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诗人无辜受难,乌台诗案被贬

麦兜
麦兜 2024-03-13 23:03:01

乌台诗案的原因、过程、结果。

乌台诗案的原因、过程、结果分别是:

原因:熙宁六年, 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

秋七月,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为恼火。后来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过程:当时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当时皇甫僎快马如飞,但是由于儿子生病在润州停留半日。故苏辙人马先到,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

结果: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的诗人是

苏轼卅。。。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最终被贬黄州。。。

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指的是哪一首诗?

1079年4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吴兴)。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瞬间朝他袭来,在湖州任职仅仅3个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

原来,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作为攻击、陷害的口实,对其进行弹劾。

当时的副相王琏还采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卑劣手法,死死抓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描写两株桧树挺拔不曲的雄姿,抒发自己不为权贵折服的豪迈感情的诗句,作为指控苏轼对神宗”不臣“的依据。

王珪对神宗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神宗对此很是无奈:“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但神宗最后经受不住这班无耻之尤的摇唇鼓舌,最终还是命令御史台派人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就这样,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竟莫名其妙地锒铛入狱。昨日还是堂堂的太守,顷刻之间却成了阶下之囚。因旧时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发生,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是北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初年变法派与反对派围绕王安石变法问题长期激烈争斗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宋政治斗争的方向。

苏轼之所以成为斗争处理的对象,是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他不仅对王安石新法中的某些内容坚持反对,而且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某些做法也表示异议,这样就使他遭到了变法派与反对派的共同反对。长期处于两派的夹击之中,以致朝廷没有立足之地,不得不多次要求外放。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苏轼是两派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在攻击、陷害苏轼的朝臣中,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有的还夹杂着私人的仇怨而挟嫌报复。御史中丞李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作诗抵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遂下御史狱,谪居黄州。”

就这样,李定挟私报复,成为了乌台诗案中迫害苏轼的急先锋。

乌台诗案在朝野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朝廷内外政治上同情苏轼和文学上崇拜苏轼的人都设法营救他。苏轼的弟弟苏辙,希望用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以求免兄一死。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曹操那么专横,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乃尧舜之君,为什么就不能容一苏轼呢?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说:“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若杀苏轼,“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上却也有共同语言。王安石在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罢相退居金陵,他也向神宗上书,求神宗网开一面,对苏轼从宽处理。

神宗本人对乌台诗案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一方面,他看到新法的推行还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遭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特别是像苏轼这样在文坛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居然也以文字但对新法进行攻击,这使神宗对其十分恼怒。

为了新法能继续贯彻执行,也是韦了能巩固以他为首的封建政权的统治,神宗相对苏轼进行严惩,以儆效尤。

但另外一方面,神宗也不能不看到,当时主张营救苏轼的人理由是重铸的,如果杀了苏轼,不但有悖于情理,而且会引起一部分朝臣的不满。

最终对苏轼的处理结果,神宗在看到苏轼在狱中看到其写给苏辙的诀别诗后,顺水推舟,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乌台诗案从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入狱,到同年12月29日结案,历时五个月。作为此案的主要受害者苏轼绝处逢生,只作了降职处分。

但乌台诗案的影响所及,远远不止苏轼一个人。据统计,受此案株连的多大70余人,甚至连死者也不能幸免。驸马都尉王诜,因为与苏轼交往甚密,结果收到贬官处分。苏辙因上书营救其兄弟,结果被谪监筠州酒税,保守派大佬司马光也因此被处于罚金。

纵观乌台诗案的全过程,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朝廷在王安石变法问题上持不同政见的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的一幕,说一句党同伐异也不为过,也由此开始到北宋灭亡,新旧党争越演越烈,最终将宋朝葬送在了金军的铁蹄之下。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堪称是文字狱案,而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正是因为该案件被贬至黄州。总得概述来讲,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并不支持,而苏轼在中间两边不讨好。最后被王安石派抓住了诗词中漏洞,肆意污蔑苏东坡是顶撞皇帝,这才被贬了官,该事件对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神宗在为之时,尽管王安石已经被罢相,但是王安石变法一直在推行中。而朝堂中还有不少变法派,尤其起到关键性人物的则是御史中丞李定和舒亶,两人也是王安石一手提拔下来。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为了保护地主利益,所以坚决反对变法。而苏轼之所以不支持彻底改革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接触过地方的事物,所以对于新法不太了解。这才一直支持保守派对于推行新法的活动一直抵制。

不仅如此,苏东坡向来性格正直,不愿意当个附和的伪君子。在1079年时,苏东坡刚调到湖州当之任,在《湖州谢上表》中公开表明了自己不支持变法的态度,惹得皇帝生气。而正是这首诗让变法派抓住了小尾巴,以李定为首的变法派开始弹劾苏轼,从诗中找漏洞。认为苏轼欺君,在诗中讽刺皇帝,这可是大不敬之罪!而审批之后,神宗立即将苏轼押解回京。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该案件之所以被称为乌台案件,是因为当时的御史台内一直有几棵蓬勃生长大柏树,上面还有不少乌鸦筑巢速。也就是因为此次事件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和性格,自此他也变得内敛起来。不过就小编来讲,在这个过程中苏东坡并不冤,任何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足,然而苏轼却抓住缺点自带节奏,希望通过口舌之快来改变民意,这种做法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行的。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扩展资料:

诗案之前,苏轼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