天,宋神宗为何为杀还是放左右为难?
苏东坡的仕途非常坎坷,甚至在自己人生中因为“乌台诗案”被囚禁了白天,这时的宋神宗时非常左右为难的。一方面宋朝不杀士大夫,而另一方面,各大臣都在给他压力,向他列举苏轼犯下的各种死罪。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比较重文轻武,所以他甚至立了一块誓碑,上面就有写道君王不杀士大夫这一说。虽然这么规定了,但是不至于一个都不杀,也有一些人遭殃了的,你罪孽太重是没办法的。但是确实宋朝是杀士大夫很少的一个朝代,可以说是最少的一个朝代了。
苏东坡在犯下“乌台诗案”时候,也因此逃过一劫。苏东坡的仕途,比山间小路还要坎坷得多,一生起起伏伏。而被调为湖州知州时,上任后,写了一篇文章叫《湖州谢表》,也就是这篇文章,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新党的人就是非要挑出苏轼的不对,想把苏轼给搞下去,甚至搞死。
苏东坡不久被抓进牢中,这时朝廷上就几乎闹翻了,一方面是新党们想弄死苏轼,另一方面是旧党为苏轼所求情降罪。
这时的宋神宗非常为难,因为赵匡胤规定过,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是这帮新党列举的罪状却是够判苏轼死刑了。最后在旧党和王安石的努力下,苏轼成功被放出,流放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